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流行语折射的旅游文化

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流行语折射的旅游文化

【摘要】:很多地方把红色旅游列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2004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正式出台。2005年2月22日《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正式颁布实施。这一纲要是对红色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促使红色旅游的发展更加迅猛。

一、红色旅游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红色旅游的萌芽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国内红色旅游一直以纯粹的政治接待为主。人们有组织地到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参观学习,主要目的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大多数情况由公家付费,接待也是按照政治教育的模式操作。显然对于这类参观学习,不能称为“红色旅游”,只能算作红色旅游的初级阶段。

(二)红色旅游的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内旅游快速发展。以革命圣地、纪念地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些地方,凭借多年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开始探索由事业接待、政治接待向旅游接待、旅游经营转变。

(三)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各革命圣地和纪念地所在地政府看到可依托其发展旅游的潜力,从而催生出新的旅游品种——“红色旅游”。1998年,江西率先提出了响亮的“红色旅游”促销口号——“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把“红色旅游”真正推向了市场,红色旅游面临着空前的市场发展机会。特别是隔几年一次的重大纪念活动,如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等,为红色旅游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一些革命老区参观指导工作,各种媒体加强对红色旅游的宣传报道,政府对革命文物、遗址投资维修,改善革命圣地、纪念地交通条件和城市环境,在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举办各种纪念活动,进行文艺演出,组织各部门参观学习,形成了创历史纪录的接待高峰,为这些革命圣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红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红色旅游的口号和称谓由此产生[18]

(四)红色旅游的市场化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大众休闲旅游和假日旅游蓬勃发展,红色旅游也明显受益。在2001年的“成都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江西旅游局率先打出“红色旅游”的横幅,种下了这颗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精神种子”。很多地方把红色旅游列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例如,井冈山在研究当地旅游业的定位和形象时,就提出“一红一绿”的战略发展思路,红就是红色旅游,绿就是秀美山水和绿色生态。延安、遵义、西柏坡等地也把红色旅游作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最大特色与优势。2001年,一些革命圣地、纪念地成立了区域性的红色旅游协作组织,2002年在浙江嘉兴召开了红色旅游推介会、红色旅游论坛,这说明红色旅游已被纳入了旅游发展的范畴,实现了从事业接待向旅游接待的跨越。

(五)红色旅游发展的高峰阶段(www.chuimin.cn)

2004年“红色旅游”浪潮席卷了我国大江南北,成为重要的一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上海、北京、江西、福建、河北、广东和陕西等省市签署了《郑州宣言》,提出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的口号,倡导“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正式拉开了红色旅游热潮的序幕。

2004年7月31日,由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为期一年的“中国红色之旅·百万青少年湘潭韶山行”活动正式启动。

2004年8月,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红色旅游工程,这一举措给方兴未艾的“红色旅游”添了一把火。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家旅游局启动的“红色旅游”工程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不断推出“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并逐步辐射到其他“红色旅游”区(点)[19]

2004年9月,郑州宇通与《中国旅游报》联手启动“红色旅游”——“乘宇通车,走红色路”活动。

2004年10—11月,江西省旅游局等单位发起并举办了“新世纪、新长征、新旅游——2004年中国奥克斯汽车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

2004年12月,江西省制定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2004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正式出台。

2005年2月22日《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正式颁布实施。这一纲要是对红色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促使红色旅游的发展更加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