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老师邬旭永邬旭永1992届校友。十几秒钟的上课铃声,常常伴着楼梯上的男生飞入教室,和着教室里的女生的叽叽喳喳,一起熄灭。来到深圳13年,再也没有听到过上课铃,但是脑子里仍然一直有在上课的感觉。我想对学弟学妹们叮嘱一句:你们正经历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和课程,有关心爱护你们的最好的老师和学校。怀念那熟悉而遥远的上课铃,怀念那一次次目视老师面带微笑踏入教室的日子。......
2023-12-05
破土而出的奇葩
朱广星
朱广星
1960届校友。1964年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文工团工作,“文革”期间调至北京京剧团(现北京京剧院)任指挥。1986年调至北京音乐家协会任秘书长、副主席。2001年退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该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音协顾问、北京海淀区教委专家顾问委员会顾问、新加坡音乐舞蹈大赛评委等。
我自1960年在南京七中(现为南航附中)高中毕业,迄今已届50年,离开故乡南京亦已45个年头,但思乡之情——包括对母校的怀念——从未稍减。
上月,亦即2009年3月,收到母校信函,为学校75大庆征集校友作品;而后,又接到董克信老师的电话,嘱余写一点能反映离校后生活、工作情况的文章。盛情难却、无法推辞。这篇《破土而出的奇葩——“七运会”会歌出台纪实》,是我的旧作,曾发表在1993年10月1日的《音乐周报》上。今天拿来,决非搪塞。从中可以看出15年前,中国人期待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是我作为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会歌》征集负责人的亲历纪实。那一届奥运申办失败非常遗憾,但它毕竟像奥运火炬传递一样,是中国申办奥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棒。2008年中国终于盼来了百年奥运,此时此刻回顾那段往事,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呢!
现把此文奉出,与校友们共享。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运动会上,会歌《五星邀五环》(阎肃词,孟庆云曲)开始出现在升会旗,继而又出现在大型文体表演《爱我中华》的一个独立场次。作为会歌,两次出现在同一个开幕式上,这在我国运动会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这足以显示《五星邀五环》的价值。而今,这首响亮的歌曲如同“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口号一样深入人心。(www.chuimin.cn)
然而,它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事情还得从去年(指1992年,笔者注)8月密云创作笔会说起。那次笔会是北京音乐家协会自接受“七运会”组委会(当时叫筹委会)委托,在首都独家组织“七运”歌曲(含会歌)创作活动以来,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举措。笔会后,音协汇集了30余首歌词送审。组委会认为这些歌词题材广泛,质量上乘,其中可作为会歌使用的佳作不下10首。除个别歌词略加改动外,均以不署名方式交由作曲家谱曲。去年10月底谱好的歌曲如期收回。近40首作品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且总体水平较高,其中有多首是同词异曲。可是为行家和领导看好的歌词《五星邀五环》却无人问津。
按通常的做法,该词既无人应征,其余歌曲完全可以进入试唱初选了。但为了保证“七运”歌曲的质量,不遗漏好作品,北京音协事先与词曲作家商订了这样的原则,即:“词好保词、曲好保曲、重新填词换曲、一词多用”均可。据此,对《五星邀五环》这首选定的歌词,我和该词的作者阎肃商量找谁写合适?得到的答复使我们喜出望外:作曲家孟庆云回京后已然赶写出此曲。这时离初审日期不远了。
不料,在由北京歌舞团(现为北京歌剧舞剧院,笔者注)担任试唱新作的初审会上,并未顺利通过该曲。原因有二:其一曲子过长,须压缩加工;其二,“七运会”大型活动部亦创作了一首简练的《五星邀五环》,两首比较后再定出一首进入二审。我们把意见及时转达给作者。不巧的是孟庆云此时正准备到南方出差,但他坚定地说:“一定在出发前与阎肃完成修改稿!”
二审时,《五星邀五环》与按一审的要求请徐沛东赶写的两首歌曲——《中华风》(张藜词)、《五环旗下你我他》(马金星词)一齐通过,入围14首推荐歌曲之列,由北京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录制,待“七运会”组委会审定后发行推荐。
1993年7月30日,终审会歌的日子来到了。
组委会领导会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及北京音协、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负责人等,参考推荐歌曲的反馈信息,对备选歌曲进行逐一评审。最后一致公认《五星邀五环》作为会歌为宜。与会者认为此曲主题鲜明,立意新颖,概括了“办七运争奥运”的时代特色;旋律优美流畅、雅俗共赏、朗朗上口便于传唱。
会歌定下了,问题并未就此完结。为配合升会旗,三分四十五秒的会歌,还须压缩到一分半钟。经与词曲作者共同研究压缩方案,在不伤作品元气、不失原作风格的前提下,《五星邀五环》终于修改定稿、破茧而出,并首先在四川赛区亮相,继而在北京的开幕式上正式出台。《五星邀五环》既是首都音乐家对“七运会”的热情奉献,同时也将伴随全国人民“办好七运争办奥运”的美好心愿不停地传唱下去。
上课铃,老师邬旭永邬旭永1992届校友。十几秒钟的上课铃声,常常伴着楼梯上的男生飞入教室,和着教室里的女生的叽叽喳喳,一起熄灭。来到深圳13年,再也没有听到过上课铃,但是脑子里仍然一直有在上课的感觉。我想对学弟学妹们叮嘱一句:你们正经历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和课程,有关心爱护你们的最好的老师和学校。怀念那熟悉而遥远的上课铃,怀念那一次次目视老师面带微笑踏入教室的日子。......
2023-12-05
感谢母校何淑娟何淑娟1995届校友。来自母校徐老师一个关于校庆的电话,打破了原来平静的思绪。在母校的日子里,我得到了各位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教导。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大家都记得今年校庆的时候,也是曹老师从教二十年的纪念,我们已经约好一起替曹老师庆祝。感谢母校,给了我这样好的老师,这样好的同学,教会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2023-12-05
玉麟印象周和平宋玉麟1965届校友。一玉麟是太仓人。今天,“松石斋”已由玉麟代表家属交政府无偿使用,使之成为“宋文治艺术馆”的一部分,艺术馆里存有一批宋老生前捐献的他的代表作品和收藏的明清字画。玉麟在画上常题“太仓玉麟”或钤上“太仓”的印记,这是他心中藏着对家乡深情的见证。娄东有派今人传,玉麟是有这个责任和这个能力的。二玉麟的成功,得益于父亲宋文治先生,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2023-12-05
《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的打拼故事网文孟非1990届校友。其独立撰稿的评论专栏“孟非读报”成为《南京零距离》中收视率最高的栏目。在众人瞩目的孟非传奇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男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故事!12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孟非一家迁居南京。为了养活自己,一回到南京,孟非就朝人才市场跑。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
2023-12-05
我一生的一点回忆钱剑秋钱剑秋1951届校友。我写回忆录,不是用来出版,而是为后代留下生命传承的记忆。我的童年、少年时代1935年(乙亥)农历11月11日我出生在南京一个小市民家庭。我坐第一排,舅舅坐最后一排。站岗人有权阻止闲人入校,有权维持校门秩序。国民党新六军全部美式配备,一身戎装,崭新的坦克、大炮、机关枪夹列其间,雄姿英发。解放前,南京每年要举行一二次庙会游行,说是什么菩萨过生日。......
2023-12-05
五十年同窗之谊天长地久半世纪师生情怀永不相忘——记“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前前后后程嘉梓高中,难以忘怀的年代五十年前我们从南京七中高中毕业了。当2006年4月16日徐君义邀请校友到江浦相聚时,参加者已达到18人。这一提议得到校友们的一致赞同,并议定在母校举行。这就是我们筹备“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缘由。至此,茶话会已准备就绪,只等嘉宾到来。......
2023-12-05
七中忆旧蓝鸿翔蓝鸿翔1956届校友。我在1951年2月进入七中,1956年7月高中毕业,离开七中,在七中5年半。进入七中时,我12岁,离开时18岁,在七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今年我已经70岁了。当时七中刚刚新建,她的原型是国民党空军子弟学校,底子不错。少年时代,我们在七中这个熔炉中熏陶,渐渐地、潜移默化地在我们的意识中滋生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人生理念。......
2023-12-05
七中培养了我对音乐美术的爱好周光炎周光炎1956届校友。原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免疫遗传学和免疫病理学合作中心主任。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上海市劳动模范。1998年江泽民在《忆厉恩虞同志》一文中表达了对他“博闻强识和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的钦佩”。我没有见过一位老师对事业热爱的程度可以与教美术的熊老师相比。......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