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为处理好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制定了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民族政策,摸索出了一条用政治协调民族关系的路子,消除了民族隔阂,帮助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信互助、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
2023-08-16
第十二章 创造者的协调思维方式
总结以往的创造性工作,凡有经验的创造者都十分讲究创新工作的系统协调。受现代系统科学中《协调论》的启迪,我们应将创造者的协调和协调思维方式上升到系统观和系统思维的高度,这无疑更有利于现代创新工作的整体协调。
第一节 协调思维方式范畴
一、什么是协调思维方式
《协调论》是原联邦德国数学家哈肯撰写的。 《协调论》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从系统角度提供了新的协调观。
由于创新工作性质从总体上来说是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这里着重论述的是创新协调思维方式。所谓协调思维方式,就是指创造者在视创新工作为一个系统的前提下,在思维范畴内通过输入相关的思维信息(国内科学前沿情况,新技术、新领域、新工艺等)使创新系统的各子系统间的结构、层次以及系统内外环境间协调一致,最终实现系统目标最优化的思维方式。
二、协调思维方式作用
现代系统科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当它处于开放的情况下,并且在内外因素协调发展时,才能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从而才有系统目标的优化。
(一)运用协调思维方式,有利于创新工作系统有序化
现代化系统科学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系统不是遵循从无序到有序,最终实现系统目标最佳的规律,就是沿着从有序到无序,最后成为“死”系统的规律。
作为有效的创造者,自然是以促使创新工作系统有序且实现创造目标最佳为上策了,而促使创新工作系统有序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系统协调。实现创新系统协调时,运用创新协调思维方式,可以寻求影响系统协调有序的主导性因素和关系,并以此为突破口,发现和集结有序量,用有序量的不断扩大,逐步缩小或减弱影响有序因素的干扰,最终便可实现创新工作系统的有序化。
(二)运用协调思维方式,有利于创新工作系统目标优化
追求创新工作系统目标优化是创造者、决策者、企业家们的共同奋斗目标。创新工作系统目标优化,就是指创新工作业绩突出,达到了创新工作预期的目的。
(三)运用协调思维方式,有利于创新工作不断开拓
中央一贯要求要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没有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就什么事都做不成。而协调思维方式就是寻求稳定的一种好方式。
只有社会稳定,创新工作系统稳定,才有创造者工作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也是稳定。在一个稳定的创新工作环境中,才有可能保证领导者、决策者、企业家们静下心来,去认真思考本部门、本行业、本企业近期和远期的工作安排,才能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抓住机遇,制定决策,发展自己,才能在创新工作中大胆开拓前进。
(四)运用协调思维方式,有利于消除创新工作的内耗
创新工作系统目标制定后,为什么常常达不到优化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创新工作系统内的人际关系间的“内耗” 。
如何克服这种“内耗”现象?运用协调思维方式这种手段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协调人际关系,使大家的思维方式接近一致,这样思维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会统一,产生思维的协调共振,最终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第二节 协调思维方式本质
协调思维方式的本质就在于处理工作系统的协调问题。这种协调思维方式的本质源于现代系统科学原理,它不仅要实施定性协调,而且要实施定量协调;不仅实施线性协调,而且要实施非线性协调。总之,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协调。
一、协调思维方式的威力在于实施控制
对某一系统进行控制,就是对社会某一方面进行系统控制。从现代《控制论》原理看,创造者或创造集体是控制系统中的施控系统,即首脑系统。而创新对象和环境则是控制系统中的被控系统。施控系统通过反馈对被控系统实施控制,最后实现系统目标的优化。这是一个完整的领导控制过程。在这种系统控制中,协调思维方式威力无穷。当然,在这个控制系统中,反馈思维控制是关键。通过反馈思维,可以判定施控系统发出的信息是否准确和全面,可以及时知道系统目标实现的程度。
随机控制要求创造者不断总结经验,解放思想,抛开世俗的偏见,大胆创新,探索新路,标新立异,经常本着试试看的逻辑,可以通过创造的方式实现协调控制。
二、协调思维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非线性
现代系统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有两种作用因素,一是线性作用因素,二是非线性作用因素。线性作用为显作用,非线性作用为潜作用。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处在一个系统中。然而,决定系统本质的因素则是非线性作用因素。因此,对系统实施协调的突破口在于协调非线性因素。
如表面看来可以处理的问题,一经着手处理又觉得很难,难就难在其中的潜在非线性因素上。非线性因素是制约系统协调与不协调的关键性因素。只有真正抓住了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非线性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系统的协调控制。
运用协调思维方式,使工作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或从混沌走向有序,碰到的最棘手问题就是非线性问题。
运用协调思维方式,要树立自组织世界观。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从宏观上理解的复杂性往往是指事物或对象的结构、关系、存在条件比较特殊、多样化和不稳定等。但从现在系统科学角度理解的复杂性同日常的这种理解有所不同,认为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外条件,才能以自组织方式进行协调。因为系统不管怎样复杂,都是有一定规律隐含在其中的,如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对称破缺、多重选择、长程关联、序参量的支配、线性或非线性耦合等,由于在自组织过程中,起作用的动力是在系统中被放大了的涨落。通过放大的涨落,一是出现演化过程的时间的自组织属性,二是表现为结构造成的多样性。在此种情况下,机械决定论就不管用了。这样,领导者就必须树立一种新的世界观,这就是自组织世界观。
三、协调思维方式的目的在于实现目标优化(www.chuimin.cn)
系统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热门科学,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在于让人们追求并实现系统整体协调和目标优化。为此,可以不计较组成系统的某一个或几个子系统的功能不佳,可允许在系统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和挫折,可以超越逻辑规则,采用直觉和灵感方式处理系统协调问题。
最有说服力的系统协调就是邓小平提出的衡量改革成败和得失的“三个有利于” 。改革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失败、挫折、失误、延缓等情况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实现了“三个有利于” ,改革就是成功,就是胜利,这就是改革的系统观。
运用协调思维方式的最终目的在于,顺利实现工作系统目标。在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由于新旧体制、新旧思维观念以及新旧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处于交替之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工作系统的无序现象。
但是,精明的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系统无序是发展中的无序,在这种无序中正蕴含着更高的有序发展层次。因此,所有实施改革开放的人们,一定要扫除保守的思维观念,克服小农经济思想及自由主义情绪,牢固树立发展的思维观念,确立现代大市场经济思维,这样才能克服急躁情绪和盲目性。
第三节 协调思维方式类型
协调思维方式应用范围比较广,依据创新工作的性质、范围和事件的不同,可以随机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协调思维方式。就创新工作的一般而言,具体的协调思维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协调思维方式
结构,主要指创新工作系统的构成,包括科研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工作分工和任务分配。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以相应的系统结构为根本特征的。因此,协调工作系统应首先对其结构进行协调。对其工作系统的结构进行协调思维,主要是指创造者综合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和手段,使系统在结构上实现精简、统一、效能的技巧。
尽管创造工作系统复杂,但是欲使工作系统目标最佳,必须使结构达到精简的程度,精简到合理、和谐、统一。只有达到机构设置后不多余,缺之不可,又有清晰的层次性,才能保证系统目标最佳。为此,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精心运筹。
从定性方面看,主要分析结构状态是否能保证实现目标、是否有利于宏观控制、是否在随机变化中保持相对的有序。其中无论如何都不可忽视结构设置的合理性,结构设置合理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因事设人设机构,而不应因人设机构。设了机构后,还必须论证其合理性和效能性。对此,在创造者思维活动中应进行充分的思考,可设可不设的,一定不设。设后的人员选定按事业要求条件配齐,多余人不配,不合条件的不配。
从定量方面看,主要是看各分支结构的子目标功能能否达到预定的量,一旦有的子目标达不到一定的量,就会使工作系统整体功能缺乏保证,即工作系统整体功能达不到大于各子系统功能之和。
如工作系统整体目标实现有保证,可不计较某一子系统功能不佳。这一切都必须诉诸量的分析和计算。在量的计算方面,一是总量估算,即看总体目标实现后,是否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二是因素分析,分析各因素的功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保证总体目标实现,可进行数值量化,目的在于使系统目标确保最佳。
二、模糊协调思维方式
世间的万事万物既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创新工作系统也是如此,创造者对于工作系统中的诸因素,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此时清晰的因素,彼时可能变为模糊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模糊的因素,在另一条件下却很清晰。由此可见,清晰和模糊之间也是互变的。
聪明的创造者应科学地掌握事物的这种运动规律,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模糊协调艺术将越发重要。
模糊协调思维方式,主要是指创造者在对创新工作系统中应协调的因素处于很不清晰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协调时,所采取的“试试看”的协调艺术。使用模糊的协调思维方式,不是主张创新者在情况不明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处理问题,而是一种实施“缓兵之计”的艺术,即以“试试看”的方式为摸清问题赢得时间。
为此,其一要求树立模糊观念;其二要求不可武断决策;其三要求以模糊求清晰;其四要求要留有余地,实施弹性领导。
三、环境协调思维方式
宇宙间没有孤立的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对于包容它的系统来说,都是子系统;而对于它所包容的子系统来说,又是一个大环境系统。同时,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环境与系统是分不开的,二者永远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系统的环境主要是指那些制约系统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对于领导工作系统来说,制约的因素有许多,但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人的素质因素等。
以上这些因素都在直接地或间接地制约着工作系统的发展方向、速度和效能。因此,创造者都必须清醒地、有效地、及时地协调好各种环境因素。一方面要力争积极、稳妥地借助有利的环境因素,使之服务于工作目标的最佳实现;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准确地克服不利的环境因素,以保证创新工作系统机制正常运转。
四、利益协调思维方式
对人们的利益协调就是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以此来保证创新工作系统的有序。而对于人们的利益的协调又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人的利益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心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经济的需要、政治的需要、平等的需要、公正的需要等。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素质不一样,对需要的得失要求也各异。任何一个社会或任何一个工作系统,都不可能在微观上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需要。可见,所谓满足人的需要是有条件的,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如何掌握好这种尺度就属于利益协调艺术范畴了。
运用创新利益协调思维方式,要注意的问题是:
其一,在同等条件下力求公正,公正是协调利益关系的根本。缺乏公正,反而造成不协调,由于不公正造成的不协调,解决起来难度会更大,必须引以为鉴。
其二,掌握利益协调的限度。在把握一定“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透明度。增加透明度的目的在于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和宣传群众。同时,也便于群众的监督。
其三,坚持以理解求协调。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利益很难一时得到圆满解决,或不可能全部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双向理解,首先是要理解群众,其次是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
其四,心理协调。在物质利益需要方面无法达到群众满意的情况下,要力求实现人们的心理平衡。人的心理是多变化的,人的心理满足往往比物质利益满足更重要。对此,有经验的创造者、管理者都懂得管理心理的重要性。
有关创造性思维学概论的文章
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为处理好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制定了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民族政策,摸索出了一条用政治协调民族关系的路子,消除了民族隔阂,帮助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信互助、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
2023-08-16
而“墨家那种以自苦为极的精神,不以取巧保身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文化品格,以及踏实认真勇于为自己的主义献身殉道的文化精神,却因‘反天下之心’而失传了。”这种过分执迷于自保的倾向固然造就了许多道德崇高的“君子”,而且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但是它也使得“种”的繁衍功能、尤其是“种”在延续过程中的变异功能和自我更新功能退化。......
2024-01-19
第三章唯伦理性思维的历史积淀文化精神的实践,构成了一整套现实的文化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以现世性和实用性为基本特征的唯伦理性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和规定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科学思想和政治、经济思想的基本模式,这些思想又进一步规范着中国封建历史发展的轨迹。......
2024-01-19
第十四章创造者思维方式的建构趋势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他只要进行思维活动,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思维方式去掌握世界。尤其应使创造者对现代思维空间有一个清醒的整体认识。......
2023-12-05
安身立命和舍身殉道,这两种分别在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体现出来的贤哲思维路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显示了协调的现实精神与超越的浪漫精神之间的对立,现世伦理意识与彼岸宗教意识之间的对立,并且构成了中西文化截然不同的精神特质。......
2024-01-19
第七章创造者的预测思维方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任何一项创新工作都无一不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工作。第一节预测思维方式范畴预测,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刻了解预测思维方式的内涵,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妥善地运用预测思维的原则和方式。因此,创新者的预测思维方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它在未来创造工作中的作用自然也就十分突出了。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是国际性未来研究组织。......
2023-12-05
装配协调方案的内容包括结构介绍、装配方案、协调方案三部分。图6-2装配顺序图表格式主要零件、组件、分部件的定位基准及定位方法①装配基准的选择:确定以骨架为基准或以蒙皮为基准的装配。②零组件、分部件、部件协调互换部位的余量大小及容差。③采用数值量协调方法的范围、协调内容及与模拟量传递协调方法的衔接关系。④标准实样的协调内容及取制条件。③零件在检验工装内的定位基准、检查部位、检查方法及检验容差。......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