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梅雨之夕》是新感觉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中国真正的现代主义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山之作。因此获得“新感觉派圣手”称誉。他的小说集《圣处女的感情》《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则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
2023-12-05
二、京派的代表作家作品
1.沈从文
京派作家第一人,其创作被誉为“湘西田园诗”。他重要的创作有《边城》《湘行散记》《长河》《从文自传》《八骏图》《湘西》《月下小景》《丈夫》《萧萧》等。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依恋人生,热爱自由,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和审美心理。他呼吁人性,挖掘人类心灵中的美(无论是原始的,还是古远的)。他认为,即使野蛮,也藏着一种淳朴、一股热情、一种美。他觉得乡村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不是城里的拼凑和做作。在湘西一隅,械斗也是如此平等和讲信用,杀头也如此痛快,哪怕是野合、嫖妓等性爱也是如此真诚和美好,绝非城里的欺诈、鬼祟、敷衍、争斗、两面派、黑心肠的个性。因此他的代表作《边城》溢出诗一般的抒情的神韵。李健吾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沈从文先生描写少女思考,最是天真浪漫。我们不妨参看他往年一篇《三三》的短篇小说。他好像生来具有一个少女的灵魂,观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种内心现象的描写是沈从文先生的另一个特征。”除此之外,沈氏创作的艺术个性还有:一是热情的崇拜美;二是爱:人性爱、人类爱。
沈从文的作品里没有急风暴雨和雷鸣电闪的生活与情节,没有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的人物,沈从文崇尚美,怀着爱,充满热情,作品是诗,他本人也是诗。他喜爱表现远离都市生活的农村人物的言语、姿态、灵魂、单纯的情欲及其苦乐情形,描绘和挖掘未经文明社会污染的边远地区的人生形式,在山灵水秀、人性淳朴中散发着一种悠远的忧郁和寄托自己别有见地的社会伦理和审美理想,为乡土的原始生活和古朴情调而称颂,并不特别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及其典型性格。他的“典型”就是浑然一体的作者本身,是笼罩于全部作品的那一种特有的情调、情感、情趣,那一种宗教氛围,那一种带野性的原始性。
他的三部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或写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的情感经历,或偏重于写风情民俗,或偏重于写瑰丽山河的景物,形成了一个外人见未所见、闻所未闻的美之所在。野蛮的背后藏着淳正、优美寓于落后,它有人性美、人情美。在自然景色、民情风俗之中也有许多对土匪抢劫、血流漂杵、冤鬼嘤嘤的社会不幸事件的描述。这些散文由《离骚》的浪漫气氛染渍而成,由《桃花源记》的空想气氛烘焙出来,文字情趣新鲜,出语朴素、自然,玩味之余,让人分明感到一股灼热的暖流流遍全身而有所振奋。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感知、有性格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依靠沈从文才完美起来,才显示其生命的活力,可以说是沈从文赋予她声音、色彩、容貌、个性。有了沈从文,我们才知道“湘西”澄蓝的水、秀丽的山、多变的云雾。沈从文创造了“湘西”的个性,他并不是刻板地摹仿,孤立、静止、死寂地刻写“湘西”,而是录制她的声、光、形,绘制她的生命韵律的测示图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比实有的湘西的自然、人事更加优美动人,意境更加悠远,人们可以借沈从文认识“湘西世界”。在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亦因此自成一家。
从思想角度而言,沈从文全部人生观的核心是个性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从政治角度而言,他是一个夹在左翼(革命作家)和右翼(国民党御用文人)之间的自由主义者;从地域角度而言,他以“乡下人”健康自然的精神优势去否定现代都市人的荒谬;从道德角度而言,在他依恋民传统美德的同时拒斥封建文明与现代文明,内心一直隐忧传统美德的变质与消失;从历史角度而言,湘西人民不幸命运的漫长演变,使他的历史感情沉重而痛苦;从民族文化心理角度而言,沈从文的苗族血统直接培育了他的民族特有的历史观、价值观、生命观与浪漫气质。他渴望自己民族摆脱那种一代又一代用“血和泪在同样情形中打发日子”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他对政治严重地不信任,国内任何重大的政治变动都意味着对这个民族新一轮血洗的开始,因此沈从文强烈地维护着苗族人民的正当权力,要求“统治者放弃二三千年以征服者自居的心理”,实现民族间的一切平等,于是他相当执著地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并渴求将苗族社会葆有的健康血液(正直热情及人性符合自然的人生形式)作为整个中华民族重塑道德原则的元素。(www.chuimin.cn)
2.废名
他是以描写乡间儿女日常生活著称的最早的京派小说家,主要小说集有《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等。周作人认为:废名用简练的文字写独有的意境,以其文章之美,在现代小说界创立了独特的价值。他的小说最看重情趣和境界,并不注意结构布局的集中与完整,满足于在小说里讲故事,带有很大的散文化特点。他的创作主要吸收了契诃夫、哈代、艾略特、莎士比亚的特征,又变化了古典诗词,二者结合正是废名的个性。他自己说:“就表现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轻易浪费语言。”如,他的《菱荡》中的景致如同宋元山水画的樵夫、舟子、牧童、酒翁一样极为富有诗意,十分优美。他往往直接从古代抒情诗文中获得诗意和构成小说的意蕴,简而不文,白而不冗,看似闲笔,实具情趣。另一方面,废名的作品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以一枝抒情性的淡淡的笔,着力刻画幽静的农村风物,显示出一种平和的人性之美。沈从文说:“那农村少女动人清朗的笑声,那聪明的姿态,小小的一条河,一株孤零零长在菜园一角的葵树,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接近。”废名小说故事情节大大淡化,整个作品散发出一种抒情诗的淡淡清香,一派静谧的、平淡的、悠远的田园风光。废名的创作晦涩难懂,一是其思想深奥或混乱,流于“畸形的姿态”与“文字的吝惜”;二是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疏,爱谈禅悟道,熔儒、释、道于一炉,或摩挲文字以求朴讷,安于向个人脑海深处寻求个人邪僻乐趣,因此不易为人所懂。
3.芦焚(师陀)
其代表作集有《谷》《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果园城记》和散文集《黄花苔》《江湖集》《看人集》。中长篇小说有《结婚》《马兰》。他说他并不喜欢描写理想的英雄和伟大的史诗,他特别喜欢写《落日光》那样如诗如画的家乡农村落日的风光和融在那景色中的一个小孩子的感受。芦焚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甚至一想到它,就“仿佛闻到一种香气”,唤起一种美,激起一种乡情,体味到一种野趣。他说:“在文字上我反对遵从任何流派,只想利用各种方法完成自己,我并不着意写典型人物。”在《果园城记·序》中说:“我有意把这个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像一个活人……这些材料不见得同是小城的出产,它们有乡下来的,也有都市来的,书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我习知的,可又不尽是某人的写照或某事的拓本。”芦焚与沈从文一样,写作品都是在“从事于织绘”。并“极爱好自然,对自然有瘾癖的贪恋”,由此探寻中国农村小说的前途。他的《谷》简洁优美,甚至在创作中流露出老庄的自然哲学观。由此出发,芦焚将社会还原于无理性的自然发展的形态,最终淡化和模糊了人类社会的阶层关系,只剩下一些“人”与“非人”对立的原始性的爱憎的抗争,而将最高的德性诉之于朴素、野蛮,思想简单却与自然极其和谐。在芦焚笔下,充满这世界的是山水、云霞、阳光、繁星、明月、花草、虫鸟,人只同虫鸟平分一个位子,甚至还要渺小。如《谷》《头》《金子》,连一个衰败的宅第、一所破陋的小屋、一桌一椅,都不在芦焚的描写圈里,点缀在浩渺的大自然里的不是一支行杖,就是一个烟袋。活动的自然中,散发些芝麻粒的黑影子。芦焚“沉溺于想象的巡礼,热爱着原始的反抗,他有纯朴可爱的心,却大意地抛撇了时代——时代如同一颗浑圆的珠,任意在手中玩弄,任意抛了出去——没有阶层的仇恨,只有冷眼不着边际的嗤笑”。芦焚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潇洒而略带倔强的隐约的风貌。一个诗的古老的时代。一行的仆仆风光仿佛永远没得息脚的过客”。“这种专画人物的风貌与社会的风土的作者,只能说是沈从文先生的手臂,长在作者身上了”。朱光潜说:“芦焚先生是生在穷乡僻壤而流落到大城市里过写作生活的。在现代中国,这一转变就无异于陡然从中世纪跌落到现世纪,从原始社会搬到繁复纷扰的‘文明’社会。他在二三十年中在这两种天悬地隔的世界里做过居民……他陡然插足在这光彩眩目、喧聒震耳的新世界里,不免觉得局促不安;回头看他所丢开的充满着忧喜记忆的旧世界,不能无留恋,因为它具有牧歌风味的幽闭,同时也不能无憎恨,因为它流播着封建式的罪孽。”《果园城记》便是他这种冲淡、洗练、深沉的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创作。
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论的文章
他的《梅雨之夕》是新感觉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中国真正的现代主义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山之作。因此获得“新感觉派圣手”称誉。他的小说集《圣处女的感情》《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则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
2023-12-05
七月诗人上述所提出的“燃烧”、“凝结”、“闪烁”、“融合”等,无不表现出七月诗派对于生活和诗美关系的理解。这正是七月诗派的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在,是它风格特色的根本。七月诗派作者差不多都是抗日战争的直接参加者,与战斗的大时代共呼吸。对七月派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另一位代表诗人是田间。......
2023-12-05
在他们身上所呈现的质朴的人性,却更加符合人类孜孜以求的道德理想,是健康的、自由的人类天性的返璞归真,与海派小说中现代人萎缩的精神、焦虑的人生体验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2023-12-05
[8]另外,李健吾的《咀华集》《咀华二集》,梁宗岱的《诗与真》《诗与真二集》,萧乾的《书评研究》也都以“纯正、完美、和谐、圆融”作为审视文学作品的标尺,充分展现出了京派作家共同的文学思想。......
2023-12-05
六、京派的叙事态度与小说文体1.在叙述中融入诗意的抒情,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色现代抒情小说在“五四”时期出现两种发展流向,一是为艺术派的浪漫抒情的自我小说,另一是写实的或曰叙事的抒情。京派小说往往以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获得魅力。京派小说的这种散文化结构方式,既可在中国古典笔记小说中追寻出渊源踪迹,也可发现它与世界现代小说的某些联系。......
2023-12-05
第八章语丝派散文所谓“语丝派”散文,缘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鲁迅概括语丝派散文的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语丝派散文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纯正的散文创作流派之一,它留下的散文作品数量之多在现代散文流派中是名列榜首的。语丝派散文的主帅,当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
2023-12-05
第五章湖畔诗派1922年4月,由晨光社衍变而组成湖畔诗社,并形成中国的湖畔诗派,汪静之、潘谟华、冯雪峰、应修人首先在杭州西子湖畔结伴建社,这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社。在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也曾有过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这是一个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流派。......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