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长安学术思想一、周秦汉唐时期的长安儒学(一)西周的礼乐文化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周的祖先姬姓部落发祥于关中邰,长期活动在陕甘一带,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周公制定的各项制度,巩固了西周初期的政权,尤其是他确立的礼乐文化,构成了一种观念意识体系,成为长安文化的一种坚实基础。史学界有种说法,秦国的变法,对于西周思想文化是一场极其深刻的革命。......
2024-09-06
中国社会自秦统一六国起,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封建社会阶段,秦王朝以法家学说统一意识形态,对儒家等学派采取暴虐的镇压、灭绝政策,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唐宋时期,民本思想逐渐从理论层面向纵深发展,并且注重与实践结合,指导治国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西汉王朝的建立,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契机。中国古代人学思想,开始了从“百家”向“一家”的转变,进入到一个思想学术融汇综合时期。
贾谊是汉初儒学的巨子,他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在继承了孟子“民为贵”的重民思想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民为政本”的思想,对“民为国本”、“民治则国安”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分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民者万世之本”[94]国家安危,君主荣辱,官吏贵贱,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人民群众,与民众做对的统治者迟早会垮台。既然民是政治之本,统治者理应爱民利民,不可暴政虐民。而统治者爱民利民的实质是使民和畏民,“保民而王”以巩固统治。既以民为本,就应该“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95]功罪的尺度,以民富乐贫苦为标准;忠以爱民为标准,这是对传统忠君观念的修正。怎样才能体恤民众呢?“安之而已矣!”[96]
先秦自荀子把爱人与礼明确相结合以后,所谓仁爱、爱民的性质有了变化。如果说孔子和墨子的泛爱众、兼爱是一种平等的爱,那么,汉以后所谓仁爱、爱民是统治者为稳定巩固统治而施予的爱,是上对下的爱,它是以人民的独立人格、意志的丧失为代价的。
至汉武帝时起,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遂使先秦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复兴。董仲舒是汉代集儒家人学思想之大成者,在人学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发挥,其人学思想的特点,是以其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为基础,阐发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其目的在于借助天的权威,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天地精华的体现,是万物中的最高贵者。“天立王,以为民也”。[97]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人学思想体系。
自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人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况,出现了玄学、道教、佛教、儒学这四种主要人学思想的形态。从总体上说,儒、道、玄、佛经过互相排斥、互相渗透的过程,最后趋于融合。
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走向成熟并趋于教条化的时期。特别是宋代,宋代是儒学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历史时期。
先秦儒学是从人道出发,努力探究人的本质、本性,进而追溯至天道本原,确立了天道——人性——人道的理论框架,从而使早期儒学显示出“人学”的特征。而宋明理学即新儒学则是向先秦儒学的复归,也就是在天道——人性——人道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其内涵,丰富其内容,从宇宙本体说明人的存在,以确立人的本质、地位和价值,将儒学的乃至中国古代哲学的“人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至巅峰。理学家大多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更加凸显了儒学的“人学”特质。[98](www.chuimin.cn)
在人的价值、人性善恶、道德修养等方面,儒家学者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先秦儒学的复归与扬弃。如邵雍有“神者人之主”、“人备天地万物”等一系列人学命题,竭力提高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重视并强调人的价值与“人之自贵”。北宋大哲学家张载也有“得天地之最灵为人”的命题,并从宇宙的无限性及人类认识宇宙的无限性角度,提出“天与人有交胜之理”的命题。这一思想,实际上已经肯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特殊作用。他既克服了“天人合一”论对人的被动性要求,又克服了“天人相分”论对天的疏远感,是对唐代思想家刘禹锡“天人交相胜”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张载的《西铭》所描绘的“民胞物与”的动人画面,则可以作为宋明理学家的最高价值理想的权威标志。《西铭》闪烁着夺目的人文主义光彩。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完成者。他不仅强调人与物的区别,而且阐发了人性的善恶、人心道心之别、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理人欲之辨等一系列问题。他提出的“人与物异在仁义礼智”的命题,具有道德先验论色彩。他所强调的人,乃道德的人,人与物的区别亦主要在道德。他把道德作为人性的本质,并用道德说明人,界定人,这是儒家人学思想的一大特点。
南宋中期以后,以程朱学说为主的道学思想,逐渐确立了其作为官方学术的正统地位。此外,湖湘学派的张栻和学兼关洛而强调事功的吕祖谦也各有建树,他二人与朱熹并称为“东南三贤”。王守仁则是明代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心学巨擘。王学影响广泛而深远,造成了明中期以后思想界比较活跃的局面。
这里要特别提到湖湘学派,它既具有理学思潮的一般特性,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主张经世致用,力求内圣和外王之道,道德与政治相统一。“民为邦本”的重民思想是其学派的重要思想。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胡宏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下,明确指出“养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治安也,取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败亡也。”[99]张栻也认为,欲复中原之地,先有以得吾之民心。同样,王夫之也主张宽以养民,慈以爱民,均田以定天下,“宽者,养民之纬也……严以治吏,宽以养民”。[100]。提出“民视听明威,皆天之神也。故民心之大同者,理在是,天即在是,而吉凶应之。”[101]把民心的向背看成统治者统治稳定的根本。而湖湘学派思想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本”思想曾深深影响了青年毛泽东。
总之,宋明时期的人学是中国封建时期人学思想发展的高峰。至宋明后期,从阳明学派分化出来的功利派思想家李贽,大胆批评了理学和封建道德,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主张,并提出“致一之理”的平等观和“人必有私”的义利观,反映了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的萌发和市民阶层的要求。中国封建时代的人学思想亦由此开始走向衰落和终结。
明清之际,是中国人学思想由古代向近代转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启蒙色彩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中以顾炎武、黄宗羲等为代表,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清算,特别是对天理人欲之辨的批判,直接触及到人的地位、利益等人学的基本问题。他们不仅对残民虐民,与民争利的君本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且从哲学上论证了民本思想的合理性。黄宗羲提出应将“万民忧乐”作为行政标准,否定“君为臣纲,屈民申君”的君本思想。顾炎武区分“国”与“天下”,指出属于一姓的王朝与属于庶民的天下根本不同,揭露了统治阶级用自身利益冒充国家利益的虚伪性,深化了“民本君末”、“民贵君轻”、“民主君客”的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人学思想,是中国人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理学人学思想的最后完成,也是反理学启蒙思想的时代高峰。
总之,明清人学是中国人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人学获得进一步发展以至于高度成熟,进而走向衰弱、瓦解;具有近代启蒙色彩的人学思想在批判、清算古代人学的过程中酝酿产生。这个时期的各种思想体系,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都从不同的方面推动着中国人学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带有启蒙主义色彩的人学思想的产生,一方面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学的终结,一方面则直接启迪着近代人学思想的产生,成为中国人学由古代形态向近代形态转换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学派纷呈,人学思想资料浩瀚,内容丰富,本篇远未概全。这里,限于篇幅,笔者并未打算详述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所有发展和流派,只以上述介绍,来说明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人学思想的研究明显过于粗略,敬请见谅!
有关人民史观论的文章
第一节长安学术思想一、周秦汉唐时期的长安儒学(一)西周的礼乐文化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周的祖先姬姓部落发祥于关中邰,长期活动在陕甘一带,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周公制定的各项制度,巩固了西周初期的政权,尤其是他确立的礼乐文化,构成了一种观念意识体系,成为长安文化的一种坚实基础。史学界有种说法,秦国的变法,对于西周思想文化是一场极其深刻的革命。......
2024-09-06
三国两晋及十六国时期,中原政权交替频繁,呈割据局面。三国鼎立,彼此之间战乱频发。随着280年西晋灭吴,三国时期结束,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饮酒、服药、清谈成为其表现形式。八王之乱时期,天灾横行,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北方人民或迫于生计、或为避难,更有甚者为当时统治者所强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352年,氐人苻坚称皇帝,国号秦,史称前秦。......
2023-10-27
南北朝至唐代是佛教发展的巅峰时期,同样,这一时期的石窟发展也极具影响力。不同的是,崖墓是封闭的墓室,而石窟寺则是供僧侣的宗教生活之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经过南北朝到了隋、唐,特别是在唐朝,凿造石窟寺的风气达到了顶峰。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北峰峰南北响堂山石窟等。......
2023-12-06
两汉时期是弹拨类乐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原固有弹拨类乐器在不断完善着自身的形制并发展着自身的应用范畴。这种自西向东的传播过程成为后世弹拨类乐器流变的重要方向。所以查阅这一时期的相关弹拨类乐器历史文献可以发现,在西汉初,至少在弹拨类乐器的记载上,其存在中原向外输出的可能。当然,这一特例能不能代表文化流动主流,尚有待研究,但造成弹拨类乐器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就是汉代特殊的历史背景。......
2023-10-27
第二章“人学”思想概述人学,作为一个专门学术的名称,在我国是近(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思想,即人学思想。[1]而我们在本章中提到的“人学”,实际上就是在舍勒所提的“哲学人学”的意义上使用的。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本书的核心——人民史观论的需要,选取代表人物的思想,撷其精要,予以介绍。我国对“人学”的研究起步很晚。......
2023-12-05
在有关筝的历史文献中,“秦筝”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赵弹秦筝,相如进缶。”这一点在后世《宋书》中得到印证:“筝,秦声也。”另有一种被称为“云和”的筝,始见于《旧唐书》,其载:“如筝稍小,曰云和,乐府所不用。”[91]由此看来,云和确实是一种弹拨类乐器,而且其与琴、瑟、筝有着相似之处。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筝存在十二弦和十三弦之分。在尺寸方面,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还对演奏筝所用的义甲有所记录。......
2023-10-27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前提正如任何伟大的思想先驱的思想都必须从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出发一样,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及其唯物主义思想,就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前提。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公认的。所以,费尔巴哈重新提出研究“现实的人”的任务。他的这一思想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有很大影响。......
2023-12-05
因此,清代麦积山佛事活动较明代已显著衰落,而周边交通相对方便、人口较多的甘泉、街子、仙人崖一带佛事活动则变得繁荣起来,逐步取代了麦积山自古以来秦州地区佛教中心的地位。......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