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学”思想概述-人民史观论

“人学”思想概述-人民史观论

【摘要】:第二章“人学”思想概述人学,作为一个专门学术的名称,在我国是近(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思想,即人学思想。[1]而我们在本章中提到的“人学”,实际上就是在舍勒所提的“哲学人学”的意义上使用的。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本书的核心——人民史观论的需要,选取代表人物的思想,撷其精要,予以介绍。我国对“人学”的研究起步很晚。

第二章 “人学”思想概述

人学,作为一个专门学术的名称,在我国是近(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但是,客观地看,作为一门科学,应该说人学的科学体系尚未真正构建成形。当然,对于人的认识,从人类产生之日,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古希腊的格言“认识你自己”都早已表明人有认识自己的要求。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思想,即人学思想。也有不少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如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弗洛姆的人学等,但还没有一种体系得到理论界的公认。

上个世纪最早提出对人进行综合研究的是德国哲学马克斯·舍勒。舍勒研究的目的,是想把不同学科对人的具体研究同对人的总体的哲学理解结合起来,把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具体研究成果,系统化成关于人的哲学学说。他晚年针对当时的社会危机和历史上对人的片面理解,创立了“Philosophische Anthropologie”学派。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指出:“在人类知识的任何其他时代中,人从未像我们现在那样对人自身越来越充满疑问。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和一个神学的人类学,它们彼此之间毫不通气。因此我们不再具有任何清晰而连贯的关于人的观念。”所以,舍勒主张哲学的最终问题,是哲学人学这一课题。他说:“如果存在着一个在我们的时代需要拼命地寻求其答案的哲学任务的话,那么,它就是一门哲学人学的任务。我指的是一门关于人的本质和构造的基本科学。”[1]而我们在本章中提到的“人学”,实际上就是在舍勒所提的“哲学人学”的意义上使用的。本书中所介绍的有关人学思想,也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哲学高度上关于人的各种观点或思想。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本书的核心——人民史观论的需要,选取代表人物的思想,撷其精要,予以介绍。(www.chuimin.cn)

我国对“人学”的研究起步很晚。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有一次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期间出版和发表了许多有关著作和文章,如怎样识别人道主义[2]、《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3]、为人道主义辩护[4]等。1983年3月,在“全国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周扬作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报告,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人占有重要地位。黄楠森教授以《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为题作了发言。在谈到人道主义问题时,他认为:“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各个在一定社会关系内的个人组成的集体、阶级、人群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经济发展的历史,政治活动的历史,阶级斗争的历史。”使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但从1983年10月开始,出现了一些针对前几年讨论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现象的观点的批判文章。1984年,《理论月刊》第2期刊登了胡乔木同志的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在将人道主义的含义作了世界观和道德规范的区分的前提下,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提法,“是一个典型的混淆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界限的命题”。[5]此后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逐渐冷落。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直接探讨人道主义的文章少了,但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地探讨人的哲学问题的文章和著作却多起来,一些对人的问题感兴趣且有一定思考的专家学者感到有必要把“人”这一对象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阐明关于人的基本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提供人的观念框架和基础。于是,从1991年开始,我国有些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致力于人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人学作准备,人学研究的热潮再度兴起。学者们期望通过系统地、全面地探讨关于人的问题,以建立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人学。

“人是哲学的中心,哲学不能没有人,不能不讲人”[6],对人的哲学理解,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自从哲学产生以来,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一直作为一个最广泛、最困扰人的哲学问题存在着。人的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去求解的问题,舍勒所提出的把思辨的人学和经验的人学结合起来,以人的完整性和开放性作为人性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以建立一种能够包容古往今来所有人性理论的综合性的人学体系的理论抱负,也是每个人学思想研究者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