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排除某个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发展,并不否认人的个性特点,并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一模一样的完人。充分(和谐)发展是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同时,相应地指出了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
2023-12-05
(一)人的发现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57]近代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的呼喊,表达了对人性的高度赞扬和肯定,树立了人的权威,使人具有高贵感和荣誉感。如果说本能的人、野蛮的人是自然的奴婢的话,那么,神创的人便是宗教神学的奴婢。尽管奴役人的对象不同,但对于人性的压抑,人格的摧残,没有本质的差别。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角度看,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是对人的否定。而兴起于中世纪后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则从近代人文主义的文化层面上,动摇了人的神学本质的陈旧观念。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古希腊对人的赞扬和肯定的传统的复兴。力图恢复古希腊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的文化传统,主张一切都应按人的生命要求和满足人的欲望的心愿办事。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代言人,便是一批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要旨和贡献,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的发现”。他们把异化给了上帝的人的本质重新还给人。把人从宗教神学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提倡人的尊严和自由,歌颂人的伟大。否定神性、神道、神权、宗教束缚、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最先举起人文旗帜的,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学者、诗人、新思想的促进者彼特拉克。这位人文主义的先驱,其自传体《我的秘密》这部作品的最重要的思想,就在于提出了“不认识你自己,绝不能认识上帝”的人文主义结论,并以这个结论与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论的思想对立起来。他的人文主义的学术思想,为文艺复兴运动点燃了火种。
文艺复兴时期从社会历史的分期来看,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而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时的过渡时期。
事实上,中世纪后期,基督教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一些新的宗教观念占据了优势。人们不再把眼光放在来生,而是对现实生活寄予很大的热情。人的本性不再被看作是彻底罪恶的,认为如能同上帝合作,人的灵魂就能得救。理性主义和人性的倾向,为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带来了生机,并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马克思恩格斯称做“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的但丁就是用他的《神曲》,为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科学、宗教、经济、道德理想作了深刻的完整的总结。在《神曲》中,但丁不但揭露了当时的现实,如教会的贪婪腐化、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以及市民的贪财好利,而且表达了作者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他的人类“生来不是为了像兽一般地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的人文主义思想熠熠闪光。
15到1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58]以摆脱宗教奴役为时代主题的人文主义思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这场运动从意大利起端,不久就扩展而遍及西欧各国。其主要精神就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主张“一切为了人”,正是为了反对宗教神学所宣扬的“一切为了神”。认为人完全有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行事、不必受宗教的精神枷锁的桎梏;人有权享受现世的物质生活的幸福,不必相信宗教宣扬的关于来世的天堂地狱之类的欺骗说教。
首先向宗教的蒙昧主义、信仰主义以及专制主义发起攻击的是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主要是指路德的宗教改革和托马斯·闵采尔为代表的农民平民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者采取泛神圣化的方法,使现实中的一切都升华为神圣的,它意味着人和上帝一样都具有神圣性,把人从上帝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路德的新教使人与上帝、人与自然得到了和解。把超人的上帝召回到人的心中,使人人心中都又有一个神圣的精神实体,从而发展了人的独立自主和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观念。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开出路径,为世俗的享乐颁发上帝的批准书。而“闵采尔的纲领,与其说是当时平民要求的总汇,不如说是对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预见。”[59]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波及许多国家,导致西方的基督教派分裂成许多教派,其结果是遏止了教会的专制统治,促进了宗教自由。人们通过向一统教会的权威和信仰挑战,获得了在宗教领域里坚持自我的权利,从而向着摆脱宗教奴役的道路迈出了一大步。如果说人文主义者从外部发起对宗教神学的冲击的话,那么,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便是从宗教神学内部爆发的冲击。两者殊途同归,其主旨都是“人的发现”。(www.chuimin.cn)
17~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一些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政治力量业已强大,已经具备了向政权和统治地位前进的基础。作为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是涌现出一批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摆脱宗教奴役,追求进步争取解放的事业已经从理性的自发步入理性的自觉。以培根、霍布斯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首先将斗争矛头指向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对千百年来封建神学、经院哲学的统治,这些思想巨人明确提出了认识自然、认识人的任务,将人的问题提到哲学问题的核心和归宿的思想高度。其中洛克的宗教学说促进了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自由思想、启蒙思潮和自然神论运动。
就像路德体现了宗教革命,达·芬奇体现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那样,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化身。他一生都致力于揭露、批判教会和宗教迷信,宣扬理性、科学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思想。在他看来,宗教迷信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于教会所散布的蒙昧主义,造成社会上普遍的愚昧和宗教狂热。宗教迷信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无知和僧侣的欺骗。而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把唯物主义同战斗的无神论相结合,从各个方面揭露了神的概念的荒谬性和自相矛盾。霍尔巴赫在他的《袖珍神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上帝是僧侣的同义语,上帝的话就是教士的话,上帝的意志就是圣仆的意志。霍尔巴赫坚持用人本主义批判神本主义,用理性主义批判蒙昧主义,宣扬天赋人权,宣扬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理性,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主张人是环境的产物,关心人的利益,注重对人本身的研究,宣扬永恒的正义、自由、平等。法国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著名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就是从这些启蒙思想家那里汲取来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除了文艺复兴运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哪一个运动能像启蒙运动这样公开反对上帝和神灵的存在,彻底地反宗教、反封建迷信,强有力地驱散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宗教神学的普照之光。它的理性主义对粉碎专制主义的统治和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并为l9世纪和20世纪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作了准备。
可以说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潮,标志着从神到人的转折。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发现了“人”,主要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所致,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内在要求所致。要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要在世俗社会生活中推翻神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人及人格的独立是前提和基础。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潮反映了这一要求,主张以世俗中人的权威代替神的权威,竭力弘扬“人”的意义,以此来推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是一种文化运动,无论是以人道否定神道,还是以复兴古代文化来确立世俗文化,文艺复兴对“人”的发现,始终是从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着手的。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基本精神可称之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这种新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性力量。
人文主义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它为资产阶级的诞生,准备了充分有效的精神文化武器,起了铸造灵魂和催生的作用。而且,人文主义思潮培养了人的主体意识,表现出对人和现实生活的终生关怀。其目的,是要确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布克哈特指出的:中世纪,人的视野,无论在观察世界还是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宗教信仰、幻想、成见组成的纱幕遮住了。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人最早撕去了这层纱幕,用人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人的眼光观察自己。与中世纪的人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已经成了精神的个体,发展了自由人格。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60]
有关人民史观论的文章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排除某个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发展,并不否认人的个性特点,并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一模一样的完人。充分(和谐)发展是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同时,相应地指出了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
2023-12-05
(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与人民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民的价值问题,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人民的价值,而人民的价值及其实现又体现了人民的本质。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才能。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应当享用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成为价值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中,人民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2023-12-05
第二章“人学”思想概述人学,作为一个专门学术的名称,在我国是近(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思想,即人学思想。[1]而我们在本章中提到的“人学”,实际上就是在舍勒所提的“哲学人学”的意义上使用的。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本书的核心——人民史观论的需要,选取代表人物的思想,撷其精要,予以介绍。我国对“人学”的研究起步很晚。......
2023-12-05
社会实践(劳动)性、利益性、创造性等的有机统一才是人民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反映人民的本质,而社会性并不足以反映人民的本质。人民的本质随着生产关系和以此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变革,随着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马克思早已作出了界说,从现实的人来说,人的本质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由现实的人所组成的人民与之不同,人民的本质是它的创造性。......
2023-12-05
(一)“人民”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什么是“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作为创造社会历史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历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人民又是同敌人相对应的范畴。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从中可以明显看出的是指出了人民这个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指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是否包含个......
2023-12-05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人的问题是马克思探索的起点,《博士论文》的发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启蒙的标志。马克思提出的个人在本性上应当是自由的这一原则,表明了马克思已经开始对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笔者认为,马克思是从人和动物、人和社会、人和他人的关系中探寻人的本质的。......
2023-12-05
(一)殷周人学:“民本”思想的萌发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特征在于:以人学为核心,以政论为功用。包括殷商和西周两个朝代,但主要是西周的人学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发就发生在西周初期。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从殷亡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人民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作用,提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思想。周公主张“裕民”。可以说,周公的保民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相传几千年的民本思想的先河。......
2023-12-05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经过80多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信奉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就要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