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学”思想概述人学,作为一个专门学术的名称,在我国是近(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思想,即人学思想。[1]而我们在本章中提到的“人学”,实际上就是在舍勒所提的“哲学人学”的意义上使用的。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本书的核心——人民史观论的需要,选取代表人物的思想,撷其精要,予以介绍。我国对“人学”的研究起步很晚。......
2023-12-05
(二)政党政治——通过政党来执掌国家政权
现代政治与传统政治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政党政治的发展。政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政党的活动包括执政活动已经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世界各国中,对政党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对“政党”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也有很大差异。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韦氏大词典》解释政党为:“一群人以指导政府政策为目的而组成的团体”。
英国政治家柏克对政党下了这样的定义:“政党乃为基于大家所一致同意的某种特定主义,以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结合的团体。
美国政治学者张伯斯认为:“现代意义的政党乃是具有相当持久性的社会集合,它追求政府中的权力与职位,建立起联系政府的中心领袖与政治领域内(无论中央与地方)的大批跟随者之组织结构,以产生共同的观点或至少效忠的认同之符号。”
布洛克斯在《政党与选举问题》一书中指出:“政党乃是一个由个人基于自愿所组成之政治团体,为政府提供一般措施、建议,或者制定政策,选举与支持领导人物为公职候选人,以作为实现其主义与政策最有效之方法。”[24]
《社会学简明辞典》[25]政党由一群代表同一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人们组织起来,为维护其共同利益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它具有“政治纲领”和“行动计划”。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一切政党都是阶级的一部分,最后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综上所述,“政党”就是一部分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以争取民众或控制政府的活动为手段,以谋促进国家利益实现共同理想的有目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
(1)政党是部分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团体。从理论上说,如果在全体国民中,每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一致,则无结合政党的必要;相反,如果每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都不一致,亦无结合政党的可能。所以政党必须是部分对政治有兴趣,而且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团体。
(2)政党是基于人民的意愿和国家的需要而结合的团体。各国政党的建立,即使在过程、背景、目标、体系、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而其必须在符合人民意愿与国家需要的大前提下,才能组织、发展,进而发挥它的功能,否则就难以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而将遭致失败的命运。所以一个成功的政党一定是那个国家社会历史的产物,而不会是凭空产生的。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共产国际只是起到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但绝不是共产国际移植的。
(3)政党是以取得政权实现政纲为目的所结合的团体。人们以政治主张相同而结合团体,结合团体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人们结合政党的最大目的,在于实现它的政纲,而实现政纲最有效的办法,在于积极取得政权或参与政权,因为政党本身只是一个政治性的团体,它无权把自己的政见直接付诸实现,必须在取得政权之后,凭执政或参政的地位,通过国家的立法机构,把党的政纲化为国家法令和政策,借国家的行政权力把它付诸实施。所以取得政权,是政党实现政纲(政见)的先决条件。至于取得政权的方法,除革命政党必要时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以外,民主政党则无不本着民主政治的常轨,以选举的途径,征求人民的取舍。
(4)政党是较具有永久性的有组织、有目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任何团体必须有完整性的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政党系政治性的团体,则必须有健全的组织,才能使中央与地方间,党员与党的机关、党员与党员之间,产生意见的交流和行动的合作,而健全的组织,除应注重成员的品质外,还必须是有目标、有纪律的结合。同时,政权的取得与掌握,均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政党必须是一个较永久性的政治团体。[26](www.chuimin.cn)
政党在政治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一定的阶级或阶层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期待、掌握或影响政权的一种政治组织。尤其是执政党,它能将其所代表的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直接影响政治结构功能的发挥。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政治斗争,是各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斗争最明显、最集中的表现。政党又有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分,它们既是政党的构成要素,又是政党的不同层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权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27]政权,亦称国家政权,通常是指国家权力,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它具有阶级性、强制性和自主性。阶级性表现为政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斗争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存在阶级或阶级斗争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性表现为国家政权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系统的暴力统治来保证权力的实现。自主权表现为国家政权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自由地处理国内外一切事务,不受任何外来势力的控制。国家政权的强制性和自主权,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不具有的。
政党执政问题是随着现代意义上政党的产生而出现的,但政党却并非自古就有。政党是阶级的一翼,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重要工具。但并不是所有阶级社会都存在着政党。政党作为一种客观现象,由于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和制度不同,其结合或组织的方式亦不一致。
在中国的古代,“党”是地方单位的名称,《周礼·地官》中说:五族为党,“注曰:五百家”,由于这五百家大抵都是亲族姻戚,遇事互相协助,故党的引申是“党助”,“党助”本非坏事,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分亲疏的,亲者相互协助,疏者、恶者相互攻击,所以党又有“党同伐异”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和“党”字有关联的另一个字是“朋”字。“朋”原是货币单位,上古时代以贝壳为货币,大体是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商周时代君主以货币赏赐臣下,即以朋计数。“朋”就有聚集、串联的意思,后来就引申出“群”、“类”的意思。依许慎的《说文解字》“朋”是古字“凤”,说文解字注:“朋:象形,风声,凤飞,群鸟相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换句话说,“朋党”就是追随一位领袖,在政治上相互协助,党同伐异的一批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最后决定的权力在君主一个人的手里,朋党既然是“党同伐异”,所以历代封建皇帝无不厌恶朋党,厌恶争夺政治权力的人,人们也最喜欢攻击对方为“朋党”,例如明代的东林党,就是敌方所加的名称,而为被称为“党”者所否认,在古代,“党”、“朋党”都是不受人欢迎的名词。如《论语·卫灵公篇》所说:“君子群而不党”。《诗经》说:“王道荡荡,无偏无党”。使“党”字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多少含有不受正视的意思。而“朋党”当然就变成了贬义词,尤其是欧阳修的“朋党论”,所谓君子有朋,而小人无朋之说,似已认定君子所结合者为朋,小人所结合者为党,于是更普遍地造成了对“党”字的错觉。
在封建社会,朋党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内部具有不同政治背景和经济利益的对立的政治集团。利害冲突、政见分歧、地域偏见、血缘区别、门第观念等等都可以成为朋党的起因。朋党以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垄断仕途、独占各项政治经济利益为宗旨,以党同伐异为特征,而以残害政敌为其实现目标的手段。历代都有朋党的存在,只是无人公开提出纲领、发表宣言,打出朋党的旗帜罢了。被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在阶级统治的高压下,往往借助宗教和迷信发动下层群众,结成“会党”式的民间秘密组织。在政治权力的取得决定于一人或少数人的封建时代,只要取得这一个人的宠信或是少数人的支持,就可以得到权力;而“朋党”或“会党”,只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的结合,虽具有政治性的组织,但并不具有近代政党的意义。
孙中山组织政党同盟会,领导民众发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受此影响,亦对“党”字作了一番说明:“中国人普遍之心理,对党字之意义,不甚明了,以为古书上对于党字的解释不甚良美,有所谓‘君子群而不党’之说,不知今日之政党的党字,在英文名词为Party,在中国文字别无与Party相当之字,只有此党字较为近似,并无别字较党字确当者,故用此党字,究竟与古时所用之党字大有区别。”[28]孙中山认为政党的要义在于为国家造幸福为人民谋乐利。
现代政党是自十八世纪以来,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代议制度的建立,在竞选和议会斗争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产物。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经产生就与封建制度的政治特权制、世袭等级制和人身依附是不相容的,它要求在经济上实行自由竞争,在政治上按经济所有权重划政治统治权。这样,竞选和议会制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确立了。但资产阶级的竞选和议会制并不是超阶级的全民性的,而是以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为前提的。正如列宁所说:“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29]政党以本阶级的中坚分子为核心,从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政治纲领及战略策略,用以号召、组织、领导本阶级的群众为自身的利益而斗争。资产阶级为了在政治斗争中夺取并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找到了政党这种组织形式。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压迫阶级为了教育、组织本阶级的群众,反抗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政党。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在当今世界上,政党作为一个阶级,阶层的政治组织,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民族独立国家中都存在着,已经成为最重要、最普遍的政治现象。在西方国家,政党同议会制,选举制密不可分,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一大支柱,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是国家一切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无产阶级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在民族独立国家,政权的组织及其运转一般也都是通过政党来进行的。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阶级关系、政治斗争的实际进程不同。政党制度也不尽相同。衡量政党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不在于是否采取“一党制”,而在于政党的性质,在于能否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0]
综上所述,政党是阶级中的一部分成员的政治联合,政党是由某一阶级、阶层中政治上最积极的成员组成,代表本阶级、阶层的利益,是具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并率领本阶级、阶层为之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任何政党要领导本阶级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要有自己的领袖。这里说的领袖,是由本阶级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人们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领导集团。领袖通常不是一个人,而总是一批人,他们是被人们推选出来的。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第一次把群众、阶级、政党、领袖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关系问题提出来。但主要阐述了一般的政治原则,而没有着重回答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在领袖和党、阶级、群众的关系上的特殊要求。而是针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贬低甚至否定领袖的作用、把领袖同党对立起来的“左”倾观点,侧重阐明领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领袖和党、阶级的一致性。
从政党政治发展的实践看,尽管各国政党政治的具体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共同的,即通过政党来执掌国家政权。因而,执政或参与执政是政党的战略目标。政党执政后作为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能够通过执政党所具有的职能,或规定或改变或加速或延缓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党在执政后,在领袖同党和群众的关系方面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由于党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党的领袖的作用不断增强,威望日益提高,就会使其滋长骄傲情绪,产生个人垄断,官僚主义,把自己凌驾于党和群众之上,甚至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由于权力所具有的无限扩张性和腐蚀性,执政党就有可能因受到权力的侵蚀而产生腐败。这势必会引起人民的不满,严重的损害党和群众的关系。因此,如何有效执政就成为任何一个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问题,执政党的领袖和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执政党及其领袖如果脱离群众,任其发展,就会走向自我毁灭。世界上政党执政的不同历史命运表明,执政能力是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有关人民史观论的文章
第二章“人学”思想概述人学,作为一个专门学术的名称,在我国是近(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思想,即人学思想。[1]而我们在本章中提到的“人学”,实际上就是在舍勒所提的“哲学人学”的意义上使用的。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本书的核心——人民史观论的需要,选取代表人物的思想,撷其精要,予以介绍。我国对“人学”的研究起步很晚。......
2023-12-05
社会实践(劳动)性、利益性、创造性等的有机统一才是人民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反映人民的本质,而社会性并不足以反映人民的本质。人民的本质随着生产关系和以此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变革,随着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马克思早已作出了界说,从现实的人来说,人的本质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由现实的人所组成的人民与之不同,人民的本质是它的创造性。......
2023-12-05
(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与人民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民的价值问题,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人民的价值,而人民的价值及其实现又体现了人民的本质。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才能。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应当享用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成为价值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中,人民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2023-12-05
(一)“人民”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什么是“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作为创造社会历史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历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人民又是同敌人相对应的范畴。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从中可以明显看出的是指出了人民这个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指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是否包含个......
2023-12-05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人的问题是马克思探索的起点,《博士论文》的发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启蒙的标志。马克思提出的个人在本性上应当是自由的这一原则,表明了马克思已经开始对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笔者认为,马克思是从人和动物、人和社会、人和他人的关系中探寻人的本质的。......
2023-12-05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经过80多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信奉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就要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023-12-05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许多理论工作者都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没有“人学”思想的内容。但是,客观的讲,马克思本人没有对“人学”的对象、性质、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当然对马克思人学思想有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23-12-05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排除某个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发展,并不否认人的个性特点,并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一模一样的完人。充分(和谐)发展是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同时,相应地指出了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