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南经典导游词:张谷英村,明清古建筑群

湖南经典导游词:张谷英村,明清古建筑群

【摘要】:张谷英村是根据始迁祖张谷英的名字命名的,它是张谷英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张谷英公祖籍在江西南昌,当时他是明朝的一个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张谷英村整个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形成于清嘉庆时期,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大小房屋l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0多条,目前村内住658户,2600多人,都是张谷英的子孙后代,最长的为第19代,最幼的为第26代。

张谷英村

【讲解重点】

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张谷英村是张氏家族聚族而居26代的大屋场,它依龙形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当大门(龙头)、王家塅(龙身),上新屋(龙尾)等。

【经典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号称“民间故宫”和“天下第一村”的张谷英村参观游览。张谷英村是根据始迁祖张谷英的名字命名的,它是张谷英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过去这里的地名叫渭洞,山里人把盆地和峡谷称之为洞。因为有一条渭溪河绕村流过,所以取名渭洞。90年代后期,人们为纪念这位张氏家族的创始人,建立了张谷英镇。据张氏族谱考证。张谷英大约出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逝世于明永乐五年(公开1407年),终年72岁。他的墓葬就在我们右边的山上。张谷英公祖籍在江西南昌,当时他是明朝的一个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相传,谷英公当时厌倦了明朝的官宦生活,辞官不做退而隐居,不过他没有回老家江西.而是隐居到了这偏僻的渭洞山区,那时这里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次森林。在历代文臣武将中通晓天文、地理和风水的不乏其人,据说张谷英就是其中一个,他看到这地方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盆地中央有大小七座山头连在一起,很象一条龙,这里乃是龙脉所在的风水宝地,于是便选择了此地安家。张谷英的子孙后代也就在这龙形山下依山建筑起了延绵四里多的大屋场。请看,正前方的这块直径约3米的天然巨石就像龙的珠子,我们称它为“龙珠石”。

(民俗广场)这个广场一直是张谷英村民过年过节玩龙、舞狮、集会的地方。广场的这两条石道嵌有不同形状的100个福字。各位走过石道,一定会步步有福,得福而归。大家知道广场两边的八根石柱是干什么用的吗?过去这里山道崎岖,人们只好以马代步,所以这根石柱是用来栓马的。

张谷英村整个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形成于清嘉庆时期,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大小房屋l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0多条,目前村内住658户,2600多人,都是张谷英的子孙后代,最长的为第19代,最幼的为第26代。建筑群分为三个部分:龙头部分为当大门,龙身部分为王家椴.龙尾部分为上新屋,请大家随我逐一来参观。

(当大门)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大门,前面的这条溪流象一条玉带环绕着古村落,故叫玉带河。当大门是建筑群的“龙头”,是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张谷英的第八代子孙恩南公始建的。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大小堂屋和天井各24个,住房422间,整个形状就象一把打开的扇子。

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龙头”的各个部位。你们看,正前面田里的天然巨石就是“龙珠”,小溪上“八”字形的石桥和通往小溪的5个石级就象平起的“龙须”,当大门就是“龙口”。“龙口”是整个建筑群的总大门,两边的房子是供家丁居住守卫用的,相当于现在的传达室。门前两个相对的抱鼓石非常精致而且比较大,抱鼓石越大表示家势越雄厚。大门顶上雕有一个“阴阳八极圈”,用来压邪气和保吉祥,在门顶的两角雕有两个对称的蝙蝠的脸,“蝠”是“福”的谐音,寓意着“幸福”。这根横梁就叫“户”,表示一户人家。随着张谷英家庭人丁口益兴旺,家势越来越雄厚,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地方聚集办大事,于是8代子孙思南公便选择龙头下的这块风水宝地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当火门这组建筑,它的规模和材质远远超过了原有的房子,成为张氏家族议大事的地方,是理所当然的大门。

从“龙口”进来,我们看到这三条麻石并排铺成的路,叫做“龙舌”,也叫“过厅”,古时候,当官的坐轿子进来了,轿子停在两边,人走中间进来,相当于“官道”一样。在“龙舌”的两边各有一对称的水塘,就是“龙眼”,也叫烟火塘,起消防的作用。

进入第二道门,房屋的布局为“五井五进”。“井”是指天井,“进”是指堂屋,就是五个天井,五个堂屋。在那时,建房子规模是按官位来的,皇帝 “九重”,(一“进”就是一“重”),最有钱的人家也不能超过三“重”,这里做的是五“重”,可见张古英职位之高。

(天井)天井,又叫天窗,在张古英大屋,天井随处可见,不仅堂屋之间有天井,厢房、厨房等处也有天井,据统计,全村共有天井206个,面积最小的2平方米,最大的有22平方米。天井四周和底部都是用磨平的花岗岩和青砖砌成的。当时砌一个天井要一百担谷的工钱。天井主要用来采光、通风、排水。张古英建筑群有单家独院般的采光条件,就妙在天井上。有了它,新鲜空气从天而注,改善了通风条件,使天井周围的人住得舒适。天井的排水是个谜。请大家仔细观察,能不能找到排水的管道。这5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从未埋下地下水管,但几百年雨雪冰霜,数千人的生活用水,从天井倒下,眨眼间利利索索流走,从不堵塞淤积。特别是600多年来,张古英遭受无数次大雨洪灾,但天井从未出现过渍水堵塞成灾之事。据张古英镇后裔介绍,天井的排水管,是本着风水书上的“山管人丁水管财”、“财宜藏而不宣泄”的原理安排的。所有天井的排水管由上而下,到门前的烟火塘或溪中流出,藏而不露。这样弯曲盘旋的下水道,却能畅通无阻,个中玄妙何在,许多建筑专家都未找到答案。专家公认,张古英神秘的下水道系统是我国古建筑群史上的一个谜。

(第二个堂屋)请大家抬头看梁上的明代雕刻。在梁的四角雕有四季花蜢:春有牡丹,夏有荷花,秋有秋菊,冬有梅花。在两层梁的中间有“福”字,表示“福在其中”的意思。在侧屏上还雕有“双龙戏珠”。这些雕刻,笔画简练,线条清晰流畅,具有明代的典型风格。请看这墙,人们说“秦砖、汉瓦、明代的墙”,在明代,砖的尺寸是严格按“三、六、九”来制作的,即长九寸,宽六寸,高三寸。据说砌墙时,先将砖四面磨平,再将糯米熬成汤,与石灰拌在一起粘上去,这样做成的砖墙,灰路极小,不超过2毫米,砖缝相对,俗称“磨砖对缝”,钉子都很难盯进去。这些墙都是单墙直立,大屋虽然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墙却没有一点倾斜,在建筑上真可谓是巧夺天工。(www.chuimin.cn)

(第三个堂屋)这是张古英的画像,是按照家族谱上的画像描绘下来的,两边的对联是张古英的第23代孙张群望写的。

(接官厅)这里叫“接官厅”,当时有重要客人来了都在这里接待,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和接待室。古代客人尊称为客官、官人,所以称为接官厅。

(长巷)这就是张谷英著名的巷道。巷道有通风、防火、交通三大作用。幽深、曲折的巷道,是张谷英大屋的筋脉,它联络着躯干与肢体,把各片房屋联结为一个整体,四通八达,晴不暴日,雨不湿鞋。据统计,张谷英大屋有巷道60条,共长1495米,最长的巷道74米,直通10个高堂。此外,巷道还是很好的防火带。600年来,张谷英大屋无大的火灾,与这精心设计的御巷道不无关系。

(龙形山)朋友们,脚下的这座小山,叫做龙形山。龙形山旁边有风形山、虎形山,前头这边有狮形山、象形山,那边有莲花山,牛形山。龙形山周围形成的风水是:“前有狮象把门户,四大主峰为屏障。一溪玉水抱龙身,猛虎卓立御强敌,南风展翅步云梯”。你们看,大屋背依“龙身”,在龙头上落脚,顺龙形山走势而扩建,给生活在屋里的人带来一种吉祥、平安意境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俯瞰张谷英大屋全貌了。各位请看,黑压压的一片屋顶,屋脊连屋脊,一间间厅堂居室,一家家子孙儿女,就这样连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家族,数百年不动摇。

(民俗文物陈列馆)这里集中陈列的是与张谷英村里的民俗文物,分为“年俗”、“婚俗”、“家族”、“丧俗”、“耕读”5个部分,阁楼上是湘北茶方化演示厅。

(王家塅)刚才,我们看了明代建筑,“龙头”部分的当大门,现在我们再去看看建于清代早期的“龙身”部分王家塅。为什么叫王家塅呢?因为在张谷英后代建房前,这里曾是王姓人住的地方,张氏子孙置下这些土地后仍沿用之原来的地名。王家塅位于龙形山侧,由张谷英的16孙云浦公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所建,建筑面积9474平方米,横堂天井分布各21个,房屋468间,房子的结构呈典型的“丰”字形。大家是否看到,这两道门头上都挂有牌匾,第一块为“进士”,这是第8代孙张瑶考得进士后,族人给他立的匾。第二块为“太学第”,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弟寓意张谷英村历代都是书香门第。张谷英后人都以读书为荣,被誉为书香门弟。张氏族谱家训说道:“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无”。在张谷英大屋,兄弟同登金榜,祖孙夺取文魁的现象非常普遍。据统计,民国前,这里就有进士1人、举人7人、贡元1人、贡生6人、秀才45人、太学士33人。解放后,涌现了200多名大学生,还出现了2名博士、1名留英博士后。

(上新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屋的第三组建筑.它位于龙形山尾,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是张谷英的16代孙张绪彬始建的,建筑面积7560平方米,房屋172间。从高处俯视似飞机模型,房屋的布局是五井七进八横堂,整个建筑是“井”字形结构.在窗户的雕刻上比前面的两组建筑更抽象一些。大门正上方悬挂的这幅匾与“当大门”的一样,都是“文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有这么一个故事,1770年,弟弟张煌36岁中了举人,4年后,他的哥哥54岁的张炳也中了举人,朝廷给兄弟每人封了个“文魁”称号,后人制成匾挂在门上,以激励子孙发奋读书。

(百步三桥) 这里是著名的“百步三桥”,百步之内,三座石桥,三次横跨渭溪河。据说此桥也叫张谷英桥,因为三桥共有九段,每段三块条石砌成,共二十七块大条石,与张谷英三个字繁体写法的笔画二十七画正好一致。关于百步三桥的修建,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第16代孙云浦公家中富有,他乐善好施,当时渭溪河里没有桥,河中只有几块石头供人踩着过河。一天,一个家境贫寒的平江人在张谷英大屋赊一担谷回家过年,过河不填踩歪了石头.谷子泼到渭溪河里,付诸流水,长工看见后告诉了云浦公,云浦公老人将这个平江人请到家里住下来,并送给他一担谷。后来,云浦公出资修建了这三座桥。

各位朋友,张谷英古建筑群游览到这里结束了。张谷英村作为一个大型物馆,一座民间艺术故宫,同时也是一座大迷宫,无疑是先祖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2001年已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谷英村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为什么张谷英村繁衍数十代,历经几个朝代,六百多年而群居不散?为什么张谷英古建筑群建筑空间的组合奇妙到天衣无缝?为什么张谷英村的婚丧喜庆的习俗往往与传统形成不同,其理发于何处?其由源于何地?这些都是等待大家来一一解开的谜。我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趣味小典故】

张谷英村的来历

“张谷英”的来历,传说明洪武年间,刘万辅、李千金、张谷英三个好友结伴从江西西行至渭洞山区,见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宜人耕读,便决定于斯择地定居。精通风水的张谷英,采用目测兼用罗盘,踏访了几处山坳,选定三块宅地,指出今后的发展趋势分别是“禄位高升”、“四季发财”、“人丁兴望”。刘、李二位对张公说:“你是风水先生,地的好歹胸中有数。我俩是外行,应该先挑。”张谷英觉得三处都不错,自然应允。刘万辅挑了“四季发财”,李千金挑了“禄位高升”,风水先生别无选择,认了“人丁兴旺”。风月如流,李千金的后代果然做了大官,刘万辅的子孙也当真发了财。而张家一门虽无名卿显宦、巨贾首富,但人丁兴旺发达,久盛不衰。居住村落也以迁始祖名姓而定为“张谷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