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后期新月诗派的流派特征-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论

后期新月诗派的流派特征-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论

【摘要】:后期新月诗派转而追求现代主义,在西方现代主义诗艺的翻译介绍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叶公超、梁宗岱。后期新月诗派在艺术追求上显示了与前期新月诗派的不同色彩和明显的转变。后期新月诗人人生观念的内在要求也趋于时代潮头。由此,中国新诗在30年代掀起了一个“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的潮流,这是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个独特贡献。

三、后期新月诗派的流派特征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新月诗派进入了新老交替的换代。1932年9月,叶公超接编《新月》,使该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西方现代诗艺特别是英国现代派大师艾略特的介绍。后期新月诗派转而追求现代主义,在西方现代主义诗艺的翻译介绍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叶公超、梁宗岱。在创作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孙大雨、卞之琳、邵洵美、曹葆华等。后期新月诗派在人事组织方面也有了新的聚合,一批主要出自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的新诗人方玮德、林徽因、臧克家、陈梦家、卞之琳、邵洵美、曹葆华等都加入了此诗派的新的发展中。后期新月诗派在艺术追求上显示了与前期新月诗派的不同色彩和明显的转变。他们已经对前期的“严谨、均齐、和谐”新格律原则表现出宽泛的理解,不再拘泥于格律的要求;另一方面前期新月派情感内倾,缺乏博大的社会内容,而后期新月诗派则转变为走向时代社会,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相融合的新特点。其流派特征可做如下具体概括:

1.走出前期新月诗人“坚执的小我”,在题材选择上显示出走向时代、走向社会的新倾向

这主要是因为在30年代民族危亡的关头,任何一个中国诗人都不可能依旧栖息于艺术的塔尖。后期新月诗人人生观念的内在要求也趋于时代潮头。如:朱湘写了《关外的来风》《国魂》等诗对祖国和民族命运表示关怀。1932年初,诗人陈梦家走向抗日前线,后有时代意识浓烈的《铁马集》问世,徐志摩也创作了许多走向新时代的诗作。

2.西方“纯诗”理论(象征主义的诗学观念)的导入,使后期新月诗派显示出明晰的象征/现代诗的特征,也就是以暗示和象征构成了诗作隐晦的艺术境界,超越了前期新月诗的含蓄的风格特征

后期新月诗正是以民族传统诗艺作为桥梁对西方象征诗学进行融合,在创作中摒弃情绪的直接表现和陈述,重在对内心世界微妙细腻感觉的捕捉和情绪的呈现与暗示,在象征性的形象中实现对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的统一追求。

梁宗岱对西方(法国)的“纯诗”理论进行了东方化的阐述:“所谓纯诗,便是摒除一切的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的以至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的形体的元素——音韵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象的感应,而超度我们的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的光明极乐的境域。”[2]邵洵美则从曲折与明显的角度阐释:“抒情诗写景诗叙事诗说理诗都是‘说明的诗’,但是所用的形容词至多到了‘譬喻’便要为止,一到字眼发生了‘象征的作用’,诗便曲折了……象征是永久的形容和比喻,而凡是伟大的诗都有一种永久的象征性。”陈梦家将诗视为一个“系统的错综的完全”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系,认为诗应当是“对外界的直感的一种声音”。

在具体的创造实践中,闻一多创作的《奇迹》用一系列的大跨度的博喻连缀及陌生化的语言组织使全诗充满着隐喻和象征意义,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他追求的“奇迹”为何,但是暗示和象征使诗作意识更为隐晦,境界更为幽深,不论这“奇迹”是诗人对艺术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这奇迹的神圣和难以企及都调动着读者的整个灵魂的参与。朱湘的《石门集》里有不少带着象征意味和朦胧气息的诗篇,陈梦家的《琵琶》《桥》《雨》等均可看做典型的象征诗,其中《相信》一诗通过生者与死者的神秘对话,以象征死亡的墓园、骷髅和暗喻生命及希望的冬青树这两组意象的对立构成全诗的象征意义:死亡隔绝了情人,但是爱情却没有生与死的界限,而爱的终究只有丑恶和虚无。陈梦家的长诗《悔与回》也同样用恶与丑的意象暗示:“天边原没有永恒的虹。”这些颇具波特莱尔“恶之花”的色彩,给人一点灵魂上的战栗。卞之琳的《一块破船片》写坐在海岩上的女子看潮涨潮落,破船片的涌来退去、夕阳与海水的移离与波动,构成了多层面的暗示与象征:希望和爱情来来去去难以把握,在无意义的等待中生命和岁月无常。

3.显示出智慧诗的特色,形成了诗歌创作的主智化倾向

例如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在雄浑博大中咏叹笛卡尔的妙谛,卞之琳的《断章》《圆宝盆》在冷峻中体现相对论的科学思想。卞之琳结集有《三秋草》《汉园集·数行集》《鱼目集》。曹葆华《生命之歌》在浓重的意象中隐藏着对人生的哲学思考。由此,中国新诗在30年代掀起了一个“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的潮流,这是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个独特贡献。

4.运用非个人化的小说化的“戏剧化情境”,避免自己的主观剖析而求得场景式的暗示

这种艾略特式的创作个性使后期新月诗派的创作实绩不少,代表作家有:孙大雨、闻一多、卞之琳,典型作品则是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

5.有意识地注入“荒原意识”,使诗歌在都市题材的创作中将现代的生活节奏、现代人的意识纳入新诗的表现领域(www.chuimin.cn)

在新诗中表现荒原意识即是诗人面对现代社会做出的整体性思考和批判,这也是源于艾略特对人类、宇宙、社会的深刻认识引起东方诗心的共鸣的产物。例如:闻一多的《死水》《荒村》,特别是卞之琳的《几个人》《古镇的梦》《古城的心》中的“荒街”、“古镇”、“古城”的荒凉境界都充分展现了现代人的疲惫、焦虑与沉思。朱湘的《雨》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表现都市意识和感觉的流动,显示出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都市人的心态,陈梦家《都市的颂歌》和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6.在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中,后期新月诗派显示其独异特色

与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比较而言,如果说戴望舒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田园乡愁是其诗歌的主题;那么,后期新月诗派则明显有着更多的现代意识。戴望舒是以自由体的格式,以内在情绪的节奏冲破新月诗格律的壁垒,而后期新月现代诗则融汇了法国象征诗艺的精髓,并且注重诗的语言音节的安排和音乐性。主智诗的特色应当是新月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派诗的独到贡献,戴望舒直到3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7.新月后期诗歌的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都市诗潮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开拓作用

与现代诗派的都市诗相比,新月诗派的都市诗更接近世界性的现代诗的前卫诗潮,城市的现代性在被诅咒中得以展现,并能上升到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而现代诗派更多取法国外诗歌的意象派运动,但只是袭取了它的外衣,其内里仍是传统的意境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的理论价值?

2.怎样评价徐志摩在新月诗派中的地位与贡献?试比较他与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3.怎样理解闻一多的“三美”理论尤其是“绘画美”的内涵?

【注释】

[1]饶孟侃:《论新诗的音节》、《再论新诗的音节》,分别刊载于《晨报副刊·诗镌》第4号,第6号。

[2]梁宗岱:《论诗》,刊载于《诗刊》第2期,1931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