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艺术的基础思维活动是在创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第一节思维方法与艺术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整体性特点中国改革开放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称之为系统工程毫不过分。市场经济的确立要求人们的思维方法与艺术进行新的变革。这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象征。而创新者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在社会思维中又居主导地位。......
2023-12-05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系统科学和系统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的产生和应用表明,人们对于世界的总看法都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系统论观点的产生是对传统的思维方法的极大冲击。如果说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生长点,那么,客观事实已充分证明了,这种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应用为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新鲜的素材,并已成为科学方法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论基础,自然也就成为思维方法与艺术的方法论基础了。
一、系统科学是思维方法与艺术的方法论基础
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曲折地、自发地“走向惟一正确的方法和惟一正确的自然科学的哲学” 。他还说: “现代物理学正在产生辩证唯物主义。 ”[1]
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史事实生动地证明了列宁的伟大预见,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从宏观向宇观和微观领域的探求迅速进展,不仅证明了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而且也证明了世界是可认识的。现在人们认识的尺度,从宏观向微观和宇观两个方向延伸已达到44个数量级(即1044cm )。
随之而来的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整体化的发展趋势为基本特征的。这不仅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纵向联系,而且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
系统理论的出现就是这一趋势的显著标志,系统观从系统角度对整个自然界的物质状态、运动的本质及其规律做了科学的、精确的描述,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联系。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了以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揭示自然界清晰图景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而且能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述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2]
同时,系统论所提供的现代科学方法将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将会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趋势的进展,必将成为人们从系统观点出发,认识和变革客观世界的一种极有效的思维方法,成为丰富和发展思维方法与思维艺术的方法论基础。
二、思维方法与艺术是系统方法的具体体现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一门崭新的方法论学科——现代系统论,在当代科学之林中的崛起,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现代科学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现代创新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观和系统方法论。现代系统理论特别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系统理论所指出的,系统整体的性质并不等于它的各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性质的机械相加。
这一整体性质最早是从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普通联系的观点的,它与唯物辩证法是相通的。系统理论强调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要求把事物作为某一种系统来研究,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如此,系统性原则也是创造者实施科学思维的基本原则。
由于系统理论除了具有整体性原则外,还具有模型化和最优化的两个重要原则。按此原则规定,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按其固有的内在联系、结构和功能等,运用数学方法加以定量化、形式化,建立起数学模型,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系统在整体上达到最佳目标。因此,创造活动贯彻系统思维原则,业已成为现代化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的显著标志。
系统理论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已日益渗透到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带来的科学的、哲学的和社会的效益都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的创新工作实际上也都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应用着系统观点及其所提供的方法。所以,系统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成为科学方法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思维方法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的思维方法按照不同思维对象和思维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类型。一般地说,按照思维的逻辑程序,可分为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的质与量,可分为定性思维方法和定量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程序的隶属度,可分为精确思维方法和模糊思维方法;按照思维对象的部分与整体,可分为具体思维方法和系统思维方法。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延伸和对微观世界探索的进展,思维方法与艺术一方面不断分化;另一方面又不断综合。因此,大幅度地交叉综合是未来思维方法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思维方法与艺术还有如下一些发展趋势。
一、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发展的互补趋势(www.chuimin.cn)
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如同数轴上的有理数和无理数一样密不可分。但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就像人们首先发现并使用有理数一样,将逻辑思维方法奉为人们思考问题的惟一可靠的方法,置非逻辑思维方法于不顾,这当然与科学发展中牛顿力学的出现和工业社会生产操作工艺有关,这个时期几乎一切都逻辑化、机械化和程序化了。在这200多年中,客观上,逻辑思维已形成了人们固定化的思维定式。思考问题时,往往都按照顺向性、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和不可逆性去思维,而很少重视按照偶然性、机遇性、可能性、因果性和不确定性去思考,因而忽略了非逻辑思维。
现代人们所面临的课题,特别是科研课题更加复杂化、非标准化的和非完备化。这就需要思维的创造性,要打破原有的逻辑框架,形成规律意义上的新逻辑规范。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拘泥于原有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没有希望的,这就要求人们的思维另辟蹊径,求助于形象思维方法、灵感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以及幻想、联想、想像等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就属于某种规律意义上的非逻辑思维方法。走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互补之路,既是现代思维方法发展的趋势,又是人们思维方法共同发展的大趋势。
二、定性思维方法与定量思维方法发展的渗透趋势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客观事物都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质是通过量表现出来的,质的变化是通过量的变化来实现的,因此,要认识事物的质,就须认识事物的量。可见,定性思维方法和定量思维方法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缺乏以定量思维分析为基础的定性思维分析往往是不精确的、非标准的。创造者如果是以这种不精确的、非标准化的概念为出发点做出的推断、预测和决策,也只能是一种粗略的估计。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创新工作中又增加了许许多多新现象,这样定性思维方法就更无法施行了。所以,定量思维方法的参与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了。就是说,在现代和未来的创新工作中,不仅要对事物进行定性思维,而且还要对其进行定量思维。
这种综合性的定性和定量思维才是各种决策思维的依据。事实上,定量思维方法,如描述服从确定因果关系的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描述随机现象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描述模糊现象的模糊数学;描述大系统的网络学和运筹学等以及大量经济数学都已渗透到定性思维方法之中了。这是社会科学数学化趋势的具体体现。
三、精确思维方法与模糊思维方法发展的交叉趋势
唯物辩证法告知人们,精确和模糊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 ,除了“非此即彼” ,又在适当的条件下承认“亦此亦彼” ,而精确与复杂不是不相容的,即当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它的精确化水平就降低,当精确度达不到一定域值时,就变得模糊了。
事实上,“模糊—精确—模糊”的过程正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过程,人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常交叉使用精确思维方法和模糊思维方法的。模糊思维方法源自《模糊数学》方法,它所遵循的是“亦此亦彼” (A是A,又不必是A的模糊逻辑) 。它突破了传统逻辑界限,为人们解决模糊事物中的问题开拓了广阔天地。
四、具体思维方法与系统思维方法发展的协调趋势
人们在长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不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逻辑思维方法,而且还创造了许许多多针对各种不同思维对象的具体思维方法。如自然科学思维方法、社会科学思维方法、心理学思维方法、经济学思维方法、人工智能思维方法,等等。这些具体思维方法在探求各门科学知识、规律、公理、定理中固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都适宜于在一定的实用范围领域内。特别是将这些具体思维方法推进到系统中,就显得有较大的局限性。而系统思维方法作为人们现代科学的主导思维方法,已经成为人们思维方法的一大发展趋势了。它指导人们对自然界、思维和社会领域中各种复杂过程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解决了许多复杂性问题。
在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的实践中,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了具体思维方法与系统思维方法间的协调作用。特别是在涉及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结构、层次和相互作用机制问题时,可以运用具体思维方法去突破。所以,要想真正解决复杂问题,既要坚持系统思维方法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具体思维方法的突破作用。
一般地说,创新工作多属复杂系统。因此,创造者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具体思维方法和系统思维方法的协调作用,促使创新系统中诸要素功能在协同作用基础上,力求整体功能的放大和创新,以实现现代创新工作的效能优化。
【注释】
[1]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6页。
有关创造性思维学概论的文章
第十五章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艺术的基础思维活动是在创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第一节思维方法与艺术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整体性特点中国改革开放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称之为系统工程毫不过分。市场经济的确立要求人们的思维方法与艺术进行新的变革。这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象征。而创新者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在社会思维中又居主导地位。......
2023-12-05
现代创新活动的这一特点,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要求创造者的思维必须遵循全方位的思维原则。思维内容的全面性,就是要求创造者对创新工作进行整体的、全面的、分层次的思维。大量现代创造性工程经验证明,协调全局不仅是一项“硬功夫” ,也是一项“软功夫” 。所谓“软功夫”是指正确处理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人际关系。......
2023-12-05
第四章创造者的思维观念凡实施创造性思维,并取得创造或创新成就者,我们都统称为创造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者思维观念的更新和思维素质的提高。第一节创造者的开放思维观念开放思维观念是时代对于创造者的最基本要求,是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023-12-05
第三章创造性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创造性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创新思维活动。毋庸置疑,创造性思维主体是创造性思维规律、方式、方法与艺术的载体。从狭义方面来说,这种创造的集合性复合思维主体主要是指创造集体。这种思维凝聚力往往是靠班子内克服“内耗”现象后形成的。因此,科学发明、技术发现的集体成员要承认这种普遍性,并且又要靠思维的凝聚力来消散这种“内耗”现象。......
2023-12-05
第一章创造与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人类社会进入智慧至上时代,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创新与创造的核心。中华民族之所以号称世界上伟大的民族、聪明的民族,一个显著标志就在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第一节坚持创新振兴中华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应该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2023-12-05
第七章创造者的预测思维方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任何一项创新工作都无一不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工作。第一节预测思维方式范畴预测,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刻了解预测思维方式的内涵,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妥善地运用预测思维的原则和方式。因此,创新者的预测思维方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它在未来创造工作中的作用自然也就十分突出了。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是国际性未来研究组织。......
2023-12-05
第五章创造者的思维特征中华民族的振兴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一项伟大艰巨的社会创新工程。创造者的系统思维的系统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既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又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