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现代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策略

现代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策略

【摘要】:物流系统的效益悖反包括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悖反和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悖反。整个物流合理化,需要用总成本评价,这反映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效益悖反特征及企业物流对整体概念的重要性。实质上,物流效益悖反关系是研究企业物流的经营管理问题,即将管理目标定位于降低物流成本的投入并取得较大的综合效益。

第十九章 物流成本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正确理解物流成本的理论学说与管理的意义;认识产品特性与物流成本的关系及其影响;重点了解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基本构成和分类计算方法;重点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和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法;重点了解掌握ABC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及其原理、应用于物流成本计算的步骤及计算方法;重点理解并掌握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的特点和基于目标成本法、精益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第一节 物流成本概述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物流成本是由支持物流过程的活动所造成的,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囊括到将产品送达到客户或最终用户手中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狭义的物流成本指产品在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物流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广义的物流成本是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换而发生的全部成本(见图19-1)。它具体包括了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经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存放、搬运、装卸、成品包装,以及运送到流通领域,进入仓库验收、分类、储存、保管、配送、运输,最后到客户/用户手中的全过程所发生的所有成本。

二、物流成本理论学说

(一)物流成本中心说

物流成本中心说认为,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为要搞合理化、现代化,不主要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的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图19-1 物流成本的基本关系图

(二)“经济黑大陆”说

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的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强调应当高度重视物流的管理,并把物流管理比喻为“降低成本的处女地”。

(三)“物流冰山”说

“物流冰山”说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意思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只是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如图19-2所示。

西泽修教授用物流成本具体分析了彼得·德鲁克的“经济黑大陆”学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是不清楚的,在“黑大陆”中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也正是物流成本管理的效益潜力所在。

(四)“第三利润源泉”说

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就大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即第一利润。当产品充斥市场,转为供大于求,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源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增长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人力资源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费,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利润,被称之为“第二个利润源”。然而,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们所重视,于是在1970年,西泽修教授把他的著作《流通费》的副标题写作“不为人知的第三利润源泉”,从此,“第三利润源泉”的提法流传开来,人们达成了“物流是利润第三源泉”这一共识。

图19-2 西泽修的物流成本冰山说

(五)效益悖反说

效益悖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效益悖反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这是一个此消彼长、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但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似乎尤其严重。

物流系统的效益悖反包括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悖反(详见第十九章第四节内容)和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悖反。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悖反理论认为,现代物流是由运输、包装、仓储、装卸及配送等物流活动组成的集合。物流的各项活动处于这样一个相互矛盾的系统中,要想较多地达到某个方面的目的,必然会使另一方面的目的受到一定的损失。例如,减少物流网络中仓库的数目并减少库存,必然会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而增加运输的次数,这样库存成本的降低,使得运输成本增加;将铁路运输改为航空运输,虽然增加了运费,却提高了运输速度,减少了库存,降低了库存费用。再如包装问题,在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皆不变的前提下,假定其他成本要素也不变,那么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功能,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损失和效益减少。显然,包装活动的效益是以其他功能要素的损失为代价的,中国流通领域每年因包装不善出现的上百亿元的商品损失,就是这种“效益悖反”的实证。所有这些表明,在设计物流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整个物流系统达到最优。

从物流效益悖反说可以看出,企业物流管理肩负着“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两大使命,这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对立关系。整个物流合理化,需要用总成本评价,这反映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效益悖反特征及企业物流对整体概念的重要性。实质上,物流效益悖反关系是研究企业物流的经营管理问题,即将管理目标定位于降低物流成本的投入并取得较大的综合效益。

(六)系统成本说

过去一说“物流是第三个利润源泉”,就有些企业经营者急于求成,动辄向物流要效益。这是对“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提法的误解。物流产生利润实际上是物流成本、物流利润的一种重新划分,它至少包括这样几个部分:①物流时间的节省,物料、半成品、产成品在物流各环节滞留时间的减少,意味着物资和资金流转速度的加快。②物流费用的降低。③客户满意度的增加。物流费用的降低当然可以直接体现出物流利润的增加,但物流速度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的缩短,企业物资及资金流转速度的加快;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有利于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的优化。这就是说,物流利润的大部分会间接地转移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上,不能仅从物流费用的节省来简单地衡量物流利润。可见,物流系统就是以成本为核心,按最低成本的要求,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它强调的是调整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物流总成本最低。对此,著名物流学家鲍尔索可斯教授在《物流管理——供应链一体化》一书中,对物流总成本作了精彩的论述后指出:“物流总成本应被定义在一个足够广阔的范围,与物流要素相关活动和功能成本的关系,包括实现物流需求所必须的全部开支。”

(七)利润中心说

利润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

(八)物流战略说

物流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当前既能提供成本优势又能提供价值优势的管理领域是极少的,而物流管理则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管理领域之一。高效、合理的物流管理,既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又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既能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又能使企业获得价值优势。因此,物流管理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被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围,甚至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石。

三、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衡量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指标——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企业流转的商品来看。一件普通商品的物流费用占最后成本价的30%~50%,对时间、空间要求高的商品,物流费用占到成本价的70%~90%。从国民经济指标的角度看,物流成本亦非一个小数目,其在GDP中所占比重如表19-1所示:

表19-1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成本估算(1997年)

从表19-1中可以看到,物流成本(包括运输、仓储、库存维持等费用)占GDP 的1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均占有显著的地位。从中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地区的物流管理水平亟待提高,1997年中国大陆的物流总成本占全国GDP的16.9%,同全球的平均值12%相比,高4.9个百分点,约2082.5亿美元;同美国的10.7%相比,高5.8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若以10万亿美元的GDP计算,如果达到美国的物流费用水平,中国物流每年有900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空间。

以上是物流所造成的宏观经济上的成本损失。再看物流在企业中的成本构成。美国经济学和社会学家杜拉克对美国商品的价格结构进行了计算,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品的周转、库存、保管以及把商品送达最终用户的全部流通费用,占商品总价值的一半以上。1976年日本对6种产品进行调查,确认物流费用平均占产品销售额的11.5%,60年代,日本进一步调查,得出如图19-3所示的成本结构:

图19-3 商品成本构成结构与物流成本所占的比例

由图19-3可知,在日本,社会流通费用要占5%左右,其中物流占15%,比利润10%还高一半。又进一步对不同的产品的物流费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行业的物流费并不相同——食品的物流费最高,为29.6%,个别产品如啤酒竟高达30.7%;有些食品如冰淇淋需要冷库进行冷藏冷冻,费用更高些;金属材料为26.5%;化工、橡胶和石化产品为23.1%;纸张为16.9%;木制品为16.1%。从中国仓储协会2000年3月对中国家电、电子、日化、食品等行业具有代表性的45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可以看出,物流费用占产品销售费用的比例较高,比例在12%以上的占总数的48.5%。显然,物流成本下降所带来的利润空间是巨大的。因而说明,若能降低物流成本,便可大幅度地降低商品的成本与价格,相应获得增值利润。这样,挖掘物流领域的潜力,就成了企业经营者关注的目标。

由此可见,进行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对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现实与长远的意义。

第二节 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与分类计算

一、产品特性与物流成本的关系及其影响

影响物流成本的最重要的产品特征就是产品本身的属性,如重量、体积、价值、易腐性、易燃性和可替代性。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对仓储、库存、运输、物料搬运和相关联的作业的成本产生影响。我们将这些属性归纳为重量—体积比、价值—重量比、可替代性和风险特征。

(一)重量—体积比(weight bulk ratio)

产品的重量—体积比与运输和仓储成本直接相关。密度大的产品,即重量—体积比高的产品可以充分利用运输设备和仓储设施,使运输、仓储成本偏低。但对于密度小的产品,在达到运输设备的载重量限制之前空间就已经被填满了。同样,搬运成本和库容占用成本,因为以重量计算,所以占产品销售价格的比例相对较同。

不同重量—体积比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如图19-4所示。随着产品密度的增加,仓储和运输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重都会降低。虽然仓储和运输成本减少也会使价格降低,但他们仅仅是构成价格的众多成本因素之中的两个,因此,总的物流成本会比价格下降得更快。

图19-4 产品密度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二)价值—重量比(value weight ratlo)

运输、存储产品的货币价值是影响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存储成本尤其易受产品价值的影响。当我们将产品的价值和重量进行比较,得出一个比率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成本悖反现象,这一现象如图19-5所示。

价值—重量比低的产品(如煤炭铁矿石、铝土和沙子)仓储成本很低,但运输成本占销售价格的百分比较高。由于库存持有成本是按产品价值的一定比率计算的,而库存持有成本是存储成本中的重要因素,所以产品价值低意味着存储成本低;而运输成本则刚好相反,是与重量挂钩的。如果产品价值低,运输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重就会很高。

价值—重量比高的产品(如IT产品、电子产品、精密仪器仪表、珠宝乐器)则与上述刚好相反,存储成本较高而运输成本较低,这也导致了产品的总物流成本曲线呈U型。因此,如果企业经营的产品价值-重量比低,则通常会尽力争取优惠的运输费率(产品的运输费率通常比同样重量的产品低)。

如果产品的价值—重量比高,则通常的做法是将库存降至最低。当然,也有些企业力图通过改变作业流程来改变产品的价值,或通过改变包装要求来改变产品重量,从而调整产品的价值—重量比。

图19-5 产品价值密度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三)可替代性(substitutabtlity)

如果产品与其竞争者的产品区别不大或没有区别,该产品就被称做可替代性很强的产品。即,如果客户首先选择的产品暂时缺货,客户会愿意选择其他品类的产品。

我们可以从供应商销售损失的角度来考虑可替代性问题。可替代性高通常意味着客户选择竞争性产品的可能性较大,因而会导致供应商失销。企业通常通过运输服务、仓储服务的选择或两者兼用,来解决销售损失的问题。如图19-6所示。

图19-6 可替代性一定的情况下,运输服务和平均库存水平对产品物流成本的影响

如图19-6(a)可以看出,改进运输服务可以降低失销成本。在平均库存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供应商可以提高物品运送的速度和可靠性,减少由此导致的物品灭失和损坏。对客户来讲,产品越容易得到,客户购买替代品的可能性越小。当然,企业需要在快捷的运输服务所导致的较高运输成本与失销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图19-6(b)所表示的也是成本悖反的现象,只是运输成本不变,通过控制库存水平控制对顾客供应现货的能力。

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物流管理人员都在控制产品的可替代性对企业成本/利润的影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风险特征(risk characteristics)

产品的风险特征指产品的易腐性、易燃性、贬值、爆炸的可能性和易于被盗等方面的特征。如果产品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表现出高风险特征,就会对物流配送系统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产品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的绝对值及其占销售价格的百分比就会很高,如图19-7所示。

图19-7 产品风险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诸如钢笔、手表或香烟一类的产品被盗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在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就需要特别小心。这些产品需要在室内仓库设置带围栏或带锁的特殊库区来进行处理。易腐性产品(如新鲜水果、生鲜肉和血液)需要进行冷藏储存和运输。而汽车轮胎这些可能会污染食品的产品则不能与食品存放在仓库的同一区域。无论是在运输、仓储或在包装过程中,特殊处理都会增加产品的物流成本。

二、企业物流成本的基本构成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加工,到制成产成品和实现销售,以及伴随着生产和消费过程所产生的废物回收利用等全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物流系统为实现商品在空间、时间上的转移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具体包括订货费用、订货处理及通讯费用、运输费用、包装费、搬运装卸费、储存费用、进出库费用、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商品损耗、分拣、配货费用以及由于交货延误造成的缺货损失等。

物流成本从其所处的领域看,可分为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领域不同,其物流成本的构成也不尽相同。这里主要介绍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具体构成。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①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以及福利费等。②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包括运杂费、保险费、合理损耗成本费等。③产品销售费用,如广告宣传费、运输费、促销费、信息费等。④仓储保管费,如仓库维护费、搬运费等。⑤有关设备和仓库的折旧费、维修费、保养费等。⑥营运费用,如能源消耗费、机物料消耗费、折旧费、办公费、差旅费、保险费、劳动保护费等。⑦财务费用,如仓储物资占用的资金利息。⑧回收废品发生的物流费用。

三、企业物流成本的分类

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利润的多少。因此,如何以最少的物流成本“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物流成本犹如茫茫大海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只是其一小部分,而企业物流管理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合理的分类,以便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划定自身的物流成本计算与管理的范围。

当今国际上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分类大致上有对物流成本的一般分类,按适用范围别的物流成本分类,按支付形态别的物流成本分类,按功能别的物流成本分类和作业别的物流成本分类。

(一)按适用范围别的物流成本分类与计算

物流范围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领域来讲,是物流的起点和终点的长短。人们即使讲物流,其范围包括原材料物流,工厂内物流,从工厂到仓库的物流,从仓库到客户的物流这样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这期间,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都能引起物流成本大小发生巨大变化。如何决定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物流范围,是第一方面的重要问题。

物流成本按照物流范围可分为采购供应物流费、企业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回收物流费和废弃物物流费等几种。

(二)按支付形态别物流成本分类与计算

按支付形态的不同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是以财务会计中发生的费用为基础,将物流成本分为本企业支付的物流费和其他企业支付的物流费;本企业支付的物流费又可以分为企业本身的物流费和委托物流费;其中企业本身物流费又分为材料费、人工费、公益费、维护费、一般经费和特别经费,如表19-2所示。这些开支项目,把哪些列入成本计算科目之内,对物流成本的高低是很有影响的。

表19-2 某企业支付形态别物流成本分类计算单位:元

注:人员指数=物流职员数/企业全体人数=36人/127人=0.283
面积指数=物流设施面积/全企业面积=3093平方米/5869平方米=0.527
物流费指数=(1)~(8)项物流费/(1)~(8)项销售管理费=367117/872005=0.421

通过这样的分类,企业可以很清晰地掌握物流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物流成本中哪些费用偏高等问题,这样,企业既能充分认识到物流成本合理化的重要性,又能明确掌握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

(三)按功能别的物流成本分类与计算

功能别物流成本分类是将物流成本按包装、保管、装卸、信息、物流管理等机能进行分类,通过这种方式把握各功能所承担的物流费用,进而着眼于物流不同功能的改善和合理化,特别是计算出标准物流功能成本后,通过物流作业管理,能够正确设定物流合理化目标。其具体方法为,在计算出不同形态别的物流成本的基础上,再按功能算出物流成本,当然,功能划分的基准随着企业业种、业态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按功能标准计算物流成本时,必须使划分标准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按物流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即为考察物流费用是由哪种物流功能产生的而进行的分类。按照物流功能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分为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和物流管理费三大类。

按不同功能划分物流成本的特点是在算出单位功能别物流成本后,企业管理层在计算出各功能别物流成本的构成比、金额等之后,将其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明确物流成本的增减原因,找出改善物流成本的对策。如表19-3所示。

表19-3 某企业功能别物流成本计算表单位:元

物流成本(费用)的高低,受这三方面计算条件的影响,高低差别是任意变化的。一般来讲,随着物流管理向高度化发展,物流成本计算水平越高,物流成本计算的范围越广。计算范围扩大,意味着物流成本增大,即物流管理水平越提高,物流成本不但不减少,反而越来越增大,即使物流部门拼命努力,实现了物流合理化,降低了物流成本,但一旦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稍有扩大,也难免出现降低了的这部分成本瞬时化为乌有等可悲的境地。为了防止这种不良情况发生,需要严格控制物流成本总额,其中,需要明确界定和掌握现在和上年度的物流成本计算范围。反过来讲,如果不这样做,物流成本就不能应用于管理。成本计算只有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按作业别的物流成本分类

以作业为基础确定物流成本的方法试图将所有的有关费用与完成增值作业联系起来。例如,不管它们在何时、何地发生都将成本分配给一个客户或产品来反映所有的相关作业成本。

以作业为基础确定成本的基本概念在于需要被分配的费用是消费一定资源的活动而非分配给一个组织或预算单位的费用。在制造的意义上,用于确认、归类和分配成本的规则和程序对物流系统设计和运营决策都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其具体计算与管理方法参阅本章第四节。

第三节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概念

在讨论物流成本管理时,首先必须从明确其含义谈起。因为许多人一提到物流成本管理,就认为是“管理物流成本”。如果不限于物流成本的范围,单说成本,那么成本就是用金额评价某种作业的结果。不超越这个结果的成本本身,即使可以进行计算,但却不能从事管理等项活动。能够成为管理对象的只有作业本身,在物流成本管理中能够成为管理对象的也是物流作业的本身。成本处于管理手段的位置,可以明确地表示出来。就是说,物流成本管理不是管理物流成本,而是通过成本目标管理物流。

在这里之所以详细介绍物流成本管理的含义,是因为如果脱离“管理物流成本”的本质去理解,就基本不能指望对物流管理发生作用,这是由于把握物流成本的意图和要求不强烈而引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把注意力单纯地集中在掌握物流成本上,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物流成本计算本身。实际上,常常听到“虽然计算了物流成本,但不知道怎样利用”的反映。这类情况,是把物流成本管理误解为管理物流成本的典型例子。一味地注意“怎样计算”,却忘了“为什么计算”,可谓完全是本末倒置。

正像用成本进行物流管理那样,要把成本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明确其地位,在成本计算之前,先了解“为什么”计算这一目的。只有赋予“管理”这一目的,物流成本计算才成为可能。目的不明确的成本计算,只不过是为了计算而计算,是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通过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一)培养和增强全员物流成本意识,树立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的观念

物流成本意识,是指企业员工都要树立降低物流成本的意识和愿望,对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自我控制,形成全员降低物流成本的格局。并要打破传统的“成本无法再降低”等观念的束缚,时刻将物流成本降低作为行动指南,树立“物流成本降低无止境”的观念。

(二)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实现物流成本的总体优化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物流总成本优化管理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实际上本书就是围绕物流成本优化的基点而编写的。

(三)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切入点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经营者和高管层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企业内各部门、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其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协同配合。

从物流的角度出发,作为优化物流系统的基本方法之一,首先从改善物流作业效率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但仅此还不能达到物流系统优化的最终目的,还需要将企业的物流活动与生产和销售活动连为一体,实现生产、销售和物流一体化,进而实现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这样,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系统优化,降低物流总成本。

(四)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合理化就是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的话,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物流合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企业的盈利水平,也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核心目标。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企业经营战略的整体考虑。

(五)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海尔公司提出的“零运营资本”,就是靠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资本”。美国制造业的物流速度平均为每年16~18次,中国还不到2次,就是说,生产经营同样的商品,我们需要的资金是对方的8~9倍。可见,在中国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来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非常巨大,这里蕴涵着一个亟待开采的“金矿”。

(六)通过优化物流全过程降低物流成本

由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客户除了对价格提出较高的要求外,更要求企业能有效地缩短商品周转时间,真正做到快速、及时、准确、高效地满足其需求。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如上游配套件供应商等)以及客户、运输业者(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因此,追求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不仅仅是企业中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或销售部门的事,同时也是经营部门以及采购部门的事,亦即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贯彻到企业所有职能部门之中。

(七)通过优化物流服务—成本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水平是企业确保长期收益的最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超过必要量的物流服务不仅不能带来物流成本的下降,反而有碍于物流效益的提高。例如,随着多频度、少量化经营的扩大,对配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不充分考虑客户的产业特性和运送商品的特性,一味地开展商品的翌日配送或发货的小单位化,无疑将大大增加发货方的物流成本。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为了既保证提高对客户的物流服务质量,又防止出现过剩的物流服务,企业应当在考虑客户产业特性和商品特性的基础上,与客户充分协调,探讨有关物流配送组合,降低物流成本等问题,从而在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八)借助现代物流信息系统降低物流成本

借助于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构筑,一方面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能由此建立起一体化的物流运营管理系统。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为彻底实现供应链各节点物流成本的降低奠定了基础。从图19-8中,就可以看到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对降低物流成本的积极意义。

(九)通过共同配送和效率化配送降低物流成本

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来的一种合理化的配送形式,它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起共同配送关系,资源共享,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好处:达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费用;不需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可以节省企业的资源;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

(十)通过减少退货降低物流成本

图19-8 物流信息数据库与多重利用

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退货成本之所以成为某些企业主要的物流成本,是因为随着退货会产生一系列的物流费、退货商品损伤或滞销而产生的费用,以及处理退货商品所需的人工费等各种事务性费用。特别是出现退货的情况,一般是由商品提供者承担退货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而退货方因为不承担商品退货而产生的损失,容易很随意地退回商品,并且由于这类商品大多数量较小,配送费用有增高的趋向。不仅如此,由于这类商品规模较小,也很分散,商品入库、账单处理等业务也都非常复杂。例如,销售额100万元的企业,退货比率为3%,即3万元的退货,由此而产生的物流费用和企业内处理费用一般占到销售物流的9%~10%,因此,伴随着退货将会产生3000元的物流费。进一步,由于退货商品物理性、经济性的损伤,可能的销售价格只为原来的50%,因此,由于退货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为15000元,综合上述费用,退货所引起的物流成本为18000元,占销售额的1.8%。以上仅假定退货率为3%,如果为5%时,物流费用将达到5000元。可以看出,降低退货成本十分重要,它是物流成本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十一)通过物流外包降低物流成本

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还有一种行为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物流外包。它是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运输公司、仓库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其范围可以是对传统运输或仓储服务的有限的简单购买,或者是广泛的,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的合同。它可以是常规的,即将先前内部开展的作业外包;或者是创新的,有选择地补充物流管理手段,以提高物流效益。实际上,物流外包的效益不仅局限于降低物流成本上,企业也能在服务和效率上得到许多其他改进,如增强战略行动的一致性、提高顾客需求响应能力、降低物流投资、创新物流管理技术和有效的物流信息系统等。

(十二)通过建立物流子(分)公司降低物流成本

除了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削减物流成本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企业物流子公司也是企业控制物流费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物流业务仍然处于企业的总体控制之下,与此同时,通过物流子公司的独立经营,来实现物流成本的下降。成立物流子公司后,一方面,由于物流子公司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实体,因而在内部费用管理上会更有效,可以更好地消除设施、设备的重复投资、人力资源费用过大等现象,遏制物流成本上升的一些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物流作业全部外包给物流子公司,物流费用支出将能在财务报表上明确地表示出来,进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成本效益管理,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如今大多数企业的物流子公司主要以削减母公司的物流成本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子公司的业务逐渐向接受委托和战略经营发展。正因为如此,很多货主企业逐步由外部委托物流向物流子公司经营转移,这样做的原因除了能增加子公司的经营容量外,最主要是能借此提高物流子公司的物流经营能力,进而维持母公司的物流服务质量,保证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统一性。

三、物流成本控制

(一)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

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对物流成本进行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信息反馈、偏差纠正等全过程的系统控制,以达到物流成本目标管理的目的。综合控制有别于局部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特点,有较高的控制效率。综合控制的目标是局部控制的集成,是实现企业物流成本最小化的基本条件和保证。

企业物流成本综合控制的主体是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和结构,客体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整体物流费用。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中,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能够从账面上反映出来,而企业内部消耗的物流费用一般是计入制造费用而难于单独反映,这一部分的物流费用比人们想像的要大得多。因此,物流成本的控制不仅仅针对向外支付的物流费用,还要控制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具体而言,对物流成本的计算,除了通常以上提到的运输、包装等传统物流费用外,还包括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商品在库维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投资等一系列费用。对物流费用的管理不光从物流本身的效率来考虑,费用、质量、价格、销量之间存在联动关系,使费用控制无法单独着眼于费用本身。综合考虑物流费用与它所提供的服务,及物流投入所给企业带来的相对竞争优势等因素来分析,即理解和确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目标要将成本控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来考察,考虑在真正意义上控制物流总成本。这可以通过图19-9加以说明。(www.chuimin.cn)

图19-9 物流综合平衡

图19-9中描述了两种物流控制策略,一种是依赖企业的自有仓储,实行少库存和适价(快捷)运输;另一种是使用公共仓储,实行高库存水平和廉价(慢速)运输。由于各种成本彼此千差万别,因此不可能在不影响其他成本的情况下将某一成本降至最低。另外,总成本最小化意味着没有哪个单一行为的成本会降至最低,但可以找到最有效率和最经济的物流运行方式,这就是进行物流成本综合平衡控制策略。

此外,企业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也会影响所选择的物流成本控制决策。例如,经营PC机的企业和经营轮胎的企业在选择物流方案时出发点会有所不同。由于高价值的商品必须加以储藏,且在运输配送时有可能会使PC机损坏,从而导致高库存成本,因此,经营者倾向使用企业拥有少量的仓储和适价运输。如图19-10就与生产汽车轮胎的制造商形成了对比。

图19-10 PC机制造商的物流综合平衡

再如图19-11所示,它们倾向选择相反的策略,即更多的仓储和廉价运输。轮胎是相对低价的商品(特别是与PC机相比),在运输时要占用耗费很大的空间,在达到载重量限度之前已经大批量地装满了车辆。因此,使用廉价运输并承担存储商品的成本,进行大批量地运输,是使成本更为经济的手段。

图19-11 汽车轮胎制造商的物流综合平衡控制

(二)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

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是在企业的物流活动中,针对物流的一个或某些局部环节的支出所采取的控制方法,以达成预期的物流成本控制目标。

物流成本局部控制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运输费用控制。货物运输费用是运输物料、产品所消耗作业的费用。运输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较大,据日本通产省对六大类商品物流费用的统计调查表明,运输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40%左右,是影响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运输费用控制的关键点主要在运输方式、运输价格、运输时间、运输的准确性、运输的安全可靠性以及运输批量水平等方面,控制方式通常是加强运输的服务方式与价格的权衡,从而选择最佳的运输服务方式。

2.装卸搬运费用控制。装卸搬运费是物品在装卸搬运过程中所支出费用的总和。装卸搬运活动是衔接物流各环节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渗透到物流的各个领域。控制的关键点在于管理好储存物料与商品,减少装卸搬运过程中商品的损耗率、装卸时间、装卸搬运次数等。控制的方法有:对装卸搬运设备的合理选择,防止机械设备的无效作业,合理规划装卸方式和装卸作业过程,如减少装卸次数,缩短操作距离,提高被装卸物品纯度等。

3.储存费用的控制。储存费用是指货物在储存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控制的关键点在于简化出入库手续,仓库的有效利用和缩短储存时间等。控制方式主要有强化仓储各种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4.包装费用控制。包装起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的作用。据统计,多数物品的包装费用约占物流总成本的10%左右,有些商品特别是生活消费品,包装费用高达50%。控制的关键点是包装的标准化率和运输时包装材料的耗费。控制方式有:选择包装材料时要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优化包装功能/成本;开展包装的回收和旧包装的再利用等;努力实现包装尺寸的标准化,包装作业的机械化;有条件时组织散装物流。

5.流通加工费用控制。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以后,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由此而支付的费用为流通加工费用。不同的企业流通加工费用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应选择反映流通加工特征的经济指标,如流通加工的速度,观察、测算这些指标,对标准值与观察值的差异,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控制。控制方式有:合理确定流通加工的方式、合理确定加工能力和改进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

企业物流成本局部控制方式的选择有赖于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如果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物流费用的控制效果就不会令人满意。只有按照物流系统化的思想,规划和实施物流各环节的费用控制策略,方可避免企业仅满足于降低局部费用而忽视物流系统观给企业带来的实质性的成本效应。因此,企业物流管理者必须协调各个部门,在符合经济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企业物流过程的综合控制。

第四节 基于作业成本计算(ABC)法的物流成本管理

虽然以成本计算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方法仍是首选的计算技术,但其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进而影响了物流合理化发展。因此,应该采用作业成本计算(ABC)法,将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纳入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将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资源成本正确地分摊到各类物流作业上,进而计算出物流成本,作为物流成本控制的标准并加以有效管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ABC)法及基本原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ABC)法的形成与发展

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 Based Cost,ABC)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及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 Based Cost Management,ABCM)作为一种挑战传统成本管理理念的新思想、新方法,其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动因和背景。

根据文献资料,ABC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学大师、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的思想。1941年他在《会计论坛》中首次提出了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并将这些概念编入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其后,美国会计学者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I.Staubus)博士的论文《收益的会计概念》揭开了全面研究“决策有用性目标”的序幕,并以此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点去研究作业成本计算法,1971年他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 Output Accounting)一书,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这是理论上研究作业会计的第一部宝贵著作。80年代中期,库珀(R.Cooper)和卡普兰(R.Kaplan)两位教授发展了科勒和斯托布斯的思想,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之后,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系统方法,并相继发表了与作业成本计算有关的多篇论文,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带来了一场真正的成本会计革命。

ABC法为精确地计算成本,解决共同成本的分配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工具,它超越了传统成本会计的界限,将企业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主要活动中去,然后将这些活动分配给相关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联系起来,帮助管理者了解耗费资源的真正动因和每项产品与服务的真实成本。后来人们发现,它所提供的信息可被广泛应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客户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这使得ABC法很快超越了成本计算本身,从而上升为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企业管理需要的作业管理(ABM)和作业成本管理(ABCM)。

(二)ABC法的基本原理

ABC法是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两个基础之上的。由此,其基本原理可以概述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作业成本库(Activity Cost Pool),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消耗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归集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可见,ABC法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一种过渡的成本计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溯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其基本方法、原理如图19-12所示。

图19-12 作业成本计算法原理

二、ABC法的二维观念与模型

ABC法具有二维观念,一是“成本分配观”(Cost Assignent View),它可以概括为: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业绩计量;二是“过程观”(Process View),它可以概括为:经营过程分析→作业→成本目标。如图19-13所示。

图19-13 作业成本观

成本分配观提供了关于资源、作业及成本对象的有关信息,它是以“成本对象引起作业需求,而作业需求进而引起资源需求”为基本依据,将资源首先分配至作业,再由作业分配至成本对象。过程观提供的是“何种因素引起作业以及作业完成效果如何”的信息,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不断优化经营过程,从而实现持续改善。作业管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的过程观,其目的在于对作业链——价值链进行持续改善,以便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图19-14显示了ABC法中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图19-14 作业成本动因模型

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产品,分配到作业的资源构成该作业的成本要素(图中的黑点),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作业成本池(中间的小方框),多个作业构成作业中心(中间的椭圆)。

物流活动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每完成一项物流作业也必然产生一定价值,并且随作业的转移而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上去,按此逐步结转下去,最后到最终产品,提供给客户,所以现代企业又是一个价值链,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由于作业耗费与作业产出配比的结果,就是物流活动得到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为了实现其物流经营目标,就必须优化作业链—价值链,提高其作业产出率,减少作业耗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站在整体的、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物流活动的作业链—价值链进行分析。ABCM应用ABC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从成本的角度,合理安排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寻找改变作业的流程,改善和提高物流效率的机会。但是,对于作业链—价值链的优化而言,无论是作业成本计算还是作业成本管理都远远不够。因为作业链—价值链的优化涉及面较广,从成本方面进行优化只是其中之一,它还涉及诸如生产周期时间、质量、灵活性、柔性和顾客服务等非成本方面。

三、ABC法应用于物流成本计算的步骤

一般来说,应用ABC法计算企业物流成本并进而进行管理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分析和确定资源,建立资源库;分析和确定作业,建立作业成本库;确定资源动因,分配资源耗费至作业成本库;确定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至成本对象。

(一)分析和确定资源

资源指支持作业的成本、费用来源。它是一定期间内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一般说来,资源可以分为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以及固定资产资源等。

企业各项资源被确认后,要为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并将一定会计期间的资源耗费归集到各相应的资源库中。设置资源库时,有时需要把一些账目或预算科目结合组成一个资源库,有时需要把一些被不同作业消耗的账目预算科目分解开来。

(二)分析分类确定物流作业

物流作业包括运输作业、储存与保管作业、包装作业、装卸搬运作业、流通加工作业、信息处理等。由这些作业构成物流整体作业,从而实现物流功能。

图19-15是一个简化的物流作业流程图,它清楚地描绘了企业从采购、入库验货、收货、装卸、会计记账、作业准备等是怎样进行的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图19-15 物流作业流程图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采用简单的数量成本动因不同,由于作业成本系统采用多个成本动因来分析企业的成本,而且它们可能与产量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作业成本计算系统需要对作业进行层次的划分。对此,各国学者提出了一些分类方法。如杰佛·米勒和汤姆·沃尔曼把作业分为逻辑性作业、平衡性作业、质量作业和变化作业四个层次;罗宾·库珀则把作业分为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过程作业四类;更有按作业贡献于产品的方式和原因把作业分为增值作业、不增值作业、专属作业、共同消耗作业的。

通过对作业层次的揭示,作业成本计算系统能够指出不同层次作业的动因(不同层次的作业的成本习性不同),因而它较准确地描述了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区分不同层次的作业可以帮助管理人员确定各个作业的成本动因以衡量各种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作业,它还可以帮助管理人员了解作业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改善作业绩效。

(三)确定资源动因,分配资源耗费到作业成本库

作业确认后,要为每一项作业设立一个作业成本库,然后以资源动因为标准将各项资源耗费分配至各作业成本库。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各项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它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因而是把资源库价值分解到各作业成本库的依据。表19-4列举了几种资源动因。

在成本分配的过程中,各资源库价值要根据资源动因一项一项分配到各作业中去。这样,就可以为每个作业成本库设置一套账户

(四)确定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至成本对象

表19-4  资源动因的几个例子

1.成本动因的选择及原则。

(1)选定的成本动因与实际作业消耗之间的相关性。ABC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作业成本动因量来将作业成本分配给产品,这实际上是以产品消耗成本动因的数量作为产品消耗的作业的计量标准。因此,成本分配的准确性依赖于作业消耗资源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关联关系。由此,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如设备调整次数、订单数量等。当所有的产出物对作业的要求基本一致时,可以选择交易性成本动因。例如,处理一次订货,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与订货的数量无关,即可以订货次数作为成本动因。如果不同数量的产品或劳务要求的作业消耗的资源显著不同时,则应采用更为准确的计量标准,即延续性成本动因,它反映完成一次作业所需的时间。例如,加工工艺流程简单的产品每次所进行的设备调整时间较短,而加工工艺流程复杂的产品所需的设备调整时间较长,如果都以设备调整次数为成本动因的话,则可能导致作业成本计算的不实,此时以设备调整所需的时间为成本动因更为合适。但是,如果每单位时间里进行设备调整耗费的人力、技术、资源等存在显著差异时,则需要采用精确性成本动因,即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耗费的资源的成本。例如新产品刚开始生产时所进行的设备调整,可能要求单位时间里投入特殊的人力和质量测定工具,而成熟产品单位时间所需要的资源消耗量可能较少,此时,以每次调整的资源成本为成本动因则是适当的。

(2)计量成本动因的成本。ABC系统通过使用比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多的成本动因以得到准确性较高的成本结果。为了减少与成本动因有关的计量费用,应尽量采用数据容易获得的成本动因,这主要是通过替换掉不能直接得出作业消耗的成本动因实现的。例如,加工小时这个成本动因可由加工次数来替换,若每次加工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个替换是可以接受的。

在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系统的设计中,用作业次数的成本动因代替作业时间的成本动因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为计算次数的成本动因比较容易获得。例如,订货的次数、装卸的次数、检查的次数等,每进行一次作业,就可计数一次。

(3)成本动因采用所导致的行为。成本动因的选择应有助于促进管理绩效的改进。成本系统的设计可能对管理者产生有利或不利的行为影响,成本动因选择时应考虑这个因素的存在。例如,以联系的供应商数为向供应商询价作业的成本动因,但有可能使得管理者减少询价次数,从而丧失了联系有利的(高质量或低成本)的供应商的机会;反过来,以材料搬运次数作为存货处理作业的成本动因时,有可能促使管理者采取减少搬运次数,从而减少处理成本的行为。

(4)三个因素的互相作用。相关程度、计量费用和行为作用三者是互相作用的。设计者的目的是设计能提供效益最大、费用最低的最优系统,因此,一个使用起来昂贵、有较低的相关联性但却能带来有利行为的成本动因,在行为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是可以选择的。例如,若行为的目的是减少配送过程时间,可以选择配送过程时间作为成本动因,即使作业与配送过程时间之间存在较少的相关联性。相反,一个计量起来昂贵,能带来有害行为但却有较高相关联性的成本动因,在误差代价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下,也是可以被选择的。

2.成本动因数量的确定。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物流成本系统所需要的最少的成本动因数目取决于其要达到的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度以及物流的复杂性。所要达到的成本结果的准确度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随着物流成本动因数量的增加,所能达到的准确度越大。一般说来,使用一个物流成本动因是否可行,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①物流服务的多样性。当物流服务消耗不同量的作业时,它们具有多样性。据此,若一种物流服务每100个直接人工小时需5小时察看,另一物流服务每100个人工小时需1小时察看,它们便是不同的物流服务。②物流作业的相对支出。即各种物流作业占生产过程整个支出的比例的度量。③数量多样性。当以不同批量进行生产运作时,便会出现数量多样性。例如,两种产品的数量之比为100,则生产、订货和装货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使用考虑作业数量不同所带来的对成本动因的影响,而传统的成本系统则不是。在许多实际例子中,数量多样性的作用大于产品多样性的作用,因此,若与数量无关的作业的相对支出高,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便会得出误差很大的成本计算结果。

在实践中,要搞清需要多少个成本动因,就得进行判断和分析。第一步是找出高额的投入;第二步是考察产品多样性和数量多样性。将多样性高的产品分离出去,设计者便可以认定哪些主要投入可以综合起来计算而不至于带来很大的误差。然后,就可以分析低估的投入,从而确定哪些投入可以与主要投入综合起来,哪些需要分开计算。

运用ABC法计算物流成本的逻辑见图19-16。

图19-16 ABC法计算物流成本的逻辑

四、物流作业成本的计算

作业成本动因选定后,就可以按照同质的成本动因将相关的成本归集起来,有几个成本动因,就建立几个成本库。建立不同的成本库按多个分配标准(成本动因)分配间接费用是作业成本计算优于传统成本计算之处。

物流作业成本计算是将成本库归集的作业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成本计算对象上。无论采用何种分配计算方法,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成本在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时,都应通过确定成本动因分配率以计算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物流作业成本。其分配计算公式为:

某成本计算对象的物流作业成本=该成本计算对象应分配的各项作业成本之和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成本计算对象实际耗用的某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数之和一般小于该作业中心可提供的作业量,因此按上述方法计算出来的各产品应分配的某项作业成本之和一般都小于该作业中心发生的作业成本,二者的差额即为未耗用的资源成本。未耗用的资源成本的确定有利于分析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企业优化作业链—价值链提供依据。

五、物流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

1.物流作业成本管理法实施的层次(见表19-5)。

表19-5 物流作业成本管理法实施的层次

2.界定供应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见表19-6)。

表19-6 确定作业

3.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见表19-7)。

表19-7 确定资源费用

4.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以人力资源费用为例,将其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池可选择工时为资源动因。

5.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以采购成本为例,将其分配到各个产品时可选用采购材料在各产品中的比例为成本动因。

第五节 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

一、供应链成本及供应链成本管理

从产品制造角度看,供应链是为满足客户需要而对产品进行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并在各个供应链留存一定利润的过程。可以认为,在供应链上任一结点的企业,其上游结点进行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和在该结点留存的利润之和即为本结点的成本。这里所说的利润与传统的利润也有区别,可以说是下个结点给付的定价减去本结点给付上个结点的定价再减去本结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也就是说,供应链成本管理不包括各结点期间费用的管理。所以供应链总成本由各结点企业的作业成本及结点间的留存利润组成,实际上也等于客户支付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订货完成成本、原材料取得成本(仅指生产材料)、总的库存运行成本、作业人工成本、库存间接成本、与物流有关的财务和管理信息系统成本、配送成本、各结点的留存利润等。供应链成本管理则是对上述供应链的成本进行管理。由于供应链成本一般不是仅发生于一个企业内部,因而供应链成本管理也应扩展到对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支出进行管理。

二、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的运作必然伴随着各种费用和支出,这就构成了供应链成本。目前,对供应链成本界定比较成熟的观点就是供应链中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人力资本成本、设备、设施成本、配送成本、运输成本等。与传统的物流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是一种客户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客户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客户需求订单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物流成本管理的系统性。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规划、设计和有效实施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物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成本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供应链系统成本。

三、精益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

现代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竞争,赋予了成本管理全新的含义,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行为的动因决定,而是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从广度上看,已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供应链成本管理;从深度上看,已从传统的成本管理发展到精益物流成本管理。

(一)精益物流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与内涵

精益物流成本管理是构建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前提,以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从而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管理。精益物流成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特殊化多样化的需求,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精益物流成本管理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把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它从采购、设计、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精益物流成本管理思想十分丰富,管理方法很多,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体系。如果孤立地看每一个思想、每一种方法,不能准确把握精益物流成本管理的精髓。精益物流成本管理的每个管理思想、每种管理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之间有联系的,一种方法支持另一种方法,方法又保证思想的实现,只有把供应链的精益管理思想与方法有机地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益成本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每种方法的功能,才能达到系统的最终目标——质量是好的、成本是低的、品种是多的、时间是快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精益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成本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国外有的学者提出供应链成本应包括取得成本、运行成本、培训成本、维护成本、仓储成本、环境成本和回收成本。这种供应链成本划分方法主要基于供应链作业过程来进行的,但并没有考虑不同类型成本对整个供应链成本产生的影响和重要程度,不利于对供应链成本中关键性成本的控制和管理。鉴于这一原因,在考虑供应链成本作业过程相关性的同时,对关键性的影响供应链竞争力、客户满意度的成本予以足够的重视,供应链成本可划分为采购成本、设计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服务成本。

精益物流成本管理为供应链成本的各个方面,这里主要介绍供应链精益物流成本管理中三个方面的内容:

1.精益采购成本管理。采购成本在企业供应链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约占销售收入的40%~60%。因此,降低采购成本就成为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点之一。

精益采购成本管理正是以采购为切入点,通过规范企业的采购行动,实施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以质量、价格、技术和服务为依据,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数量采购需要的物资,杜绝采购中的高价格和一切浪费。

精益采购成本管理依托于精益采购来实现,精益采购要求建立健全企业采购体系,使采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决策透明机制,实行必要的招标采购,使隐蔽的信息公开化,防止“暗箱操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采购价格降到最低;以公正、公开的原则,来选择好供应商,采用定向采购的方式,即对每一种所需的物料,按质量、技术、服务和价格几方面的竞争能力,来选择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供应渠道的稳定和低成本;通过与供应商签订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需要的品种的物料协议,实施适时采购,得到缩短提前期、减少物料库存。精益采购使采购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的成本实现了精益化控制的目标,精益成本管理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2.精益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在企业供应链成本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制造业或零售业中更为突出。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等。在保证客户价值需求的情况下,追求物流成本最小,这是精益物流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

精益物流成本管理可以通过精益物流来加以实现。精益物流要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从客户的立场来确定什么创造价值,什么不创造价值;对供应链中的采购、产品设计、制造和分销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及时创造仅由客户驱动的价值,一旦发现有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努力追求完美。精益物流成本管理融合在精益物流之中,实现了物流的准时、准确、快速、高效、低耗,同时达成了物流成本管理的精益化。

3.精益物流服务成本管理。精益物流服务成本是指在满足客户一定价值需求情况下的最小服务成本。服务成本是企业物流配送的费用支出,旨在通过服务从而增加客户价值,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客户。服务成本与客户购买量成正比,企业支出的服务成本越大,为客户提供的各种服务项目就越多,方便和满足客户程度就越大。为了增强竞争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客户的服务,服务成本已成为企业供应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服务成本的增加,可以增加客户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促进产品的销量,但并不意味着越大越好。服务成本的增加形成企业总成本的增加,过高的服务,超出了客户预期的满意水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精益服务成本管理就是要将服务成本控制在一定的客户价值需求的基础上,保证客户满意的最小值。精益服务成本管理的思想体现在既满足客户需求,又不造成任何服务成本的浪费。

四、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的实施

(一)保持客户满意度是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的前提

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应坚持维持一定顾客满意度的理念,谨防因自己或下层企业对供应链成本的过度压缩而导致顾客满意度的下降,最终失去整个市场。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一定要以维持一定的顾客满意度为前提,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均衡中挖掘“第三利润源泉”。

(二)建立成本计算体系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

传统的物流成本可分为物料成本,人力资本成本,设备、设施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其他变动成本。而要实现供应链成本的准确计算,必须将其进行再分类,参照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体系,可将供应链成本分设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装卸搬运成本、包装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其中比较复杂和传统的会计科目有所区别的就是管理成本,它主要包括供应链系统的设计维持成本、订单处理和信息沟通成本等。

(三)总成本管理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主要模式

总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TCM)模式是适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一种战略性管理模式。它主要是通过技术、人力资源和管理策略的融合,提供一条削减成本的途径。

总成本管理是以“全局性”为目标,以系统理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网络计划技术(PERT)为供应链运作进行时间优化、资源优化进而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以总成本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要求不仅局部性地降低成本,而是要全局性地降低成本,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以系统理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对供应链的过程进行更新和重点控制。

总成本管理模式注重成本的“全动因性”,区别于传统企业内部制造成本的控制往往只考虑材料、人力和间接费用,总成本管理模式除考虑上述成本项目外,还考虑时间、资源以及与可持续经营相关的因素。例如,企业形象与声誉、企业文化、员工素质、与客户的良好关系等。

思考题

1.物流成本有哪几种理论学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2.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哪几种产品特性对物流成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3.企业物流成本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国际上一般按什么进行分类?

4.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和物流成本控制有哪些方面?其主要方法是什么?

5.作业成本计算(ABC)法应用于物流成本计算有哪几个步骤?其主要计算方法是什么?

6.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有哪几个特点?有哪几种方法?如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