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说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对胡雪岩来说,当他等不到机遇时就会去创造机遇。胡雪岩的这一经历就是利用了市场发展与气候变化两方面的规律,来把握发财的机会。除此之外,胡雪岩还十分注意给自己创造机会。这样,当大家的荣辱成败都与阜康钱庄扯上关系的时候,自己的机会就被自己创造出来了。恐怕不是,很多机遇其实都是他自己创造机会的结果。自己创造机遇,这才是积极主动的进取态度。......
2023-12-02
贵人帮助他人会考虑帮助有没有结果,若帮助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犹如堤内漏水堤外补,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白费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所以进取是赢得贵人相助的基本条件。
于品海三十出头,就跻身亿万富豪之列。他出身贫寒,靠白手起家成为商界新贵。白手起家往往要有机会,才能一跃而起,那么是谁给了于品海这个机会呢?这个人就是《明报》创始人金庸先生。是金庸确定于品海为《明报》未来掌门人,才成就了于品海的大事业。
《明报》是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与其中学同学沈宝新于1959年创办的。当时金庸出资8万港元,沈宝新出资2万港元。时至今日,《明报》已是市值约10亿港元、盈利约1亿港元的大型报业集团。除《明报》外,该集团还有娱乐性的《明报周刊》、学术性的《明报月刊》。
1989年5月20日,在《明报》创刊30周年茶会上,金庸突然宣布辞去社长一职,只留任《明报》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并表示要彻底淡出江湖。
此消息一传出,立即引来10多个财团上门洽谈收购金庸所持股份一事。
先后有收购专家梁伯韬与出版奇人郑经翰合组的收购拍档;有英国报业大亨麦士维;有香港财阀李嘉诚;有香港首席洋行怡和;还有澳籍传媒大王、《南华早报》大股东梅铎以及日本德间书局老板和他的顾问于品海。
于品海何许人?乃一介寒士,1959年出生于香港一山东籍的海员家庭,靠勤工俭学才中学毕业。1977年,于品海前往加拿大沙省大学政治系求学,学成后回港,不久进入金庸旧属黄扬烈创办的《财经日报》做国际电讯和翻译,月薪为2000港元。由于薪金太少,他于一年后离职到富丽华酒店做职员。
1985年,于品海以20万港元为资本,说服朋友韦家祥、麦永强等人投资80万港元,创办智才顾问管理公司。同年8月,于品海做成智才的第一单业务,与日商合作,发展并管理桂林的漓苑酒店。智才只出资100万港元,就获得这家拥有200多个房间的酒店管理权,到后来直接成为它的控股公司。
倾其所有做成的这单业务,智才获益不菲。
后来的几单生意,智才都是为日本财团来华投资提供服务。两年后,智才上市,市值已达6亿港元。短期内能达到这样的业绩,充分显示出于品海的经营才能。智才后来于1991年收购了南海纺织,实现第一次大飞跃。智才在这次交易中,不但没有付出,还套现9.75亿港元。
于品海对事业十分执著,虽未能协助日本出版商谈妥《明报》收购事宜,但他却在这个过程中给“金大侠”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据某周刊称,于品海花了多年时间,与金庸联络感情。他经常陪金庸看戏,吃大闸蟹,不时大谈他的办报理念,令金庸十分开心。
1991年12月,于品海收购南海纺织不久,就与金庸进行商谈,他这次是代表自己要收购《明报》,而非为日本财团效力。于品海向外公布了他“技术性收购”,当时金庸持《明报》60%股权,沈宝新持15%,其余为公众散股。(www.chuimin.cn)
按协议于品海从金、沈二人手中购入50%股份,需要现金4.53亿港元,他掏空家当也没这么多。
怎么办?金庸惜才,帮他出主意。两人合组了“明智公司”,智才为第一股东,占60%股权;金庸注资1.8亿港元现款,换另40%股权。另外,于品海说服金庸购入智才所持的南海发展(前身为南海纺织)50%的股权,又出资1.6亿港元。两项相加,金庸共出资3.4亿港元,顶了于品海购入《明报》50%股份的大部分账项。他只需另付1.13亿港元给金庸,就可把五成《明报》股权的款项还清。
他们完成第一次“技术性收购”后,第二次协议时又商定,金庸尚持有的25%《明报》股权自1994年12月1日起,分5次全部让给于品海。
此后于品海出任《明报》集团副主席,到了1994年3月31日,《明报》集团宣布:自即日起查良镛(即金庸)与沈宝新退休,分别辞去董事局主席、副主席职务,由于品海担任董事局主席,金庸任名誉主席。这一年,于品海才35岁。
4月于品海正式上任,并当选为香港报业公会主席。《明报》股价飙升,由每股4元涨到10港元以上,于品海所控的《明报》及南海发展,市值达40亿港元,于品海个人账面财富也由5亿多港元逾至13亿港元。
金庸在与于品海交接董事局主席一职时,曾发表讲话,称:“过去大约10年中,我热衷于寻求一个聪明能干、热心新闻事业、诚恳努力的年轻人,可以将《明报》交托给他。如果不是我运气好,不会遇到于品海先生这样似乎‘度身订做’的,比我想象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他是在加拿大读政治经济系的,对传播事业至少热衷了10年,至于企业策划,那是天才。”
人不是生来就有进取心的,进取心是在后天培养而成的,拥有进取心就是具备了一种能力。
老经验:
进取是赢得贵人相助的基本条件。贵人帮助他人会考虑帮助有没有结果,而帮助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犹如堤内漏水堤外补,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白费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
人与人犹如热带雨林里的植物,贵人如同阳光,谁的生长速度最快,谁就能沐浴到更多的阳光。
有关做个不差钱的生意人:活学活用经商老经验的文章
许多人说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对胡雪岩来说,当他等不到机遇时就会去创造机遇。胡雪岩的这一经历就是利用了市场发展与气候变化两方面的规律,来把握发财的机会。除此之外,胡雪岩还十分注意给自己创造机会。这样,当大家的荣辱成败都与阜康钱庄扯上关系的时候,自己的机会就被自己创造出来了。恐怕不是,很多机遇其实都是他自己创造机会的结果。自己创造机遇,这才是积极主动的进取态度。......
2023-12-02
有一次胡雪岩帮助左宗棠办理一宗军火案子,这是一批精良的军火,消息确定之后胡雪岩马上决定进行采买,一定有赚头。事不宜迟,胡雪岩联系了外商,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还有和各个环节人员的广阔人脉,很快敲定了这笔生意。谈成了这样一大笔生意,胡雪岩很有成就感。这样一来,上家满意,下家同行满意,而胡雪岩又赚了军火利润,真可谓是两头吃香。做生意一定要学会圆滑处世,让自己两头吃香。......
2023-12-02
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资金变成资本,而不使任何一笔自己筹借的可用的资金闲置。从这个角度看,胡雪岩所说的“做生意一定要活络”,要知道如何去拆借资金而且不穿帮,对于一个商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本事。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在创业之初就有雄厚殷实的资本做后盾,那么我们就要善于想办法,玩资本游戏,将手头的各种资源合理利用,善于拆借资金,为我所用。......
2023-12-02
所以如果想慢慢地成长,稳定地前进,然后慢慢地做大做强,那就只有和他人联手,结成商业同盟,共荣共辱,同进同退,才能让大家一起闯过浪潮,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胡雪岩的生丝要打算销往洋庄,如此就需要与丝业巨头庞二联手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2023-12-02
胡雪岩认为,一般情况下,做生意都要顺势进招,这是针对小生意而言。特别的时期,就要做特别的生意,这也是胡雪岩能够看透局势,抓住商机的敏锐表现。尤五不做声,深思了一下,觉得胡雪岩说得十分正确,这的确是别人怎么也抢不去的独门生意。这不仅需要过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且需要精准的眼光,能够抓住特殊时期的特殊机遇,从而做一门非常生意。看来,商人要想成功就要像胡雪岩那样,不但会做长线生意,也要懂得发现短线生意。......
2023-12-02
大家都知道“卖好”的意思,就是说故意表现出给人好处,让对方感激自己。很多成功商人的“卖好”做法,都能够使自己受益匪浅,因为“卖东西”得到的是有价的财物,而“卖好”换来的是弥足珍贵的人心。“卖好”有很多种方式,但无非是在别人最为难的时候卖给其人情最为奏效。唯有如此,才能俘获人心,获得利益。总的来说,能够在关键时刻“卖好”,让人能够得到的回馈往往是无价的。......
2023-12-02
胡雪岩也认为,做生意不能只靠运气,面对很多需要冒险的情况时,也不能盲目出手,不能意气用事,要想清楚以后再作出决定。活络是应该的,想清楚则更必要。在不好的结果发生以前,一定要仔细地把一些问题想清楚,或者是事先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胡雪岩敢于冒险且勇于冒险,但是他并不主张做无谓的冒险,险也要冒,但是要做有准备的冒险,想清楚再去冒险总是比没有想清楚去做要好很多。......
2023-12-02
第六章漫话“柳活”相声的“柳活”属于学功和唱哏。郭瑞林的“柳活”被郭荣起继承了下来。相声艺人沿袭这种称谓,凡是以学唱为主的相声统称“柳活”。当时称之为“门柳”,又称作“开场小唱”。经过历代艺人的整理,有的已从“门柳”发展成为独立的“柳活”,如《汾河湾》、《捉放曹》等,艺人称之为“唱哏”。三十年代,对“柳活”勇于探索开拓的是张杰尧。与相声“柳活”相比较,显然增加了音乐性。......
2024-06-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