四姚贾向秦王论用人之道姚贾是魏国人,出身低贱,其父曾任赵国看管城门的小卒,姚贾本人曾为盗于魏都大梁,又曾为臣于赵国而被逐,入秦后姚贾位列秦王政的宾客。姚贾出色地完成使命后回到咸阳,秦王为此十分高兴,封姚贾千户,以姚贾为上卿。这番议论的意义,不在于姚贾因此而免受责难,而在于它对秦王政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坚定地执行用人唯贤的路线,无疑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2023-12-05
五 皇帝属下的三公九卿
皇帝名号制度以及五德终始学说,赋予皇帝以“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的生杀予夺大权。然而,皇帝为行使这一权力,还有赖于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政权机构和官僚制度,有赖于上下有序的承传制度。
秦始皇诏文权
大秦帝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朝廷”,“朝”是指宫内皇帝朝见百官、商议并决定国家大事的朝堂,廷是指宫外国家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机关,亦称外廷。朝廷的首脑是皇帝,他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国家一切事务拥有最后决定权,此之谓“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
直接隶属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即所谓“外廷”),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秦设置左右二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为文官之长,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行政事务。丞相为“金印紫绶”。秦统一六国后,原廷尉李斯被任命为帝国丞相。
太尉:“掌武事”、“主五兵”,为武官之长,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军事长官,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军事事务,战时拥有领兵作战的权力,但无有调兵权;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一人拥有。太尉为“金印紫绶”。
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掌副丞相”,又“掌图籍秘书”,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又负责监察百官,往往比丞相、太尉拥有更大的实权。御史大夫为“银印青绶”。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作为皇帝在处理国家行政、军事、监察及文秘三方面事务的助手,以中央政府中上述三方面事务的最高长官的身分,直接对皇帝负责,位在皇帝一人之下,居百官之上,合称“三公”。
“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其数目不止于九),掌管中央政府中的不同职能部门,分管全国的不同行政事务,分别受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领导,并直接听命于皇帝。秦帝国中央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有:
奉常:“掌宗庙礼仪”,主管宗庙、陵墓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事务和活动。其属官有丞。
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负责保卫皇帝和上传下达,“主管内诸官”,其属官有大夫(“大夫掌论议”)、郎(“郎掌门户,出充车骑”)、谒者(“谒者掌宾赞受事”)。郎中令以皇帝警卫和机要秘书的身分,与皇帝关系亲近。在九卿之中,郎中令拥有较重的实权。
乐府编钟发现于秦始皇陵园的卧宫内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即掌管皇宫的警卫部队,其属官有丞。
太仆:掌管皇室车马,其属官有丞。
廷尉:“掌刑辟”,是国家司法机关的长官,其属官有正、左右监。
典客“掌诸义蛮夷”,主管秦王朝管辖下的少数民族事务,其属官有丞。
宗正:“掌亲属”,主管皇帝宗室亲属事务,其属官有丞。
治粟内史:“掌谷货”,主管全国经济和财政收入,其属官有两丞。(www.chuimin.cn)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其属官有六丞。
中尉:“掌徼循京师”,负责保卫国都,其属官有两丞、侯、司马、千人。”
主爵中尉:“掌列侯”,掌管授予爵位事宜。
将作少府:“掌治宫室”,主管国家宫室等大型土木工程建筑,其属官有两丞。
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主管皇后及太子宫中事务,其属官有丞。
典属国:“掌蛮夷降者”,主管服属于秦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
秦帝国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设置、官员的职掌以及其与皇帝的隶属关系,基本上是秦统一六国前秦国中央政府的继续。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的贡献是:
第一,秦帝国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设置,考虑到了国家事务的各个主要方面,各职能部门之间彼此分管的事务界线清楚,每个职能部门长官的职掌明确,从而使中央政府在组织上比从前更加完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更加有效地行使国家职能的角度来看,秦帝国的中央政府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乃至对世界其他某些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史上,都是有所贡献的,堪称是一个里程碑。
秦 律
第二,秦帝国中央政府的组织法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乃至对于世界其他某些国家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史的特殊贡献是,它更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从组织上使皇帝成为集国家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专制君主,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以确立,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例如: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并使之相互制约,这就从组织上防止了丞相集行政权与军政权于一身;
主管军事的太尉只有统兵权,无调兵权,有军事行动时又往往是由皇帝临时指派统兵大将,这就使军权牵牵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御史大夫的监察百官,参与机要,最得皇帝的亲信,对丞相、太尉的权力起制约作用。
由于“三公”互不统领,皆直接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权便归于皇帝一人,三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从组织上成为战国时代于山东六国中屡见不鲜的专断国家大权的“重臣”。
“九卿”虽在“三公”领导之下处理国家日常政务,但皇帝有时却超越三公直接向九卿中的某某下达某项指令、交办某项事务;九卿也有权超越三公直接向皇帝奏事,这就使秦帝国的中央政府更加有效的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加强皇帝的权力。
秦始皇坑出土的十二陶俑是司法官员,相当于秦的“最高法院”。
皇帝至高上的权力,它的行使必须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官员,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来进行。为此,皇帝必须自下而上地及时掌握全国的情况,同时及时地下达政令,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上下有序的承传制度来保证皇帝政令的畅通无阻。秦始皇虽然未能像汉代以后皇帝那样,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加强皇帝权力的完密的承传制度,但秦始皇赋予御史大夫参与机要的大权、完善并加强郎中令的职权,则为后世承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准备了条件。
有关毛泽东评点的帝王大传·秦始皇嬴政传的文章
四姚贾向秦王论用人之道姚贾是魏国人,出身低贱,其父曾任赵国看管城门的小卒,姚贾本人曾为盗于魏都大梁,又曾为臣于赵国而被逐,入秦后姚贾位列秦王政的宾客。姚贾出色地完成使命后回到咸阳,秦王为此十分高兴,封姚贾千户,以姚贾为上卿。这番议论的意义,不在于姚贾因此而免受责难,而在于它对秦王政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坚定地执行用人唯贤的路线,无疑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2023-12-05
一秦国重用客卿的传统从秦穆公称霸西戎到秦王政统一天下,人们无法否认一个这样的事实,那便是辅佐历代秦王、为秦国富强卖力最多的英雄豪杰,大多不是出身于秦国本土上的人,而且多数出身低微。历史事实表明,重用客卿,以布衣为将相,这在秦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2023-12-05
三一代名将李牧之死秦灭六国的第二个战略目标是赵国。一代名将李牧之死预示着赵国的破亡。关键时刻,是一代名将李牧的出现,使秦赵两军之间的战局发生了根本的转化。李牧原是赵国北部边防上的一员良将,常年居于代地的雁门,防备匈奴的入侵。消息传至赵国都城,赵王以此责怪李牧,李牧却依然如故。赵王大怒,将李牧召回邯郸,另派他人代替李牧为北部边地将领。赵孝成王对李牧所提出的条件表示认可。......
2023-12-05
四蒙恬率军民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率军民修筑长城,其目的在于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蒙恬率大军攻击匈奴及其所取得的胜利,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于是,在秦、赵、燕北部边地长城的基础上重修长城的方案,被秦始皇确定并付诸实施了。主持并负责实施修筑长城这一浩大工程的,理所当然的是蒙恬和他所统率的数十万军民。......
2023-12-05
二茅焦犯颜直谏的奏效在秦王政指派主管官员审理嫪毐“宫闱秽事”的案件中,太后的身分已暴露无遗。秦宫玉杯临危不惧的茅焦,已察知秦王政情绪上的变化,确信进谏已经奏效,自己也没有被杀的危险了。此时此刻,秦王政惟恐茅焦寻短见,自己落得一个杀害贤士的罪名。《说苑》所载这则茅焦犯颜直谏的故事表明,秦王政自即位之初始,便坚持和发扬了秦国重用客卿的传统。......
2023-12-05
九从议论分封到焚烧诗书公元前213年,大秦帝国已度过了8个春秋。李斯这份驳斥淳于越的长篇上书,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证淳于越关于实行分封的理论不能成立;第二部分是论证儒生以“私学”来“以古非今”的严重危害;第三部分则是李斯为制止并消除这一危害而起草的《焚书令》,共有8条。焚书令下达后的第二年,秦王朝又发生了坑杀儒生的事件。......
2023-12-05
五顿弱与秦王的一席对话顿弱,身世不详。《战国策秦策四》记载了他同秦王政的一席谈话。使者转告顿弱,顿弱便前往宫中见秦王。顿弱见自己的言语既已触到秦王的痛处,便临危不惧地立即切入正题。据载,顿弱在秦国并无“客卿”头衔,但秦王以客卿之礼待之,虚心纳谏。事实表明,秦王政是客卿政策的忠实执行者。顿弱的计谋,同尉缭、李斯向秦王政的献策是一致的。......
2023-12-05
十从寻仙求药到坑杀儒生在兼并诸侯、建设帝国的实践中,秦始皇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徐福、卢生等人不是一去不返,便是空手而还,并没有寻求到仙人与长生不死之药。卢生寻仙求药不得,便通过上献伪造的鬼神图书来继续进行欺骗,同时又用编造的“真人”来蛊惑秦始皇。秦始皇见卢生、侯生等一班方士们久久未能寻到仙人与长生不死之药,心中渐渐地产生了怀疑。......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