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与人民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民的价值问题,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人民的价值,而人民的价值及其实现又体现了人民的本质。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才能。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应当享用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成为价值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中,人民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2023-12-05
(三)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0]人是社会历史的物质承担者和终极的构成基础,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就是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和共同体。社会本质的多样性,最终是由在社会中自觉活动着的人决定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本质,就必须深入考察社会中的人,即在社会中来考察人的生存和发展。
考察人的发展,首先应当从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开始,把人的发展看作处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发展。以往的哲学家往往撇开人的历史过程,离开人的发展的实际条件,离开人的现实社会活动和联系,把人的发展变成一种主观设定的抽象过程。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上的方法的变革在于从人的活动、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入手把握人性和人的本质。把劳动——实践的最基本形式看作整个人类历史的根基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坚决反对从宗教或抽象的理性出发来研究人,反对把人仅仅视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抽象的人。
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每个人”,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一般是从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和谐)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从广泛性上谈人的发展,它与片面发展相对,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指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发展;片面发展是指人的单方面能力得到发展,或者一种才能的发展抑制了其他才能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排除某个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发展,并不否认人的个性特点,并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一模一样的完人。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还是会有差别,每个人还是会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会有自己的风格。
自由发展是从自主性上谈人的发展,是指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相对自由地发展自己,发挥其独特个性和创造性活动而不受任何强制或消极限制,是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即马克思所强调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
充分(和谐)发展是从状态和关系上谈人的发展。指个人各方面关系的最佳状态,即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中,个人的各方面能得到卓有成效和协调一致的表现。这是个动态的过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个人与集体的相对和谐发展。是指集体是个人发展的手段;个人能从集体中吸取才智和力量,求得活动的舞台;个人发展不损害集体利益,反而由于个人丰富多彩的个性活动,变得内容充实,生机盎然。这二者和谐关系的理想目标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充分(和谐)发展是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劳动实践本质的揭示,为揭开人的神秘面纱,具体地、历史地说明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实践尤其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外部世界。它是人的天赋和自然能力得到显现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而且这种对象化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不断改进的活动。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其次,离不开社会关系。这里,人的能力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人的交往能力。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关系。实践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是包含着社会关系在内的。离开了社会关系,实践也无法进行。人们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着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制约人、塑造人。在日益丰富的社会关系中,人会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成为越来越具有全面性的人。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21][22]
在马克思看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和谐)性上人的发展的程度是不同的。人的发展程度不能从人本身中得到解释和说明,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状况。(www.chuimin.cn)
事实上,劳动发展史既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匙,又是理解人的发展史的锁匙,当人们通过实践在不断改造、创造社会关系的同时,又在不断改造、创造着人本身,因此,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23]这是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所作的明确表述。这一论述包含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同时,相应地指出了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
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最初的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些形态的社会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正是自然经济中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的特征。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商品经济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不同于自然经济,它是以生产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不是直接为了消费,而是为了交换。“物的依赖性”,不是物的依赖关系,而是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切包含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形态中,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的。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人的发展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而这一理想的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历来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同人的全面发展联在一起。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4]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个人作为自由人自愿参加、自愿结合、自由和全面发展自身的未来的社会形式。因而,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原始社会人类形成的原始部落联合体,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虚幻的集体”。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共有的社会财富,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不再是以别人失去发展机会为条件。社会个体全面彻底地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性。在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脑力和体力相适应的,充分体现自己特长的,深刻挖掘自己潜能的,完全符合自己心愿的,最丰富多彩的发展,从而使社会个体具备了能够不断自觉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分表现自身真正个性的积极因素;第三方面,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具有独立性,并相互把他人发展当作自己发展所需要的对象。因而,每个人的自身发展便构成了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由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要与他人发展和人类发展相一致,所以,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采取通过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来促进全社会发展的这一最有效的发展形式。
总之,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协调一致的。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日渐增多的闲暇时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获得充分的自由时间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等活动,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马克思称之为“自由个性”的社会。另一方面,这一“自由个性”的社会又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水平、高度社会化程度和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共同所有为基础的。但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是“人”而不是“物”,共产主义原则和价值尺度是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要把个人的潜能全面发挥出来。共产主义条件下的人,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全面、丰富的;不仅物质生活是最富足的,而且精神生活也很充实;不仅是个别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回顾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为了使自己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不断地选择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决定的,一方面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的、精神的历史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25]随着社会三大形态由前资本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人的发展也相应地经历原始完整的人——片面独立的人——全面自由的人三个不同的阶段。
有关人民史观论的文章
(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与人民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民的价值问题,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人民的价值,而人民的价值及其实现又体现了人民的本质。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才能。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应当享用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成为价值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中,人民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2023-12-05
第二章“人学”思想概述人学,作为一个专门学术的名称,在我国是近(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思想,即人学思想。[1]而我们在本章中提到的“人学”,实际上就是在舍勒所提的“哲学人学”的意义上使用的。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本书的核心——人民史观论的需要,选取代表人物的思想,撷其精要,予以介绍。我国对“人学”的研究起步很晚。......
2023-12-05
社会实践(劳动)性、利益性、创造性等的有机统一才是人民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反映人民的本质,而社会性并不足以反映人民的本质。人民的本质随着生产关系和以此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变革,随着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马克思早已作出了界说,从现实的人来说,人的本质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由现实的人所组成的人民与之不同,人民的本质是它的创造性。......
2023-12-05
(一)人的发现“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代言人,便是一批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要旨和贡献,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的发现”。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开出路径,为世俗的享乐颁发上帝的批准书。两者殊途同归,其主旨都是“人的发现”。......
2023-12-05
(一)“人民”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什么是“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作为创造社会历史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历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人民又是同敌人相对应的范畴。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从中可以明显看出的是指出了人民这个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指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是否包含个......
2023-12-05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人的问题是马克思探索的起点,《博士论文》的发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启蒙的标志。马克思提出的个人在本性上应当是自由的这一原则,表明了马克思已经开始对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笔者认为,马克思是从人和动物、人和社会、人和他人的关系中探寻人的本质的。......
2023-12-05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经过80多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信奉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就要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023-12-05
“人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思想的研究,发端于近代西方。但是,中西人学思想的比较,研究者不仅要有个正确的出发点,还应正确地把握二者之所以可比的标准、原则和方法。......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