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王坐山观虎斗:终成俘虏

齐王坐山观虎斗:终成俘虏

【摘要】:八齐王建坐山观虎斗终成俘虏秦灭六国的最后一个战略目标是齐国。而齐王建的坐观秦军逐一灭亡其他国家的“中立”政策,则正中秦王的下怀。齐襄王立太史敫女为王后,是为君王后,君后生子建。周子的进谏,指明了齐国中立政策的要害,然而齐王建不予采纳。酒宴之间,齐王建按照后胜及其宾客们的授意,向秦王政表达了甘愿臣属于秦、在秦灭五国时不予救助的意愿。在秦王政接待齐王建入秦

八 齐王建坐山观虎斗终成俘虏

秦灭六国的最后一个战略目标是齐国

齐国被秦王政列为最末一个战略目标,这是齐国的地理位置和秦国的“远交近攻”军事路线和外交路线所决定的。而齐王建的坐观秦军逐一灭亡其他国家的“中立”政策,则正中秦王的下怀。随着韩、赵、燕、魏、楚的相继灭亡,齐国实际上越发成为秦军的囊中之物了。

齐国故城

春秋时期,齐国一度是各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齐桓公管仲的辅佐下,在国内实行改革,民富国强。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进入战国时期后,齐作为东方的大国,它的疆土辖有现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全境的北部和东部濒临渤、黄二海,南与越、鲁等国交界,西北和燕国相连,西与赵、卫二国为临,国都在临淄

公元前348年,齐威王以邹忌为相,重用一大批士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在齐国实行社会改革,整顿吏治,广开天下言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督察奸官邪吏,在桂陵、马陵两次战役中大败魏军,扭转了齐威王即位之初屡遭外敌入侵的局面。齐威王在邹忌、淳于髡、田忌、孙膑等人的辅佐下,齐威王的改革确实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使得“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36年”。(《史记・滑稽列传》)

齐威王死,其子齐宣王即位。齐宣王继续执行齐威王重用智能之士的用人路线,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中云聚了天下的名士和学者,齐国的国势在齐宣王时期最为强盛。正如《国策・赵策二》所言:“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民用,将武而兵强。宣王用之,后富韩威魏,以伐南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肴殳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

齐宣王之后,“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论衡・论儒》)齐湣王十三年(公元前288年)十月,秦魏冉约齐并称帝,齐为东帝,秦为西帝;十二月,齐用苏秦计谋,自动取消帝号,合纵摈秦。

齐湣王对外的穷兵黩武政策,虽然扩大了疆土,却使得“积蓄散”,“民憔悴、士罢弊”、“民力竭”,而齐湣王在国内的诛杀贤能之士,使得“百姓不附”、“宗族离心”、“大臣不亲”。总之,齐湣王的对外、对内政策引起了齐国国力下降、内外交困的严重后果。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为报齐国破燕之仇,经过长期策划、准备之后,令乐毅联合赵、韩、魏、秦五国之兵大举伐燕,于济西大败齐军,很快便攻入齐都淄,齐湣王被淖齿所杀。在6个月的战斗中,燕军攻下齐国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

刀币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以骑劫代替乐毅,齐田单于莒城发起反攻,一举收复齐国失地70余城,将燕军驱逐境外。

齐湣王被淖齿杀死后,莒人立其子法章为王,是为齐襄王。齐襄王立太史敫女为王后,是为君王后,君后生子建。田单复国后,迎襄王回到都城临淄。燕国攻破齐国,齐田单又得以复国,然而齐国因此而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了。

公元前265年,齐襄王死,君王后所生之子建即位,是为齐王建,国家大权掌握在君王后手中。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乐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上述这段记载,概括了齐王建即位后在秦兼并六国战争中所奉行的对外政策。所谓“事秦谨”,实际上是对秦国攻灭六国的军事行动不予干涉,坐视三晋、燕、楚逐一被秦国所灭。所谓“与诸侯信”,实际上是在秦与山东其它五国的战争中严守中立,既不乘机打劫于其它五国,又不在其它五国遭受秦军攻击时助一臂之力。

齐国的这一对政策,正中秦国“远交近攻”政策的下怀。齐国的中立政策和他东面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使它收到了“四十年不受兵”的效果,然而当韩、赵、燕、魏、楚逐一被秦国所灭之后,齐国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齐国所奉行的这种中立政策,在国内并非没有人提出异议。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王建六年(公元前259年),秦派五大夫王陵率大军进攻赵都邯郸,邯郸城中粮食不足,请粟于齐,齐王建不予救济。当时,齐国的的谋臣周子曾向齐王建进谏说:

“不如听从赵国的请求,用粟济赵,以此迫使秦兵退却;如不向赵国提供粮食,则秦国不会退兵。如此则秦国得计,齐、楚救赵的计谋失败。况且赵对于齐国来说,犹如齐国御秦的屏障,犹齿之有唇,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则患及齐、楚。而救赵又是表明道义上的高尚,退却秦兵又可显扬齐国的名声和威信,是‘义救亡国,威却强秦’的壮举。为爱惜一点粟米而不成就此等大事,恐怕是国策上的重大失误吧!”

周子的进谏,指明了齐国中立政策的要害,然而齐王建不予采纳。(www.chuimin.cn)

齐王建十六年(公元前249年),君王后死,后胜身居相位,窃夺了齐国大权。后胜被秦国的重金贿赂所收买,并派大批宾客到秦国去。秦又用重金对这些宾客进行贿赂,为秦国行反间计。这些宾客回到齐国后,与齐相后胜一唱一合,鼓吹齐王建去咸阳朝见秦王,向秦王表明“不助五国攻秦”,如此便可以收到“不修攻战之备”而永保江山的效果。

齐王建即位后的诸多事实表明,他是一个昏庸无能、只图安乐的国君。在后胜一伙的蛊惑之下,齐王建果然不远千里去朝见秦王。

齐王建二十八年(公元前237年),齐王建抵达咸阳。这一年,吕不韦已被解除相国职务。秦王政为他在亲政后的第二年便得到齐王建的朝见而感到分外的高兴。秦王深知:齐王建的朝见,实质上是承认了齐国对秦国的臣属地位,这样在秦灭山东诸国的战争中,就不必担心届时齐国会救助秦国所翦灭的对象了。这怎能不令秦王喜出望外呢?

秦王政在咸阳宫为齐王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酒会。齐王建尽管是入秦朝见,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因而按两国国君相见之礼入席就坐。主人席位上的秦王政年方23岁,年少得志,满面春风;而宾客席位的齐王建已是47岁,年龄虽比秦王长一倍,却是一副卑谦的的姿态。互致问候之后,秦王政与齐王建在秦国百官的奉陪下,频频举杯。酒宴之间,齐王建按照后胜及其宾客们的授意,向秦王政表达了甘愿臣属于秦、在秦灭五国时不予救助的意愿。秦王政在极度兴奋与满意的心情下,接待了这位来自东方的齐王,并在齐王建离秦回国时赠送给他一批贵重的礼物。

在秦王政接待齐王建入秦朝见后的第七年,秦军俘虏韩王安,并开始了相继灭亡赵、燕、魏、楚等国的一系列战争。不消说,齐王建是恪守他的中立政策和对秦王政的诺言,坐观秦军逐一翦灭山东五国。

山东五国的逐一被秦所灭,意味着齐国末日的到来。

早在公元前225年秦军灭魏之后,秦军便奉秦王政之命驻扎在齐国的西部边境历下(今山东济南市西)。秦国陈兵于齐国西部边境,其战略目标已不言而自明。然而秦国灭亡楚国的战争此时正处于相持阶段。秦王政为调集王翦向他提出的60万甲兵,一时尚未征集完毕,因而齐国西境外的秦军又被奉命调动,齐王建又得以在他的宫中苟延度日。

公元前222年,秦军平定楚国江南领地,设会稽郡。同年,王贲率秦军攻取燕国辽东郡,俘虏燕王喜;又攻取代,俘虏代王嘉。

在秦军灭魏、灭燕、灭楚的日子里,齐国既不助五国抗秦,又不作抵抗秦军的准备,只是封锁了西部的边界,坐以待毙。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辽东郡灭亡燕国归来之时,奉秦王政之命南下进攻齐国。秦军进入齐境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进入齐都临淄,犹如囊中取物一般,即所谓“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

齐王建降秦后,所受到的待遇与充当秦军俘虏的其他五国国王似乎是有点细微的不同,被迁居于共(今河南辉县北)。

齐国的百姓在亡国之后,怨恨齐王建早不与诸侯合纵攻秦,听信奸臣宾客们的谗言,以至于国家因此而亡。齐国百姓为齐王建编了一首歌谣:

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由于齐王建被迁居的共地在松树柏树之间,所以百姓们在歌谣中唱道:

是松树呀,还是柏树呀?齐王建居住共地的原因,大概是由于那些大臣宾客们吧?

百姓们的这首歌谣,是用来怨恨、讽刺齐王建选用宾客时不知分别善恶,以至于带来了误国误民的严重后果。

齐都临淄的陷落和齐王建的迁于共地,标志着秦灭六国的最后一个目标已经实现。

秦王政统一天下的大业,终于因齐的灭亡而最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