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生活40年俞仁涛俞仁涛1960届校友。我1954年进入七中,1960年离开七中,保送进入解放军外语学院。努力工作,有所贡献离开七中后我有幸穿上军装,以后一直在部队工作,一生都献给了国防事业。但是,从中学到部队,一直比较重视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为自己的工作和有质量的生活提供比较好的物质基础。......
2023-12-05
兴趣,一生的动力
程嘉梓
程嘉梓
1957届校友。在校担任班长、学生会副主席。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分配到齐齐哈尔铁路局。曾任铁路局下属工厂厂长、齐齐哈尔科研所所长。高级工程师。被授予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不仅在专业方面卓有成就,还利用业务时间,写作24万字长篇科幻小说《古星图之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荣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创作大奖创作二等奖”、铁道部“第三届铁路文学奖”。
我是在1954年秋季考入南京市第七中学高中部的。开学伊始,一本本崭新的课本发到了我的手中,我翻阅着这些课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升到高中后将要学些什么。以后到了高二、高三,每当开学发下新课本时,我依然要把那些新课本尽快翻阅一遍,因为我对每一门,无论是数理化或是文史地都很感兴趣。
记得有一次学校请来市里科普协会的专家在一间教室里做科普报告,我赶忙挤进去听讲。他说中国的瓷器很发达,影响了玻璃的研发,进而影响到望远镜、显微镜的出现,因而使得中国近代天文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受到影响。要知道,这一头通到宏观世界,另一头通到微观世界呀。接着他大谈宏观世界的精彩和微观世界的奥妙,引起我对科普知识的莫大兴趣,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尽管他关于瓷器的论点未必很准确。
正是对课程的兴趣,对科普知识的好奇,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解,并以较好的成绩完成高中学业,带着广泛的兴趣毕业了。
后来,我进入唐山铁道学院学习铁道电气化专业。虽然我的第一志愿想学物理,但由于我对其他科技知识也感兴趣,很快就适应了这个铁道方面的专业。我学习各科专业知识,而且在课余阅读了一些天文方面的书籍,如《天文学》、《天文爱好者手册》,利用学校组织我们下乡劳动的机会,在乡间天空清澈的夜晚对照着星图,观看天上灿烂的群星,引出无限的遐想。我把这种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一直带到了工作岗位。
兴趣助我采用新技术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齐齐哈尔铁路局昂昂溪电务段实习。那时技术人员比较少,很快就让我去搞电线路改造、配电所改造的设计施工工作,积累了不少现场经验。一年后,我被调到铁路局去搞电力设计。当年吉星老师曾教导我们,学数学要认真,计算的时候一个小数点也不能错,否则到了工作岗位上要造成重大损失。我在搞设计的时候,常常想起吉星老师的话,计算画图都十分仔细,所做的设计一直不曾出过差错。领导看我工作很认真,爱动脑筋,对新鲜事物又很敏感,便把一些有难度的新技术应用交给我去设计。
当年齐齐哈尔铁路局管辖的地方大多是边远地区,铁路沿线车站用电点多线长,而地方电业部门鞭长莫及供不上电。铁路信号通讯上了不少新技术,迫切需要稳定可靠的交流电源。1966年,路局把沿铁路线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向沿途各站送电的设计任务交给我们。如果按常规设计,需要修建正规的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通过两级降压,先降为10千伏,再降为0.4千伏,然后向车站送电。这样一来,造价一定很高,超出了路局财力的承受能力。领导要求我们开动脑筋,既要完成设计,又要控制造价。
我分析,铁路用电的特点是线长、点多、负荷轻、性质重要,在控制造价的前提下完成设计应该是有可能的。我在一本专业杂志上看到,当时南方出现了一种新产品——瓷横担,它可以同时替代电杆上原有的角钢横担和绝缘子,使电线路的建设成本大大下降。但由于是新产品,很多人担心它强度不高,所以不在城市和工矿企业里运用。我们到南方考察后,发现虽然当地用在农村地区,但南方农村要比齐齐哈尔铁路局铁路沿线繁华得多。于是我有了信心,便开始采用瓷横担设计输电线路。设计完成后,由于是在全国铁路第一次采用瓷横担,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派人到现场收集我们的设计图纸,编成了定型设计图集在全路推广。在变电方面,我们采用35千伏直接降到0.4千伏的直降变压器,并在局属电力修配厂里订制。这种直降方式的采用,在当时也是比较少见的,有人担心不可靠。但我早先在平齐线铁路搞过一条10千伏输电线路设计,那时为了节约投资,领导提出要用直径4毫米的铁线做导线,也是由于铁路沿线线长负荷点多量小,设计施工投运后,除了末端电压低一点外,基本成功了。现在这一次采用35千伏直降0.4千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现在这一套设计满足了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需要,当工程完工后,滨洲线铁路穿过大兴安岭地区的沿途车站和居民点全都用上了安全可靠的铁路交流电,我心里非常高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我随局机关干部一道下放边远的哈达阳干校劳动,在那个年代里,我依然对让我干的发电司机、电力工、拖拉机手这些活计兴趣不减,觉得在干校里学到不少新东西。过了两年,我被分配到铁路局电力修配厂继续担任技术员工作。
在工厂里,我把一台搁置多年、从未启用的电火花机床启动了,并打出了电机定子冲片模具;把一台经常出故障的进口立式车床,通过改造控制电路恢复了正常;我用刚刚学到的优选法来选择铸铁成分的最佳配比,以提高电动机机壳的强度;我找来一本参考书,为电机绕线设计了一台自动绕线机;我还在老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套翻转成型的锻压模具,使看似锻压不出来的断面形状锻压了出来。这时,我在大学里学过的供电非专业课程,像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等,都起到了作用。那时在中小型工厂里,你是技术员,人家就需要你来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大考虑你学了什么专业。因此,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就更能适应工作。
好奇心人人有之,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但对某一件事的好奇心也许是暂短的。要善于把好奇心转变为兴趣,并让这一兴趣保持下去。把各种好奇心都转变成兴趣,你的兴趣就会变得更加广泛。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识分子逐渐受到重视。1978年,在大学毕业16年后,我被提升为工程师。这是因为十年动乱前后停止了技术人员的提升,并且那时工程师是一个职务,因此是提升而不是靠资格。有一次厂里搞大会战,派我到变压器车间蹲点。车间往往干得好好的突然被一个没有及时交付的零件弄得全面停工,好不容易等到了这个零件,恢复了正常生产,没干多久又有另一个零件供不上,又被迫停工。大家都在为任务重、时间紧、生产不顺当而发愁。我经过了解,发现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全面科学的生产计划。正好早些时候华罗庚到基层来推广优选法和运筹学,我听过他的报告。我就用运筹学的知识为车间编了一个生产计划,规定好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工序,什么时间应该什么零部件进场。对一些可能有问题的零部件,要车间提前安排人去准备,确保按时提供。车间看了我的计划将信将疑,但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也只好试着采用。不料一执行起来果然见效,按时完成了原本以为完不成的变压器生产任务。
车间里向厂长汇报了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生产任务的。有人告诉我,你肯定要受到厂里的表扬,而结果却是一个让我有苦说不出的决定——让我去当厂调度室主任!这个决定真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为车间排生产计划只是偶尔为之,我一心想的仍然是做好技术工作、当好我的工程师。现在要把我弄到调度室,岂不是要永远陷入事务性的圈子里了吗?可是那个年代讲的是服从组织决定,愿不愿意也只好去上任了。
调度室负责制定全厂生产进度计划,指挥全厂生产作业,任务繁重。好在室内有好几位调度人员,把大家组织好,也就不难干了。过了一段时间,我认识到调度其实也是一门科学,必须掌握好生产规律,熟知各车间的人员、设备、材料、生产任务的实时情况,才能做好进度计划和生产调度工作。我组织大家学习科学的安排生产计划的方法,每天深入车间了解情况,帮助车间解决生产上的问题,较好地完成了调度室的职责。
在提倡培养四化干部的大背景下,1984年初组织上调我担任副厂长主管生产,还没等我适应过来,这年年底因老厂长退休,又让我接替厂长职务。我事后听说,我们厂的上级齐齐哈尔工业处的主要领导一开始并不同意由我来接任厂长职务,认为我不适合担任厂长,怕我担当不起这个千人工厂的重任。后来是老厂长极力推荐,才说服上级领导任命我的。有一位知道内情的老同事对我说,你要尽快到上级部门走一走,想方设法和主要领导多沟通,打消他们的疑虑,只有得到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站稳脚跟,当好这个厂长。有好心的老工人也来对我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当厂长。
说实在话,不要说上级领导和厂里职工对我当厂长有疑虑,就是我自己也有这个疑虑。虽然我在中学时当过学生会副主席,当过班长,但其责任都是无法和厂长的重任相比的。我仔细考虑后,觉得和上级沟通并非我的强项,再说,拿不出实际成绩也没法打消领导和职工的疑虑。于是我硬着头皮当了这个厂长,决心首先练好内功,把功夫下在提高工厂经济效益上。
我的工作由技术彻底转换为管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齐齐哈尔铁路局和哈尔滨铁路局合并为哈尔滨铁路局后,有一时期大兴学习管理科学之风,我参加了几次铁路局组织的企业管理培训班,读了几本企业管理教材,经常关注报纸上报道的企业改革经验,很快就把兴趣转到了管理科学上来。
老厂长为这个工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厂房设备适用,产品门类多、适销对路,技术人员和技工充裕。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如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工厂的活力,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我决心跟上改革的步伐,在全厂实行“逐级招聘、分档承包”和对车间实行分厂化管理的改革措施,根据各车间的具体情况分别划定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承包额和相应的奖励水平,任其挑选;并以此作为公开招聘车间主任的主要依据。然后再由车间主任招聘工长,由工长招聘工人。逐级招聘下来,各车间争相选择较高档次,全厂的承包总额较上一年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件事在今天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在20几年前国家实行企业内部改革之初,这样做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为了尽量减少风险,对于车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减下来的富余人员一律由厂部接管,交人事部门组织岗位培训,等待重新被招聘上岗,并在半年内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这样一来,解除了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全厂并未出现过过激行为。
接着在厂里推行现代化管理,精简科室机构。为了便于各科室沟通协调,便于车间到科室办事,遂将各职能科室集中于一个特大办公室里开放式办公,有点像现在的政府政务大厅里的一站式服务。车间班组到厂部来办事十分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各科室之间的摩擦,防止了不少人情关系对办公的影响。
在那个年代,人们提得最多的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人员受到极大重视。由于市场经济刚刚露出苗头,大家在铁路计划经济体制下呆惯了,对经营销售还不是很重视。但我们厂生产的产品如建筑门窗、养路机械已经开始面向市场,拿不到订单,技术力量再强也不会有效益。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采取措施,充实营销队伍,把销售人员放到与技术人员同等地位上,在分房、涨工资时给予照顾。尽管很多人一时还不理解,但这极大地调动了销售人员的能动性。
销售人员反映,许多客户认为“电力修配厂”只能修修配配,担心生产不出定型产品来,给他们的销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于是,我就找到铁路局主管部门,向他解释我们厂早已从为铁路局修配电气设备转向为市场生产电机、养路机械和建筑门窗,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厂名,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产品销路,并建议把厂名改为“电力机械厂”。但当时铁路系统还是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主管部门说厂名是上级确定的,哪能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名呢!我只好去找主管副局长,介绍我们所面临的市场形势,改名的迫切性,这位副局长理解和支持了我们,批准了我们改厂名为“电力机械厂”的请求。
销售人员积极性的提高,加上客户对厂名疑虑的消除,当年厂里的订单、产值和利润都得到大幅增加。
工厂效益增加了,厂里每年都要为职工购买一批福利房分给职工。为了做到公开公正,采用打分分房,分数够了不用找领导就有你的房子;分数不够,你找谁也没用。同时,厂里逢年过节还给职工和退休人员发放福利物品,遇有生老病死还要去慰问。这些都极大地鼓励了职工,使厂里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几年,工厂已经成为铁路局工业部门下属20家企业中创利大户之一,成为铁道部小型养路机械定点生产厂家,黑龙江省建筑门窗行业的龙头企业,多项质量管理奖项的获得者。
工厂这一阶段的改革取得了成功,“分档承包”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不久,铁路局工业处作出决定,对其所属20家企业也实行“分档承包”,让各厂自行选择本厂对上的承包档次。
1988年我被授予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1989年我被授予哈尔滨铁路局首届优秀企业家称号。
至此,我由一个不愿做管理工作的人转变为一个善于做管理工作的人,由一个只对技术感兴趣的人转变为对技术和管理都感兴趣的人。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了新的兴趣就会产生新的动力。
兴趣促成我去写科幻小说
还是在七中读书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伊林写的科学文艺作品,还阅读了一些科幻作品。到了大学,又读到不少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以及苏联和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受到很深的影响。我想,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写出科幻小说该多好啊。有一次我在大学宿舍里无意看到同学的一本小册子《燕山夜话》,里面有一篇文章讲到古文《拾遗记》中所描写的古代宇宙飞船“挂星槎”的故事,我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原文是这样的: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
我一下子意识到,这就是我要写的科幻小说的内核,完全可以用它来构思一部长篇小说。我并没有急于去写,而是开始注意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剪报,阅读相关书籍做出笔记,等待条件具备时再写。
到了1977年,国家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消息唤起了我写作的热情,正好这时在工厂里当技术员已经轻车熟路,业余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写作。这时我已积累了大量图书资料和剪报,对天文、考古、航天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加上从中学起就喜欢作文,我觉得我有信心把它写出来。
经过两年的业余写作,我终于完成了24万字长篇科幻小说《古星图之谜》的创作。小说描写的是,在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幅两千年前绘制的古星图,科学家们经过曲折的探索研究,追索出古代外星人沉没在南海里的一艘飞船,经过打捞,破损的飞船浮出水面,里面的三名外星宇航员复苏并爬出了飞船……(www.chuimin.cn)
我把书稿投给一家出版科幻杂志的地方出版社,他们说只出短篇,把书稿退回来。我再投给一家经常为少年儿童出科幻作品的出版社,他们说我的书稿是给成人看的,又退了回来。我再把书稿寄给为青年出过大量外国科幻书的出版社,他们说现在不出科幻,也退了回来。后来我又把书稿寄给另外两家出版社,他们又退了回来。我想也许是因为当时社会氛围对科幻不利,有人批判科幻是灵魂出窍,出版社不愿冒险出版吧。于是,第六次我把书稿寄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许他们掌握政策要好一些。过了一年多后,他们翻了翻书稿,认为还是有一些东西的,便约我到北京面谈。没想到派给我的责任编辑是一位十分支持科幻创作的老编辑,她除了提出修改要求外,还为我在厂里请了三个月的创作假。在她的帮助和努力下,几经修改终于在我开始动笔八年之后的1985年以插图本的形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小说出版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出版社认为,“作品构思新颖,将古籍记载、民间传说、科学实践以及对外星人的幻想糅合为一体,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结合,故事曲折,引人入胜。”知名科幻评论家郑军在他所著《中国科幻百年史回顾》中评论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这次科幻大潮中,科幻作者们不断向科幻创作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终于产生了两部二十万字以上的长篇科幻小说。第一部是黑龙江作家程嘉梓创作的《古星图之谜》,讲的是中国科学家们探索外星人留下的文明遗物的故事。小说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科技人员的生活风貌,是较少的科幻与现实结合较好的作品”。
1986年长篇科幻小说《古星图之谜》荣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创作大奖创作二等奖”。1987年该作品荣获铁道部“第三届铁路文学奖”。
在长篇小说出版前后,我又创作了多篇短篇科幻小说,先后在几家杂志上发表。
这些长短篇作品后被收录在《中外科幻小说大观》、《中外科学幻想小说词典》、《中国科幻小说精品屋系列》和《二十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精品》等从书中。
此后,我希望能够再创作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但苦于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一拖就是十多年。退休后我迁回原籍定居,不久便遇上南京市作家协会面向社会招聘签约作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便提报了一份创作计划,打算创作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静静的月球》,讲的是关于人类大举开发月球却造成了出乎意外的结果。经过评选,我的选题被选中了。经过两年写作,完成了40多万字的初稿。但这一次在找出版社出版时却比上一次还要不顺利,几经周折仍未能出版。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兴趣、有信心让这部作品问世。
我觉得,每一种兴趣只要深入进去,不断钻研,都可以发挥出光和热。
兴趣广泛有助科研管理
1988年铁路局在全局范围内评审高级工程师,那时评审有指标限制。对于基层站段工厂,指标就更少。在齐齐哈尔铁路地区的10个工厂中只有3个高级工程师的指标,我们厂规模相对较大,很庆幸地分得1名指标,落在了总工程师身上。我当然也很想能够评上高级工程师职称,但这在我们厂里已是不可能的了。
事有凑巧,到了1989年9月份铁路局公开招聘齐齐哈尔铁路科研所所长,在全局公开招聘这样一个正处级单位负责人真还是第一次。公布出来的应聘门槛并不是很高,如年龄、工程师职称、一定的管理经验等,我想去试一试。这不但是因为在工厂管理和科研管理之间,我更喜欢做科研管理工作;而且是因为我听说百十人的科研所高级工程师的指标竟有十多个,并且当时还有好几个指标虚席以待。
我知道招聘所长的消息已经比较晚,几乎快到了报名截止日期。这时全局已有十五位报了名,其中科研所自身的应聘者就有六位。我不得不分析一下形势,因为如果报名而没有被聘上,可能会引起厂内议论纷纷,不利在厂里继续工作。我觉得我的优势是,有管理经验,有工作业绩,有科技兴趣;而我的疑虑是,科研所内有六位报了名,这其中还有所党委书记。但我进一步分析,如果科研所内部有明显的合适人选,特别是如果所党委书记是合适人选,那么局干部部门早就看到了,又何必在全局大张旗鼓搞招聘呢?于是我的信心大增。
报名之前,我还得和已退休的老厂长说一声,免得他失望。因为是他把他历经千辛万苦亲手建起来的厂子交到我的手上,而我没干几年就想溜了,所以总得有个交代吧。我到他家去,把我的想法一五一十告诉他,希望得到他的谅解。他沉思良久,略有不悦地说:“你既然已经决心要报名,那就报一报吧。”
报名还要经过我的主管上级单位同意,这时齐齐哈尔工业处已经撤销了,于是找到哈尔滨铁路局工业处处长,他接过我的报名表,笑嘻嘻地对我说,“这是好事啊,你这几年干得不错,就是你不报名,我原已考虑要提拔你到局工业处来当副处长,这下好了,如果被局里聘上所长还是正处级呢!”说罢,拿起笔来在报名表上大笔一挥,在“上级主管部门意见”一栏里写了许多溢美之词,又说,“我看你很有希望,赶快交到局人事处吧,报名快要截止了。”然后一直把我送到大门口。
报名后经过资格审查,留下了十二位参与竞聘。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竞聘人员要过四道考核关。
第一关是组织考核。局人事处考核组来到我厂,找了方方面面的人谈话。事后一位参与谈话的老工人对我说:“我告诉他们,程厂长干得很好,厂子不能没有他,我们舍不得让他走。但你们局里要用人,我认为他够条件。”
第二关是理论考试。事先没有复习大纲,只有一个非常笼统的范围,就是“马列主义知识、哲学知识、政策法律、管理知识、科技知识”。虽然复习无从下手,好在我对这些方面都有兴趣,上过普法班,参加过企业管理学习,大都略知一二,会多少算多少吧。考试后公布成绩时,虽然我名列第一,但却只有59分,心里不免有些懊恼。但局人事处却在报纸上洋洋得意地发布消息说,此次考题保密措施十分严密,没有漏题,所有应聘人员没有一个及格的就是很好的证明。弄得我哭笑不得。
第三关是公开答辩。背靠背地由每一个应聘者发表应聘演说《如果我当上了科研所长》,然后由各方代表提问、答辩。在答辩时,卸任的所长问我,“听说你是因为在厂里职务到头、工资到顶才来应聘这个正处级所长之职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叫我很难回答,如果回答“是的”,很可能被所里一些不欢迎外来人员当领导的人当做“把柄”抓住不放;如果回答“不是”,很可能被人们认为言不由衷。我略加思考回答说:“铁路局在招聘科研所所长的通知里说,应聘者中聘后即委任所长一职,试用期一年,在试用期间,享受正处级工资福利待遇。我认为这是铁路局吸引人才、关心人才的有力措施,我就是受了这则通知的吸引才来报名的。”此言一出,提问者不再作声,不少人会意地笑了。
第四关是民主测评。由局人事处考核组分别就每一个人的所在单位进行量化的书面测评,然后经过加权平均,得出每一个人的测评分数。
一个月后,铁路局人事处在《哈尔滨铁道报》上公布招聘结果说,经过铁路局招聘领导组对12名应聘者全面考核,程嘉梓组织考核评价第一、理论考试成绩第一、公开答辩评分第一、民主测评结果第一。我心里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占了我在厂里群众基础好、工作业绩好以及知识面宽的便宜。
1989年12月,哈尔滨铁路局局长傅志寰下令聘任我为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科研所所长。
到科研所后,我暂时采取了悉由旧章的策略,利用这一段时间细致考察了科研所的现状。我了解到,本所技术力量较强,现有课题前景较好,有成果转化的经验,但规章制度不完整,执行不认真,承包方案线条较粗,实施中随意性较大。
在新的一年里,按照我的管理理念,组织大家制定了一个详细具体的承包方案,针对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的不同性质特点,分别制定具体条款,鼓励出成果,出效益。这个方案不用等到年底,不用等领导来调整,每一个课题组,每一个部门,在年初就可以估算出自己全年的效益和奖金水平。
1990年末,我找出过去写的两篇论文申报高级工程师职称,很顺利地通过评审,这主要得益于科研所有富余的指标。我还通过了局人事处组织的所长试用期考核,被正式任命为所长。
在整章建制方面,我组织力量经过几年时间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如科研选题、成果评定、职称晋升、工资调整、福利分房、办事规则都有具体规定,并将其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条件成熟后,我又以完成承包方案为前提,对各研究室主任进行招聘。
有的职工提出,你是用管理工厂的方法来管理我们科研所,这不合适吧?我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人的想法,于是我找机会在会上对大家普及管理知识。我告诉大家,管理是一门科学,就和你所学的专业是一门科学一样。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不论是对哪一种单位,企业也好、科研也好、学校也好甚至军队也好,都是适用的。就像你学的计算机运用的基本原理,不是对不同行业都适用吗?所不同的是,我们要根据不同单位的不同情况和具体特点区别对待。例如,我在工厂、在科研所都推行承包方案,但承包方案的具体内容却大不一样。又如我在工厂和科研所都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制度的名称和内容并不一样。我们不能因为科研所和工厂特点不同,而拒绝实行承包,拒绝实行规章制度。
为了弘扬单位文化,我提出了“奉献·和谐·拼搏·创新”的科研精神,没想到不少人认为“和谐”不如“团结”好,你提和谐是不是要大家互相迁就呀?我说和谐不是迁就,和谐要比团结高一个层次,作为科研单位、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应该提倡这个境界。最后这个科研精神还是做成匾牌挂在了科研楼显要位置上。我想如果在今天,肯定不会有人反对用和谐这个词了。
采取这些做法之后,科研和经营人员积极性大增,两三年后科研所的经济效益翻了一番。在此基础上,我把精力转到发掘科研课题的潜力上,转到开发有前景的新课题上。不久,一批铁路机车专业、信号专业极具前景的课题通过了铁道部技术鉴定,不少还获得铁道部科研推广资金的支持。
1993年因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我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我患小脑肿瘤入院做开颅切除手术,出院后组织上照顾我的身体,安排我退二线以免除繁重的行政事务。我趁着这一大好机会,开始考虑一部新的科幻小说的构思,着手收集创作素材。
我体会到,一个人如果能培养出广泛的兴趣,广阔的知识面,必将终身受益。
兴趣让我在地铁发挥余热
1999年我退休了,次年举家迁回我的原籍南京。迁回南京之前我就听说,南京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地铁一号线,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要是能够发挥余热参加故乡的地铁建设,把我所学过的铁道电气化供电专业直接派上用场,那该多好啊!由于我是在四十年前学的专业,工作以来虽然一直围绕供电设计施工生产,但毕竟没有直接干过电气化铁道,不知这几十年来电气化铁道供电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心里真还有些不托底。
我特意到广州去找一位老同学,他带领我到广州地铁供电系统的主变电站、牵引变电所、接触网和车辆基地参观,并向我介绍了供电专业的现状。通过这次实地考察,我得到的印象是,这四十年来铁道电气化供电专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上有了飞跃发展,但供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方法并无多大改变,这使我的信心大增。
退休回南京后没过多久,经我的另一位老同学介绍,我被一家工程咨询公司聘用,这家公司承担了南京地铁一号线设备安装的监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我了解到监理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既能把我所学的专业知识派上用场,又能让我把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继续发挥余热,是一项很适合我的新工作。
在地铁变电所系统的施工中,我看到了一件颇感惊讶的事,就是地铁全线低压供电采用的都是35千伏直降0.4千伏变压方式,而这正是我在38年前设计大兴安岭线路时采用过的方案。这一下子拉近了我学专业的年代和现在用专业的年代之间的距离,让我信心倍增地去发挥余热。
平心而论,用我一辈子积累下来的经验去干监理工程师工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历经三年时间,当一号线通车的时候,我的工作得到了工程咨询公司、地铁公司、施工单位和省质监站的认可。随后,一号线南延线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开工了,工程咨询公司让我继续留下工作,并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年底评我为公司的优秀员工。虽然我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过各种各样的奖励,但我对这一次的奖励十分开心,因为这是对我退休之后年近七十还在发挥余热的肯定。
从我这一生的经历来看,我真的认为,兴趣,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动力!
程嘉梓
2009年2月28日
部队生活40年俞仁涛俞仁涛1960届校友。我1954年进入七中,1960年离开七中,保送进入解放军外语学院。努力工作,有所贡献离开七中后我有幸穿上军装,以后一直在部队工作,一生都献给了国防事业。但是,从中学到部队,一直比较重视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为自己的工作和有质量的生活提供比较好的物质基础。......
2023-12-05
艺术道路上的探求者——记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王庆生教授董克信王庆生王庆生:1961届校友。上世纪90年代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王庆生同志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爱好美术。王庆生无辜受牵连,被迫离开部队,在杭州农村一间仓库里栖身。20世纪90年代初,他奉调出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作为负责文学艺术的第一副厂长,他主要负责剧本的组织。目前他虽然从领导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却仍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懈地追求。......
2023-12-05
七中培育我成长刘文龙刘文龙1953届校友。到高中后,在七中党支部的教育培养下,我担任了班级和学校青年团的工作,政治上逐渐要求进步,特别是1950年冬谢子新校长找到我、邵其昌和王一仇三人谈话后,个人要求进步更加迫切。七中为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还表现在正确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个人志愿与国家整体利益的关系上。......
2023-12-05
浓墨圣手绘沧桑叶芳叶芳1992届校友。现为南京六中教师。课余积极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承担了理化生学生会主席职务。我理解了为什么年逾古稀的梁斌老师至今保留着我们中学时期的作文手稿,其中很多我们早已忘却,而他却如数家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经风雨七十载,浓墨圣手绘沧桑。......
2023-12-05
母校,梦想开始的地方石立华石立华1986届校友。记得1986年毕业的时候,青春年少,离校之际虽然有对母校的留恋,但心里更多的是展翅高飞、奔赴新天地的喜悦。就拿英语来说,我觉得自己对英语的好感和自信都来自于高中时代的英语课和教我们英语的王老师。中学三年,我记了厚厚的三本笔记,都是王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介绍的知识。七中,是让我展开梦想翅膀的地方。适逢母校75年华诞,谨向母校和老师呈上衷心的祝福。......
2023-12-05
母校赐我力量:于出头处谋自由施岚施岚1993届校友。今天的我,回头看当年那个兴冲冲的,张望着未来的人生之路,又总迫不及待要去感受的少女,真的非常感激母校的大度和包容,感谢她保护了我自由的天性,赋予我自尊、自信,让我能为今天的人生之路做好准备。1989年,是南航附中前身“南京七中”成立四十周年,学校为了四十周年校庆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就是由我和张之洁配的话外音。广播站的成立,是桩校园盛事。......
2023-12-05
加强教研组建设为附中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李承惕李承惕原南航附中高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45年,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长,所在教研组多次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经过“青蓝工程”培养的前几批教师,目前都是附中数学教学的中坚力量,为附中可持续发展准备了人才。正因为学校领导的关心,全组老师的努力,我校数学教研组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为我校创省市重点中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愿附中今后得到更大的发展。......
2023-12-05
平凡工作中的求实之路丁传纮丁传纮1954届校友。现已72岁的我是七中众多默默无闻校友中的一员。开始真把我打蒙了,但用七中带来的“求实”精神来分析:在这里有我的缺点,但有的是误解。1973年中央要求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老九”不臭了。不料在做了三个工厂的设计之后,交通部的船厂划归六机部统管,我又失去了“正业”。在做了一段打杂的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为尼日利亚援建铸造厂的项目信息,于是主动要求借调到该项目组。......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