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留住春天,著名男高音常留柱

留住春天,著名男高音常留柱

【摘要】:烛光常映留住春天——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常留柱董禄常留柱1954届校友。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各大报刊纷纷报道这位汉族年轻的歌唱家的演出盛况。为此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直属机关一等先进工作者,并荣立过三等功。常留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34年生于上海。常教授在年轻时代是名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

烛光常映 留住春天——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常留柱

董 禄

常留柱

1954届校友。在校参加南京中学生歌唱比赛获一等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留校,后支边西藏,先后任西藏歌舞团独唱演员、歌舞团副团长,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1980年因病调回上海,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系主任,创作歌唱多首,著有《西藏民歌创作歌曲声乐教材集》等,其中创作歌曲《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等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

当旋律优美、风格浓郁的藏族民歌重新风靡21世纪的歌坛时,人们不禁会想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人常留柱当年亦如今天那些走红的高吟藏歌的歌手那样,把高亢亮丽、悠扬婉转的雪山之音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北京的金山上,吹响了金的号角,不知谁在吹啊,听得人心里非常高兴……”

歌唱得这么好,歌声飞到台下,台下的人心情激荡,掌声延续的时间几乎和歌声的时间相等。谁在歌唱?是藏族歌手吗?不,是上海人常留柱……六七十年代《解放日报》、《文汇报》、《西藏日报》……各大报刊纷纷报道这位汉族年轻的歌唱家的演出盛况。可以说六七十年代走红歌坛的常留柱,不亚于今日那些紫气正旺的歌星们。他用藏语演唱的藏族民歌《格桑拉》、《在北京的金山上》、《长拉松》,创作歌曲《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等,均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曾获得西藏自治区民歌演唱比赛一等奖。《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由他本人作词作曲,曾风靡全国。包括这首歌在内的四首歌曲还被录制成唱片。在此期间,他参加过北京1975年国庆文艺演出,1977年广交会演出,并随团先后出访尼泊尔、瑞典、丹麦、挪威、冰岛等国,演出的独唱节目深受好评。为此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直属机关一等先进工作者,并荣立过三等功。

常留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34年生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原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理事,中国声乐学会常务理事。自幼酷爱音乐,1953年参加南京中学生歌唱比赛获一等奖。1954年考入上海市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葛朝祉、刘振汉教授。1960年毕业留校,同年支边西藏,在西藏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并先后担任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副团长,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西藏自治区第三届人大代表、人大委员等职,1980年因病调回上海。

在西藏,学美声唱法的常留柱为了更好地为藏胞歌唱,他和藏胞交朋友,学习藏语及藏文,拜老艺人为师,学习采集民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天真活泼的孩子;无论是热情好客的木匠次仁群培,还是手抱婴儿的昌都山歌手巴青;还有江孜“打油歌”、拉萨“打阿嘎”和许多的“阿加”(姐妹)、“阿觉”(兄弟)……他们都是常留柱的好老师。在牦牛帐篷里,在巍巍的雪山下,在花开如锦的清清溪水旁,在月光皎洁的牧场上,都是他采风的好地方。尽管当时西藏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再加上高原缺氧所形成的高山反应,使常留柱常患病,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他创作演唱了许多藏族风格的歌曲。常留柱认为身在藏乡,唱不好藏族喜爱的歌曲,这是失败;能为藏胞歌唱,得到他们的喜爱,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常年这样繁忙的工作使他患上了重病。常教授那种忘我的工作精神震撼了许多藏族同胞。

《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这首歌很多人都从《红太阳》的盒带里听过,其作者正是常留柱。这首歌是他在1965年随团去尼泊尔访问返回的路途中,看到解放军战士和藏族民工在西藏修筑中尼公路,其艰苦的条件令他感动,从而产生创作冲动的。在回忆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时,常教授饶有兴致地告诉我:“在回来的路上我看见这些可爱的战士和民工为了欢迎我们,贴出了这样的标语:‘不敬青稞酒,不打酥油茶,采上一束达曼(杜鹃)花,献给祖国的艺术家。’”非常新颖、非常生动。他早就想写一首歌唱解放军的歌,这幅欢送标语启发了他。于是他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修改、创作,把后一句改成了“也不献哈达”,并增加了“唱上一支心中的歌儿,献给亲人金珠玛……感激你帮修水渠……”等内容,以山南地区的民歌素材为基础,创作了此歌。经他本人演唱后,很快在当地流传,并风靡全国大江南北,成为一首流传悠久的经典民歌。

雪山皑皑,天高云淡。西藏这块美丽神秘的土地,让一腔豪情、满怀热血的大都市人常留柱一呆就是二十年,他把他的青春岁月、音乐理想都献给了祖国的西藏。如果不是因患重症病体久不康复,他至今还会留在那里,如雪域高原上的一只雄鹰,永不疲倦地飞翔、歌唱。他太爱那里的一山一水,太爱质朴、敦厚的藏胞了,正如他曾发表过的《歌海拾贝》中写到的:“皑皑雪山,清清流水,飘香的田野,如云的羊群,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无一不留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是他们那如‘邦金花’、‘格桑花’一样布满万里高原的歌声舞姿更使我心驰神往不能忘却。”那是他回沪后已有十四个年头后对第二故乡的回忆。

常留柱离藏前曾担任过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工作,但为了心爱的声乐事业,回沪后,他弃官从教,回母校声乐系从事教学工作,甘做一支蜡烛去照亮他人。常教授在年轻时代是名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在他为人之师时,又是一名最具师表的好师长。他从不视学生的背景如何,只要天分好,他都会欣然地收为弟子。常老师在学校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但对每个同学却都能竭尽全力,不但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认真讲解,而且还亲自示范演唱,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当同学在声乐学习上取得了进步,他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且笑得那样慈祥,像老爸爸一样。常教授也曾说过:“我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在声乐学习上取得进步和成绩。”就这样,他把多年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全部传授给那些饥渴的学子,使他们受益匪浅,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很多学生在全国性的歌唱比赛中获奖。如藏族学员单增,在全国少数民族歌手歌唱比赛中,先后三次获得一等奖;那扎尔(哈萨克族)、朝伦巴图(蒙族),获得同一比赛的二等奖;陈宇(满族)获得华东六省一市青少年歌手大奖赛金奖;鲁茸定主(藏族)、李进(彝族)分别获得中国艺术节(1993昆明)“昆湖杯”歌曲演唱二、三等奖;肉孜(维族)、阿木堤在1994年全国电视大奖赛中获得民族唱法金奖;回族赵勇获得1999年广西国际艺术节少数民族声乐比赛三等奖,2001年又获得此项比赛金奖;汉族王丽获得1998“哈尔滨之夏”全国声乐比赛“优秀歌手”称号,1999年获得全国“新人新作歌手展演会”歌唱比赛银奖;汉族学生赵艳获2001年全国青少年艺人新人选拔赛民族唱法金奖……

常教授最具魅力的还是他的人品,他为人和善真诚。多年来他辛勤工作,但至今依然身居四十平方米的陋室,我说老师换个大的房子吧,他慈祥的笑答是“我心宽”。是啊,在他身患绝症的时候,亲人吓傻了,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坦然地笑着安慰亲人和同事。这种雪山雄鹰般的勇敢、乐观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也感动了上帝。一个曾被宣判死刑的癌症病人,至今还在放声高歌,不辞辛苦地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歌唱新人,让死神却步,让生命重现辉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常教授与之相濡与沫的从事医务事业的爱人,她就像人们所说的“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那样,她就是那个好女人,是她,在常教授与死神的搏战中充当了最坚定的卫士。

由于教学上成绩突出,常教授曾获学院教学成绩优秀奖。撰写过《西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获院科研成果论文鼓励奖),为全国民族声乐研讨会撰写《如何训练民族唱法男高音演唱人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撰写《浅谈藏族民歌演唱技巧》,为学院函授部编写两万余字的民族声乐教材四讲,为上海东方音乐学会编辑出版的音乐专著《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少数民族卷撰写《西藏音乐》等。目前正在编著藏汉文对照,并附有钢琴伴奏总谱的《西藏民歌创作歌典声乐教材集》即将出版。

常教授除教学科研,还经常外出讲学,并多次参加由文化部、国家教委主办的全国性声乐比赛评委工作。由于教学科研等成绩显著,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歌坛人物》、《中外歌唱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1994年获得国务院为表彰在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而颁发的特殊津贴,同年9月又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

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说:“失去对音乐的爱好,就会失去幸福。”常教授天赋音乐,受益于音乐,这种幸福是美轮美奂的。作为一个仰慕者,我衷心地祝愿他的生命之树像雪山雄鹰一样矫健,祝他的艺术之花似高山雪莲一样鲜艳!

附一:

歌海拾贝(www.chuimin.cn)

常留柱

由于身体的原因,离开我曾学习和工作了20年的西藏,已有14个年头了。

皑皑雪山,清清流水,飘香的田野,如云的羊群,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无一不留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是他们那如“邦金花”、“格桑花”一样布满万里高原的歌声舞姿,更使我心驰神往不能忘却。

西藏,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形式生动,风格浓郁,具有强烈的高原特色。这是我刚从上海音乐学院调来西藏工作时,就有的感受。在这里,无论你漫步街头或伫立田间,总会有许多优美的歌声从四面八方传送过来。我曾几次循声寻访,发现这些歌声都出自普通劳动人民口中,他们边唱边劳动,唱得那样怡然自得,情真意切。置身这种境地,难道能不为之所动吗?

我过去在学校里学的是美声唱法,唱的是洋歌、汉歌,藏胞听不懂,用藏文注上汉音,依样画葫芦地学唱几首藏族民歌,尽管藏胞也很高兴,但自己却觉得不是滋味。因此我下决心从藏族民歌中汲取营养,下“海”采风,成为藏胞的知情人、知音者。在当时的日记中我曾这样写道:“身在藏乡,唱不好藏族喜爱的歌曲,这是失败;能为藏胞歌唱,得到他们的喜爱,应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藏族民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演唱技巧。山歌中忽明忽暗、若隐若现的真假声交替,“囊玛”、“堆谐”中因增加声音色彩变化而常用的母音位置变换,“弦子”中精巧细腻的装饰音和上下滑音的运用,以及藏戏、酒歌中具有独特藏族风格的顿音技巧——“占古”等,这些不只是单纯的技巧,而且是表达藏族同胞思想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寻师访贤,苦心钻研。我向藏戏老艺人和众多的民歌手学习,在穷布珍(藏族著名民歌演唱家)住所,为了学好《达瓦训奴》(新月)这首著名传统“堆谐”中的衬字、拖腔和装饰音,3个月的时间里我先后20余次登门请教。白玛老爹(穷布珍的老伴,著名民间艺人,藏族乐器演奏家)辅导我是那样的热情,他露出脚上累累伤疤,这是他解放前流浪卖艺时被狗咬的。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天真活泼的女孩;无论是热情好客的木匠次仁群培,还是手抱婴儿的昌都山歌手巴青;还有江孜“打油歌”、拉萨“打阿战”和众多的“阿加”(姐妹)、“阿觉”(兄弟)……他们都是我的好老师。在牦牛帐篷里,在巍巍的雪山下,在花开如锦的清清溪水旁,在月光皎洁的牧场上,都是我采风的地方。那一年去察雅,策马五六小时,夜奔烟多村。尽管我从马背摔在地上,筋骨还隐隐作痛,但一到歌的海洋,就什么都忘却了,只是竖着耳朵听,铺开本子记。另一个夜晚,巴青抱着孩子,用山歌形式为我们演唱《催眠曲》:“好宝宝,快快睡,星星月亮放光辉,阿爸阿妈解放了,天空任凭雄鹰飞。好宝宝,快快睡,你比珍珠更宝贵……”啊,美极了,孩子在她的怀中熟睡了,我们也听迷了。现在我案头存放的二百多首西藏民歌,就是这么一首一首地记下来的。

西藏地区广大,人口分散,虽然几个文艺团体经常到各地演出,但远远满足不了农牧民的需要,因此每当我们西藏歌舞团下去演出,他们都高兴得像过节一样,穿上最好的服装,带着全家老小,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观看。而在演出以后,他们总是兴奋得不愿离开。唱呀、跳呀,一直欢聚到半夜才兴尽而散。一次,我们去边防慰问部队,经过一个叫松古村的边缘地区,突然被一位老阿妈拦住了,说:“我女儿在察隅看过你们的演出,她高兴得哭了,回来要我无论如何都要拦住你们,在这里演出。”她这一拦,村里人都来了。这种场面,过去从来没有碰到过,盛情难却,但当时除了一个天幕外,其他一切舞台演出设备,都在前行的汽车里。我们便在一个广场上利用两棵大树拉起天幕,前面燃起三堆篝火,后面燃起一堆篝火,这一场别开生面的歌舞晚会就这么开始了。不要看舞台简陋,但演出始终在非常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每一个节目都受到他们的热烈欢呼(藏胞光欢呼,不鼓掌)。在这种热烈情绪的感染下,我一连唱了好几首藏歌,他们对我这个汉族藏歌手非常鼓励,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回到拉萨,我更加勤奋地学习藏歌,特别着重揣摩歌词意义、藏胞感情,努力唱出真情实感。并且开始大胆创新,首唱了一批适合自己演唱风格的藏族民歌创作歌曲,如《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自己创作的歌曲)、《赞歌献给红太阳》、《格桑拉》等,受到西藏地区藏汉族广大群众的热情欢迎。《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等三首歌曲还被录制了唱片。

说起我创作《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一歌,也有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在去尼泊尔演出的归途中,汽车急驰在平坦的一级公路上。群山掠面而过,眼底深谷相连,白云缭绕,雾气蒸腾,神奇啊,天上人间!多好的解放军和藏族民工,他们克服了千难万苦,修筑了这条友谊公路!我禁不住心潮翻滚,浮想联翩。我应该唱出一曲心中的歌,歌颂伟大的解放军。在途中,藏族民工队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献给我们一首欢迎词:“不敬青稞酒,不打酥油茶,采上一束达玛花,献给你们,祖国派来的亲人。”真挚的感情,纯朴而又新颖别致的语言,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抓住了。对!这就是藏胞心中的歌。青稞酒、酥油茶、哈达和鲜花,都是藏胞表达心意的传统礼物。但这只是一种“形式”,而蕴藏在他们心底的千言万语,才是一首永唱不衰的“心中的歌”。这首新颖、清新的诗歌,正是我写“心中的歌”最好的引子。以后,在我创作《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这首歌曲时,经过一些加工,几乎把它全部套用在A段的歌词中。在曲调上我决定选择热烈欢快的“果谐”和优美深情的“堆谐”做素材,来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感情。在那些日子里,我日思夜想,哼遍熟悉的民歌。突然,《拉莫孔塘拉莫》(孔塘山岭)跳了出来:“山头的积雪似琉璃,清清泉水潺潺流,清清泉水谁畅饮?美丽的阿姐唐桑拉姆。”这首民歌的音乐节奏恰好和A段歌词的节奏相吻合。就在这首民歌曲调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发展加工,完成了A段音乐的创作。这里,我在学校学的声乐技巧和作曲知识,给了我很大帮助,使这一段具有“果谐”风格的旋律更加完整动听。歌曲中段,是根据“堆谐”的音调直接创作而成,旋律优美舒展,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以后,我倾心地演唱了这首歌,得到了藏胞的承认,流传开了;内地的同志,也从这首歌中体会到藏族同胞与解放军“鱼水不能分”的情谊。这是我的创作吗?说实话,这只能算作我投身西藏这个歌舞海洋里拾得的一片贝壳。

附二:

常留柱来函

母校校庆,首先向我们的母校和老师致以最最热烈的祝贺!

我在七中生活了五年半。由于当时家庭已搬往上海,因此我的全部时间都生活在学校里,生活在老师和同学中间,当时学校的一切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七中的老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平时对同学都能无微不至地关怀,使我们感到生活在团结和睦的大家庭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不但在文化学习上成绩突出,而且全面发展,无论在文艺、体育、劳动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成绩。我就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最终确定了我学习音乐的志向。在我校当时的音乐老师周启坤先生和她的老伴、原南师大声乐教授刘春安先生的教导和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歌唱技术和其他音乐知识。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促进我学习声乐的劲头,则高中毕业时,在歌唱方面已具有一定的能力,并在全市大中学生歌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更促使我终生从事歌唱事业的志愿,以至高三毕业时学校选拔我去苏联学习这样一个机会时,我表示“如果到苏联不是学音乐我不去”的态度,说明我对音乐的“痴情”。而这,都是在七中这个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如果说,今天我在音乐事业上取得一点成绩的话,这得归功于七中,归功于七中所有的老师对我文化知识的培养和声乐修养上的提高。

在多年共同生活中,同学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由于我在七中毕业后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这以后又去西藏工作了二十年,直到1980年才回到上海。在此较长时间内,除个别老师和同学外,均没有见面的机会。但当1984年,曹照林来沪看我,得知我身患重病时,他和其他十七位老同学,不但写信鼓励我、集钱给我买营养品,并在我病情稳定之后,邀请我到南京,组织了有三四十位老师和同学,在玄武湖聚会。尽管许多老师和同学已有三十年未见面了,但大家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感情,确实使我大受感动,至今难忘。

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来的七中已更名为南航附中,在继承和发扬老七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校办得非常出色,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和重视,使我们这些原来在七中读过书的老校友感到非常高兴。在庆祝七中建校45周年之际,祝我们的母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就。祝我们的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我们的弟弟妹妹们——现在在校学习的同学在学习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将来为我们的母校争光!

(原载《春风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