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梅雨之夕》是新感觉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中国真正的现代主义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山之作。因此获得“新感觉派圣手”称誉。他的小说集《圣处女的感情》《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则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
2023-12-05
一、七月诗派的主要理论与主要作家作品
胡风是七月诗派的中心人物。他不但作为《七月》《希望》两大杂志和几部丛书的主编,发现众多诗才,为他们提供发表作品的阵地,并从理论上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沿着一种“战斗的现实主义”的道路进行创作。
抗战开始不久,胡风即明确提出了文学的现实的任务:“在神圣的火线后面,文艺作家不应只是空洞的狂叫,也不应作淡漠的细描,他得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象。在这反映里提高民众底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1]这不仅是《七月》杂志的编辑宗旨,实际上也是七月诗派的方向。胡风后来在《略观战争以来的诗》《关于诗和田间底诗》《四年读诗小记》《关于风格(其一)》《关于人与诗,关于第二义的诗人》《关于题材、关于技巧、关于接受遗产》《关于诗的形象化》等文章中也反复强调: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人”,诗歌必须与当前的民族解放事业密切结合,诗人必须“突入”生活,诗应该是具体的生活事象在诗人的感动里面所搅起的波纹,所凝成的晶体,亦即发扬主观战斗的精神,而不是客观的现实主义者。在诗的创造过程中,需要让题材在作者的情绪世界里溶解、凝晶,客观事物只有通过主观精神的燃烧才能使杂质成灰,使精英更亮,而凝成浑然的艺术生命。
艾青也认为: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情感,而凝结了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美的艺术。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诗歌如果没有新鲜、色调、色彩、形象,也便没有了生命。阿垅说:诗人是火种,他是从燃烧自己开始来燃烧世界的。
七月诗人上述所提出的“燃烧”、“凝结”、“闪烁”、“融合”等,无不表现出七月诗派对于生活和诗美关系的理解。他们共同的思想就是:诗意和形象并不是诗人通过技巧制造的,它们是客观存在于、激荡于生活斗争中的,而能否感受它、获得它、再创造它,则决定于诗人的主观因素。谁先进入客观生活斗争,谁先得到诗歌;谁的主观精神、感情与之结合越好,谁的创造就越新越美。这正是七月诗派的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在,是它风格特色的根本。七月诗派作者差不多都是抗日战争的直接参加者,与战斗的大时代共呼吸。正像创造社作家几乎都留学日本、新月派成员几乎都留学欧美、太阳社成员差不多清一色是共产党员一样,七月诗派的作者则是抗战的实际参加者,这也是构成流派特点的潜在的重要因素。他们为抗日在国统区迎接光明或在解放区欢呼太阳,踩着时代的鼓点,热烈、执著、坚毅。(www.chuimin.cn)
七月诗派是围绕《七月》杂志(1936年9月~1941年9月)和后来的《希望》杂志(1945年1月~1946年10月)及七月派诗人个人编辑的《诗垦地》《泥土》《呼吸》《蚂蚁小集》等报纸副刊、杂志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体。成员有:胡风、艾青、田间、绿原、鲁藜、亦门(阿垅)、冀汸、孙钿、曾卓、庄涌、邹荻帆、牛汉、贺敬之、路翎、罗洛、天蓝、徐放、彭燕郊、化铁、方然(朱声)、杜谷、朱健、朱谷怀、鲁煤(牧青)、卢甸、苏金伞、袁勃、侯唯动、胡征等。
七月诗人的作品,大都收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集12种,第二集6种)《七月文丛》(共18,内在诗集3种)以及14人合集《我是初来的》,艾青的《向太阳》《北方》,田间的《给战斗者》,胡风的《为祖国而歌》,亦门《S.M.阿垅》的《大弦琴》,绿原的《童话》《集合》《又是一个起点》,冀汸的《跃动的夜》《有翅膀的》,孙钿的《击退敌人去》《望远镜》《旗》,鲁藜的《醒来的时候》《锻炼》,曾卓的《门》,庄涌的《突围令》,邹荻帆的《尘土集》《意志的赌徒》,杜谷的《泥土的梦》,化铁的《暴风雨岸然轰轰而至》,天蓝的《预言》,苏金伞的《地层下》,贺敬之的《并没有冬天》,彭燕郊的《春天——大地的诱惑》《战斗的江南季节》《第一次爱》,牛汉(谷风)的《彩色的生活》,郑思的《吹散的火星》《夜的抒情》等30部诗集。
需要指出的是,艾青的很多诗,也正如号声一样流传得辽远久长,激励和带动了很多诗人。虽然艾青诗歌的影响明显地超越了一个流派的范围,但在当时首先被吸引到他诗歌风格和美学理想周围的,便是七月派的诗人创作。艾青诗作中那种对于太阳、光明的热烈的向往、追求,那种高昂振奋中带着忧郁的诗情,以及那些象征着当时祖国苦难、象征着斗争步伐艰辛但又坚韧的形象,都曾触发了七月派很多青年诗人的创作灵感,启示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到生活中去创造新的诗美。这也正是绿原后来在《白色花·序》中说的从艾青学到的诗的独创性。
对七月派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另一位代表诗人是田间。虽然由于年龄、经历、环境的差别,田间创作的诗情、内容、形式等与艾青的有所不同;但正是在对于生活和创作的基本观念与艾青一样,故亦代表了七月派的风格。战争爆发后,他的被激起的斗争热情与较早到革命根据地的生活实感,凝集为极大的创造力,从《七月》第3期起即不断发表诗歌、论文,并在《文艺阵地》《诗创作》刊登作品。有诗集《给战斗者》编入《七月》诗丛,长诗《她也要杀人》编入《七月》文丛。他的作品给抗战时期的诗坛带来新的激奋,长诗《给战斗者》、短诗《义勇军》《给饲养员》《多一些》等都是传诵的佳作。田间创作的重要特点又表现在他对诗歌形式的不断探索上,他努力写作并提倡街头诗、朗诵诗、诗传单、小叙事诗等小型作品,在诗的结构上则形成了语言精短、音节铿锵的特色。阿垅在《人生与诗》中认为,闻一多称田间的诗为“时代的鼓点”,是在人的战斗和诗的形式的一致上指出了田间的风格。田间的热情和诗风,对七月派的青年诗人们起过明显的鼓舞作用,他的诗歌形式也曾受到效仿。
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论的文章
他的《梅雨之夕》是新感觉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中国真正的现代主义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山之作。因此获得“新感觉派圣手”称誉。他的小说集《圣处女的感情》《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则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
2023-12-05
绿原《诗与真》中的这一节,可视为对七月诗派诗歌的思想特征的概括。怀着与敌人决一死战的热情和对光明的向往,这便是七月诗派共同的政治倾向。对解放区的向往与歌颂,构成了“七月”诗歌最动人的乐章。......
2023-12-05
概括前期新月诗派的上述理论主张,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遵守以“和谐、均齐”为艺术原则,体现在诗歌质地上的情感与理智产生矛盾的均衡统一。......
2023-12-05
第五章湖畔诗派1922年4月,由晨光社衍变而组成湖畔诗社,并形成中国的湖畔诗派,汪静之、潘谟华、冯雪峰、应修人首先在杭州西子湖畔结伴建社,这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社。在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也曾有过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这是一个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流派。......
2023-12-05
仔细考察现代诗派,它的诗人们各具特色。但就共同倾向而言,现代诗派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象征主义的特色,而以象征主义为主,它的流派特征概括如下:1.注重朦胧的美反对直接陈述,在诗感的审美尺度上追求一种恰如其分的隐藏度,使诗歌适合于表达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精神特征。此种诗作按照现代派看来,皆属于古典诗歌中比较纯粹的部分,正是现代诗派所要继承的。......
2023-12-05
后期新月诗派转而追求现代主义,在西方现代主义诗艺的翻译介绍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叶公超、梁宗岱。后期新月诗派在艺术追求上显示了与前期新月诗派的不同色彩和明显的转变。后期新月诗人人生观念的内在要求也趋于时代潮头。由此,中国新诗在30年代掀起了一个“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的潮流,这是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个独特贡献。......
2023-12-05
第十五章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战期间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其活动贯穿于抗战时期的始终,并且延续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七月诗派也被认为是自觉以20世纪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的历史对立物的姿态出现于40年代诗坛。它继承并超越了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及其创作成就,独特地表现了坚韧强进的民族生命力与历史乐观主义的民族自信力,这正是七月诗派的主要价值。而“七月”诗派却正生于斯时,长于斯时。......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