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学导引

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学导引

【摘要】:第十九章提高创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历史是一部文明史,是系统记载人类的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的历史。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的一对范畴。

第十九章 提高创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类历史是一部文明史,是系统记载人类的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的历史。可以自豪地说,古往今来,人世间所存在的一切科学文化和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无一不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注意力便逐渐地从着眼于创造内容、成就和价值,而转移到探求创造者自身的能力、心理和思维上来了。作为科学思维的最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也自然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了。

这里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机制、特征和方法进行逐一讨论,以启迪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有利于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一、创造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综合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综合形式,是在人的思维心理、思维形式和思维环境协调一致情况下产生的。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具的特征。千百年来,人凭借着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断地破坏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创造性思维在人类文学史、艺术史、科学史、技术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史上,都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并历来受到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和大思想家们的青睐。古今中外,人们无限赞美创造、崇拜发明者、敬仰科学家,但对人类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发生机制等问题,却一直理解肤浅,甚至还有人把人类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看成是上帝的恩赐、天才者的“运气” ,甚至是神秘莫测的。

历史上这种状况的存在,既与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极端复杂性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研究手段的缺乏和科学认识水平的低下。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探讨,一直处于哲学思辨状态,属于表面现象的描述。是现代脑科学的新突破,脑神经生理学、现代心理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人工智能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思维科学的崛起,为揭示创造性思维的奥秘,带来了黎明的曙光

凡思维皆创造?不,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为正常人创造活动奠定了基础,但并非所有思维结果都表现为创造。这说明,对于持保守性思维的人来说,可能一生也较少创造。这种保守性思维,从思维心理和思维过程的本质上看,一般不产生新的质。从思维结果上看,乃是人们正常思维的再现和重复;从思维形式上看,一般没有灵感、直觉、想像、幻想之类的非逻辑思维参与。创造性思维则不同,无论是个体性思维创造,还是群体性思维创造、社会性思维创造,其结果都是将一种具有突破性和价值性的新假说、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成果呈现于人们面前。创造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没有创造或不会创造仅是一种思维的特例。

二、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心理、思维形式和思维环境综合协调的结果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万物皆成系统,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个人创造而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核心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过程,它表现为人类大脑的功能。完整地说,它是个体的整体功能与社会性创造功能的系统综合。因为创造性思维同一般意义上的思维和思维过程有所区别,它还以思维成果是否具有社会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为检验标准。同时,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任何个体创造思维之间都实行着创性思维的互补原则。

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而心理和思维又是密不可分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如兴趣、情绪、意志、性格和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伴随着思维过程的始终。

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者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首先获得强烈、明快、和谐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最优化的科学思路,并灵活地借助联想和想像、直觉和灵感等因素,以渐进式或突变式两种飞跃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匹配、脱颖和升华,最后实现科学创造的成功。

创造性思维既不能称之为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又不能认为它是某一种或某两种思维形式合作的结果,而是各种思维形式或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晶。钱学森教授认为,虽然划分出五种思维形式,但实际上的思维活动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形式在起作用,而往往是两种,甚至是三种先后交错作用着。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自然不会单纯使用哪一种思维形式,而是几种思维形式交叉使用。

人的意识不仅仅是反映外部世界,而且是创造和改造外部世界,这又都是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性在于改造外部世界,它一方面要受实践活动所制约,另一方面又表现着集体思维效果。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所以,创造性思维属于人的集体思维。这就是社会思维科学研究的内容。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思维的社会环境,是就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思维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而言,也即思维系统内外关系问题。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作为人脑机能的产物,既是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个系统过程,是思维心理、思维形式和思维环境系统综合的结果。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机制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思维,是理性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

一、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综合

人类的知识表现为科学的形式和艺术的形式,似乎既可以通过逻辑程序取得,也可以通过非逻辑途径实现。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的一对范畴。其实,这仅是科学认识这种复杂运动的表面现象。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极对,科学和艺术的创造是这样一种精神活动,它把模糊出现的思想或感觉弄得这样明确,使思想为别人所了解,感觉也能感染别人。可见,将创造性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或非逻辑的,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一)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逻辑思维)主要依其真理性而具有威慑力。然而,以纷纭复杂、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为对象的理论思维,并不仅仅是由它的理性价值和真理价值而具有生命力的。当理论思维的逻辑方式集中地表现为“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形态时,才能使人们易于进入理论抽象领域。

创造是一切思维的本源。在揭示创造奥秘的征途中,人们的目光从来没有局限在惟理论思维上。为此,方法论大师弗·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们现在所有的逻辑也并没有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 ”

培根在研究大量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历史事实后曾认为,寻求和发现真理的道路也只能有两条。一条是从感觉和特殊事物飞跃到最普遍的公理,将这些原理看成固定和不变的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出发,来进行判断和发现中间公理,这条道路是现在流行的;另一条道路是从感觉和特殊事物把公理引出来,然后不断地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二)非逻辑思维

到了现代,西方一些卓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大多喜欢谈论幻想、想像、灵感和直觉等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功业卓著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非逻辑思维现象就极为钟爱,他总结如何创造、解释超人类任何幻想的奇妙世界的相对论的过程时,坚定地指出: “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并认为: “在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语言表达中所出现的各种概念,从逻辑上看都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它们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地得到。 ”为进一步明确他对科学发现的见解,于1952年5月7日,爱因斯坦在给索洛文的信中,又以图19.1加以说明。

他解释道: “ (1 ) E (直接经验)是已知的; (2 ) A是假设或公理。由它们推出一定的结论来,从心理状态方面来说,A是基础的。但是在A、E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心理)联系,它不是必然的,是可以改变的; (3 )由A通过逻辑道路推导出各个个别的结论S,可以假定它是正确的; (4 )然后,要将S同E联系起来(用实验验证),这一步,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直觉的) 。因为S中出现的概念同直接经验E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显然,爱因斯坦已明确地指出了非逻辑的直觉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图19.1 爱因斯坦图

可想而知,无论是把科学发现过程完全看成是逻辑思维过程,或者完全看做是非逻辑思维过程,都反映不了科学发现过程的全部事实。科学发现、科学决策、技术发明和文学艺术创造的经验说明,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应该是逻辑思维因素和非逻辑思维因素相互交融、辩证统一的过程。

二、创造性思维机制——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的交融

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非逻辑思维,它们的发生都同人的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相关。因此,要揭示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机制,只有揭示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搞清创造性思维是怎样发生的。为了叙述方便,见图19.2:

图19.2 创造思维结构

凡人的意识活动都是大脑加工来自主客体信息的活动。意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多层次的概念。一般地说,可分为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两大层次。

(一)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概念

自觉意识是指人的那种有意识、合目的、得自由的意识活动。

非自觉意识是相对于自觉意识而言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也是一种意象活动。它不同于自觉意识的运动形式,不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不是按逻辑形式去把握对象,而是靠意象的展开,靠信息的整合,实现对考查对象的直觉把握。非自觉意识还分为前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其中潜意识是最活跃、最高级的意识,并且,潜意识又是多个,往往又是单独有着自己的活动规律。对此,魏尔逊先生称之为“多个自我” 。例如,想像、联想、幻想、直觉和灵感都属于非自觉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

假定一个人仅有自觉意识,而无非自觉意识,或者仅有非自觉意识,而无自觉意识,那将是不可思议的。完整的人,既具有自觉意识,又具有非自觉意识,才由此构成合规律的人类整体意识。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人的整体意识功能的反映。

(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为非逻辑的

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归根结底为突破,即独创和开拓。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的非逻辑性。这种非逻辑思维不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也不遵守逻辑的固定格式,它可能突然光顾,又常常瞬息即逝,而结果又是清晰地、合逻辑地呈现于创造者眼前。非逻辑思维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通过分析自觉意识而单独获得。决定其需要的是,必须揭示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轨迹,方能理清创造性思维发生之源和历史嬗递之流。

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创造性问题的闪现和发生既可能来自非自觉意识,又可能始于自觉意识,但一经作为课题来研究,那便是经自觉意识确定下来的。对于课题研究和突破,客观地说,是非自觉意识的,时而有自觉意识的参与。非自觉意识推论和自觉意识推理的结果之相似,是无可置疑的,但二者的推论过程是截然不同的。

(三)非自觉意识推论

非自觉意识推论是未被自觉地意识到的一种特殊推论。据推测,可能是人脑在将知觉信息代码与已存储在大脑中的经验信息代码进行重新匹配、辨识、映射的同构活动时,又同时受新信息代码刺激,所引起的脑内神经细胞重新“建构”的功能相契合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整合推论。

信息同构是指输入的知觉信息代码与已存储的经验信息代码间的一种拓扑映射。因为思维是存入脑神经细胞的大分子之中的实物信息代码,通过神经回路的电传导和氨基酸类属中的谷维素中(传递介质功能)的化学反应而接通的。人的大脑首先是把所知觉到的客观对象信息分成两个信息域,即知觉对象信息域和知觉对象外的背景信息域,然后非自觉意识中的多个潜意识自我,按照所思考的指令性课题目标要求,进行新旧信息同构活动。这样的猜想,同加拿大脑科学家潘菲尔德研究的结果合拍,即“脑还是化学的” 。这种信息同构活动是大脑中潜意识的一种不声不响的加工活动,加工来、加工去,一旦接通(即信息代码接通了)非自觉意识功能就转化为自觉意识功能了,于答案就有了,或是推论出来一幅新颖的“良好图形” ,或是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息” 。

皮亚杰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思维和认识活动是一种内化活动。人们是在对客体的改造过程中去思维、去认识客体的。人的思维和认识是在这种积极的活动中形成的。因此,皮亚杰不同意以往得出的“刺激→(AT )→反应”的结论。皮亚杰将图式中IN (AT ) ,即对刺激的吸收、过滤、筛选作用称为“同化”作用,将图式在刺激下的改变称为“顺应” ,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视为同化,将客体对主体的作用称为顺应。同化和顺应总是同时发生的,是不可分割的。皮亚杰将这种图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称之为“建构” 。(www.chuimin.cn)

由此可见,信息同构与脑神经系统功能结构的建构是非自觉意识推论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方面。因为信息同构是一种通过对新旧信息代码的匹配、辨识、映射等活动,无一不驱动脑神经细胞大分子功能的结构变化。这种电的或化学的反应,不可避免地要使信息同构和使脑神经系统功能重新建构结合起来。

(四)自觉意识推理与非自觉意识推论相契合

自觉意识推理和非自觉意识推论,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两种不同方式。非自觉意识并不是盲目的活动,而是一种隐藏起来的活动,是受自觉意识支配的一种“内驱动力”作用的结果。信息代码可以编码储存,对号辨识,分组匹配,不拘存入的时间和环境而分类归组、复现或消失。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同属大脑机能,犹如数轴上的有理数和无理数一样密不可分。但是,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在信息交换上分别呈现出“显态”和“潜态” 。在推导上,一个是“逻辑式”的,一个是“非逻辑式”的。在接通信息代码上,一个表现出它的“渐进性” ,一个则表现着“突发性” 。

人类的思维就是“显态”与“潜态” 、“逻辑式”与“非逻辑式” 、“渐进性”与“突发性”的辩证统一,这就是人类整体思维的特征。由此发生着大家所熟悉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默契和融合,便形成着人类掌握世界的新方式——创造性思维方式。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大千世界是无限丰富多彩的,同时又是统一的。既然是物质的,它就必然是可感知的;既是多样性的统一,人脑反映其本质的途径和形式的意识活动,也必然是多层次、多功能、多样性的统一。人脑的意识活动,除为人们所熟知的自觉意识外,还有非自觉意识,它们之间如同被感知的客观事物一样,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着。

思维和物质是分不开的。现代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为进一步认识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及其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存在、功能和发生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世界著名神经心理学家罗吉·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研究的最新结论告诉人们,大脑两半球,既有各司其责的高度化分工,又通过“胼胝体”相互作用。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即是发生逻辑思维的载体。右半球同灵感、直觉、幻想、联想、想像活动有关,同时其空间识别、想像和辨识三维图像的能力都很强,这正表明非自觉意识功能主要集中在右半球,即它是发生非逻辑思维的载体。可见,斯佩里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的确为创造性思维理论基础,奠定了一块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石。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人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界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的创立,集中体现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因此,它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显著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从人类思维的本质上看,人类思维是整体性思维,思维的整体性和思维对象——客观世界是相统一的。

应该指出,从科学发现到新学说创世,其历史逻辑和现实总是一致的,它总要经历一个反复思考、细心研究的过程,甚至还需要一个时期的实验检验,最后才能被确认。这正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曲折过程。因此,当我们把创造性思维置于运动过程中加以考查时,就会发现所谓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就是脑物质、思维对象、思维环境和各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统一,是上述诸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反映;是各个方面、因素间相互交叉、映射、融合、网络的球体关系,最终结果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大于各个要素具体功能的简单相加。

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深刻地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思维的整体性和认识对象的整体性是一致的。列宁曾指出: “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

在这里,一方面要求人们将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这样能够揭示出事物在分割状态下不能显现的特征,使我们从对象的一切关系上把握其性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的正确思维同样受环境影响,因思维着的整体与环境相交,所以要受更广大的整体所制约。

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一致的,但与环境交往,还是通过功能与外部环境相联系,而这种相互联系又非一一对应。人们只有把握住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才能在科学认识的征途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二、互补性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互补性有两重含义。

其一,是说人类的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领导的任何一项战略决策,都是人类集体思维的成果,即创造性思维是社会思维的凝聚。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可以说是由于1895年伦琴X射线的发现而揭开的。X射线的发现标志着物理学界活跃、激动人心的年代的开始,它立即引起科学思维的连锁反应。之后,纷至沓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一下子就在机械论的物质观方面打开了一个大缺口,使物质不可分、不可变的僵化局面崩溃了。

而X射线的发现却起源于前人的对真空放电的阴极射线的研究。伦琴的发现既能作为后来研究者的一面镜子,又称得上是对前人或他人创造性思维的补充。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实施,震撼了世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促使世界向和平、发展的方向趋动。说明中国和世界是互补的。

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形式间的互补。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间的互补。创造性思维的互补性说明基本思维形式间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相互转化。

有人说,真理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艺术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什么灵感思维,没那么回事,假如宇宙是有限的、孤立的、静止的,当然这些议论是对的。其实,就拿形象思维来说,可以说,理论家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是权威性的代表,但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非常注意运用形象思维的语言,来表达其深刻的道理。如“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山岳已移,沟壑已平,丛林已倾,而路标屹立如故,焕发着昔日的光彩” 。多么生动、多么形象的语言,阐发了多么深刻的道理,这在马克斯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到处可见。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光辉的著作,令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倾倒,它正是灵感思维的功绩。由此可见,抽象思维在运用过程中,是离不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辅佐的,反之亦然。各种基本思维形式的互补,犹如三维坐标一样,密不可分。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中是这样,在决策和创新工作中也是如此。这种互补性特征也贯穿于普通人们的思维过程的始终。

三、价值性特征

从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上看,凡属创造性思维,都是以思维结果是否具有突破性为标志的,如产生一定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决策,等等。这是检验思维是否是创造性思维的标准。

创造的标记在于新颖性,即前所未有过的。说是“新”字也并无道理,但并不全面。称“独创”也好,说“创新”也罢,但归根结底是看创造出来的新成果有无价值,如科学价值(真理价值)和社会价值(使用价值) 。

凡能称得上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均有一定价值。无价值的“创造”和无创造性价值的思维,都不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创造性思维的最后检验标准就是以价值为尺度的实践。

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性判断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科学真理问世以后,对它的检验不像一项技术发明那么简单,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提出以后,使物理学爆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位科学巨人所做的种种发现正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也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但他的天才发现至今还在经受价值观的检验。可见,任何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有真理性意义,而且还要具有价值意义。创造性思维的真理性是价值性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性又是真理性的目的。

创造性思维与正确的价值观是不可分割的。由于它不断向未知领域进军,不断扩展着人们的认识领域,不断地把“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这就必然使人们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获得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从而不断地增加着人类知识的含量,推进人类知识水平的迅速提高。

同时,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天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立志开拓的精神,必须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进取心。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总是要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开拓世界。否则,人们只满足于现状,坐享别人和前人的创造成果,社会就会陷入停滞倒退的状态。

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对于进一步激励人们去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世界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但能激发人们更强烈的创造热情,而且能使人享受到人生奉献的乐趣。我们所处的改革时代,正是用开拓精神去改变和革除一切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陈规旧制。开拓、创新的精神才正是我们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人类在自觉推动历史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精神,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领导者应自觉地以这种精神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然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去探索。因此,创造性思维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创造性思维一旦成为人们最普遍的思维活动,就将标志着人类的文明程度发生了划时代的飞跃。

当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判断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科学真理问世以后,对它的检验不像对一项技术发明那么容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0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一科学真理至今还在被人们认识着、探索着、实践着,继续经受着价值尺度的考验。在创新工作中,往往一个学术领袖人物的某项正确的科研战略决策,在历史进程中永远不会消失,就在于它推动了科学进步,正确的决策是这样,错误的决策也是这样。可见,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决策一样,总要经受历史长时间的检验,其标准是看给人类发展带来了什么?即价值如何。

第四节 提高创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法

要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发掘人的潜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工程的科学化和事业的兴衰。针对创新工作实际,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新方法,来提高创新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发潜意识法

“调动潜意识法” ,也称之为“用显意识调动潜意识法” 。这个方法是通过研究如何诱发灵感而得到的,是根据人脑中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的功能特征提出来的,是人们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用显意识去刺激、去诱发潜意识活动,从而实现发明创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运用调动潜意识法时,应注意: (1 )目标要准确。就是要有意识地收集、筛选信息,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思维目标。 (2 )信息密度要大。在相关信息中要特别注意多种信息的交叉,在交叉点上做文章。 (3 )要科学地运用联想。联想是调动潜意识的好方法,通过联想举一反三;通过联想发现问题;通过联想进行选择。 (4 )善于捕捉偶然因素。调动潜意识重要环节在于捕捉偶然因素。以偶然因素作为诱因,是调动潜意识、活跃潜意识的实在因素。

二、强化记忆法

“记忆”是潜意识通向显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说潜意识形成中有显意识的沉积,多指“记忆”而言。因此,所谓“强化记忆法” ,就是在有意识增强记忆的同时,又有意识地调动记忆为提高创造服务的方法。关于“记忆”问题,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做过研究,并认为人的感情、思想和记忆力“存于一心” 。这种“心”记忆观点在世间流传几百年,直到16世纪中叶佛兰芒学者安德列斯·维扎利才对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提出了质疑。这个时期正是反对教会干涉和破坏科学的时期。哥白尼以“日心说”来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说”的行为,对当时坚持科学、反对宗教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维扎利受科学观点影响,公开指出:思维与记忆力不是与人的心脏功能有关,而是与人的大脑有关。从此以后,人们对记忆的研究才步入科学的轨道。

特别是近年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物化学和教育学不断发展,才使得人们在研究人的记忆物质的基础、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客观规律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尽管到目前为止,记忆问题仍是个谜,但记忆作为人脑的高级思维功能,已是科学定论。记忆也是由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细胞运动来实现的。就是说,当客观信息一经被反映到大脑时,就立即能使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每个神经元都可以通过这种电位变化把信息编译成密码进行储存、加工和处理。

现代脑生理学和脑神经化学研究还认为,当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各种化学反应,结果又重新产生了一些新分子,如RNP (核糖核酸)和新蛋白质分子。现在世界上已研制成功了有关记忆的药物,可以促进人脑记忆能力或使记忆得到恢复和增强。另外,记忆还是一个意识过程,记忆作为人脑实现接收、熟记、保持和再现客观信息这一系列过程的能力,与认识客观信息有关,与认识规律有关,又同记忆载体——人脑这个前提物质基础的功能有关,这样就为我们摸清记忆规律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一方面能提高显态智力功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大脑潜思维智能的激发,尤其对于定向性研究课题意义更大。可见,强化记忆法是调动潜意识、开发大脑潜在智能的最佳方法。

三、相似诱导法

“相似”理论是一种揭示形象思维运动规律的理论。从人类的认识发展史上看,人类最早萌发的思维形式就是形象思维。这同认识论研究的结果相同。人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具体开始,然后上升到抽象,再回到具体上来,这样循环往复,才使人的认识得到升华。从哲学高度来分析人的智能演化途径也是如此,它的起因和原动力离不开生动的具体,即离不开形象思维的作用。因而,开发人脑的潜在智能自然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激发作用。由于这里研究的潜在功能的开发,受诱发灵感思维的影响,因此,我们主张多采取“相似诱导法” 。

相似诱导法,就是采用与追求目标相关的因子反复激发大脑,使大脑信息做“相似”集中,并在联想过程中受到启迪,最后实现目标最优的方法。因为大脑在思索和追踪某一课题时,一方面要利用已储存的信息,另一方面要输入新的相关信息。这两方面信息都有一个重新组合的问题。

大量科学发现、科学决策、技术发明的事例揭示了这个道理。如何将相关信息重新定向地组合起来,朝着预测目标发展,其中诱导因素关系重大,特别是“相似诱导”因素更为重要。在“相似诱导”的刺激下,最易引起注意力、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变化,进而促进原信息与新输入信息相容。在新旧信息交叉相容的过程中,极有利于激活大脑的潜在智能。所以“相似诱导法”是一种综合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的共性,来开发大脑思维智能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