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人民史观论

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人民史观论

【摘要】:(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与人民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民的价值问题,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人民的价值,而人民的价值及其实现又体现了人民的本质。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才能。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应当享用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成为价值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中,人民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

与人民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民的价值问题,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人民的价值,而人民的价值及其实现又体现了人民的本质。正确认识人民的价值问题,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民的本质。

在价值哲学中,价值通常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和意义,它必须在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这种需要的相互关系中得到确定和表现。而人民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即人民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既是价值目的又是价值手段,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价值享用者。因此,人民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人民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民的需要之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体现了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社会关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人民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物的价值的最高价值。人民的价值同样表现为人民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重性问题,人民的自我价值指社会对人民的效用和意义,即人民从集体和社会那里得到的尊重和满足。而人民的社会价值(人民对社会的价值)则指人民对社会的贡献。在人民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问题上,应更重视社会价值。

人民价值的大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类社会自身的需要,在于人民做出贡献的多少。可见,人民的价值的根本特征就是人民能创造价值,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民具有最高的价值。因此,毛泽东说:“世间一切事物,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14]正因为对人民的价值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的价值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

1.人民是价值主体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揭示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进程和规律。毛泽东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党人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思想。在《为人民服务》中,强调了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5]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6]“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价值的主体的价值观。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而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或价值,也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或价值。毛泽东特别强调不仅应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而且要关心群众的利益和生活。他说:“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并且对这些问题“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17]

邓小平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人民主体的价值思想,从价值论的角度揭示了人民是最有价值的社会群体。明确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所以要重视、保护和高扬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和创造性。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才能。指出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直接取决于人民参与这种历史过程的程度。但是,人民并不是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价值的主体,在过去,处于被统治、被剥削地位的劳动人民虽然是实践主体,创造了价值,但却不可能是所创造的全部价值的享有者、消费者。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应当享用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成为价值主体。过去,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削弱,就是因为我们对人民合理的、正当的需要和愿望重视不够,忽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和需要的满足所造成的。邓小平将人民的利益、需要作为我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使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真正的维护和高扬,极大的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www.chuimin.cn)

2.人民是价值评价主体

所谓价值评价,是指主体做出有关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以及价值(意义)大小的判断。是从主体自身的需要角度对客体“能够怎样”、“不能够怎样”的认识,一般来说,价值评价主体和价值主体有两种关系:一种关系是价值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是同一的,价值评价主体所评价的客体与自身就存在意义关系及价值关系,因此主体本身既是价值主体,也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另一种关系是价值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是同一的,价值评价主体是站在特定价值关系外去评价某种价值客体对某种价值主体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中,人民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在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就有一个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既然人民群众是社会价值的主体,那么人民群众的需要或利益,就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评价标准。因此,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并以此作为“最高标准”对人民的价值进行评价。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自然就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的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必然拥护我们。”[19]毛泽东历来强调,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我们不能让人们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一切共产党员和领导者一定要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他要求“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20]同样,邓小平也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1]把人民当作评价党和领导干部工作好坏的主体。指出“人民是看实际的”[22],人民对于领导干部工作的评价,就是看他给群众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办了多少实事,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人民利益标准是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更丰富的物质产品,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使越来越多的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而我们进行两种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切实地关心人、尊重人,重视和提高人的价值。当然,我们所说的关心人、尊重人,在现阶段指的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和提高人民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总之,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通过评价主体的确证和评价标准的检验,得到了彻底贯彻,获得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从而体现了以人民为主线的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