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鹤先生曾经根据对中国行政区划史的研究心得,提出使用“县级政区”、“统县政区”与“高层政区”来表述中国的政区层级状况[9]。关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层级的不同变迁状况,可参见表2-1。......
2023-12-04
应该说,自从1990年代初期刘君德先生提出“行政区经济”概念后,除了刘君德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他的学生群体应用这一概念分析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之外[7],学术界尚少对这一问题和概念展开讨论。2000年以后,如经济学界,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2010年,刘小康更专门撰文,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了刘君德的“行政区经济”理论,其分析较为细致和全面。
1)“行政区经济”理论的讨论过程
2000年之前,在有关使用中,基本与刘君德在第一阶段的认识一致,多从“行政区经济”的负面效应论述。如1995年舒庆在其著作中,其中的分析即多集中于负面效应,持一种相对否定的态度,认为: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地方政府经常对经济进行不合理的干预,行政区成了阻隔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堵“看不见的墙”,在经济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邻域效应内部化”。行政区经济的封闭性与经济区经济的开放性背道而驰,从整体上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严重,在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盲目建设,重复布局,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各地的经济结构雷同现象严重,生产要素难以跨行政区流动,地方本位与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加剧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渐趋吻合的进程,而行政区边远地区受中心城市辐射大为减弱,财政、管理等投入不足,出现边缘化倾向,导致行政区边界经济的衰竭性[8]。其他学者亦与此类似。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舒庆的著作中多论及“行政区经济”的负面效应,但也提及了“行政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消极性与积极性共存”,认为其积极方面在于:“行政区经济是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区域经济由垂直型系统向平行型系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下僵化的区域经济相比,由于行政区经济运行下地方政府积极性高、主动权大,企业也由政府的附庸体向独立经营主体过渡,促使市场开始发育,因而行政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活化了我国的区域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9]虽然这一思想在当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仍是难能可贵的。
2000年,笔者在学习有关行政区经济理论的过程中,较早对“行政区经济”之外,行政区划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例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尤其是正面的效应问题,做了论述,认为该理论“在政区划分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互动关系的分析上也有未尽之处,即除了作者所提出的‘行政区经济’这一多带负面效应的现象而外,也还存在着如‘行政区文化’等有较多正面效应的方面,后者对形成一个地区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景观以及政区的整合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笔无形资产,并不可等闲视之。”[10]
与此同时,2000年以后,如经济学界,也已经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典型者,如鲁勇2002年出版《行政区域经济》一书,其所提出的“行政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归纳,应该就是在刘君德“行政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受到启发或进一步发挥的。他的“行政区域经济”的概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行政区划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强调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在约束性,三是突出了行政区域政府对辖区经济发展的自组织问题,四是强调了行政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发展,五是突出了行政区域政府经济自组织活动的决策性特征[11]。这些思想,也明显是从刘君德的“行政—经济区”的概念引申出来的。
2003年朱舜在其《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一书中,也提到“行政区经济”的概念,但他认为,行政区域经济又称为行政区经济,是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它有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等具体种类。[12]
在上述这些研究的基础上,2003年,陈占彪在其博士后出站报告中,率先对“行政区经济”概念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13](作了若干补充后,于2009年正式出版[14])。他首先更为全面地分析了行政区经济的正负两面、尤其积极方面的效应:“客观地说,行政区经济既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也有其现实的局限性。从其进步性的一面看,行政区经济带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不但激活了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而且也提高了区域自然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的效率。但其局限性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容易造成诸如区域分割、无序竞争、产业结构雷同、基础建设重复、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所谓‘诸侯经济’。”[15]其次,也提及“在刘君德对行政区经济概念的界定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它只是我国在特定时期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现象,还是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世界性问题”等[16]。第三,则分析了刘君德的“行政区经济”和其他学者的“行政区域经济”的异同[17]。
2)刘小康对“行政区经济”理论的分析
2010年,刘小康更专门撰文,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了刘君德的“行政区经济”理论,其分析较为细致,而评价也称公允:“‘行政区经济’概念,最早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刘君德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他对当代中国行政区划问题的关注,并抓住了当代中国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这一典型现象。依托‘行政区经济’概念,刘君德老师及其研究团队,把行政区划改革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开辟了一个行政区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他们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学术界、实际政府工作部门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研究的深化,‘行政区经济’概念,逐渐暴露出界定模糊的缺陷,这影响了行政区经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把“行政区经济”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观点作了系统归纳和梳理之后,刘小康对目前该概念的主要含义,作了归纳:“梳理刘君德老师及其研究团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政区经济’概念,笔者认为,事实上存在四种界定取向”:
(1)相对于国家经济的地方经济或次国家经济
这种界定取向认为,行政区经济是一国之内非国家层面的按行政区边界划定的空间经济。由此,把行政区经济与国家经济和国际经济相区别。行政区经济,作为相对于国家经济的地方经济或次国家经济,类似于相对于国际经济的国家经济。这突出了经济的空间层次和空间幅度的属性。
(2)相对于中央政府主导的地方政府主导的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界定取向,反映了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空间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即国家通过中央对地方的分权改革,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所在辖区经济的发展,在各辖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形成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按行政区来组织国家经济发展,强调地方政府对辖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这种空间经济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主导的空间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央政府主导的空间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并同属非企业主导的政府主导空间经济发展模式。(www.chuimin.cn)
(3)相对于区域经济的特殊空间经济类型
这种界定取向,反映了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空间经济发展的一个路径依赖特征:行政区对经济区的替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计划经济,不存在市场经济下的区域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中央向地方的分权改革,使空间经济发展采取了行政区对经济区替代的方式,这类似于同时期政府对市场的替代和政府对企业的替代。于是,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标准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经济的空间经济类型。其实,这是中国语境下,学者非常熟悉的与条条经济相对的块块经济。
(4)相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行政分割
这种界定取向,反映了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凸显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分割,揭示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区域经济分割现象。
进而,刘小康指出刘君德先生“行政区经济”概念的“独特价值”,认为:
以上“行政区经济”概念的四种界定取向相互关联,采取何种界定取向,取决于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刘君德老师提出“行政区经济”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敏锐地注意到,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并从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的视角,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相整合,开辟了一个行政区经济研究新领域。他事实上是从标准区域经济学所理解的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切入行政区经济研究的,突出的是行政区经济的区域经济分割的内在规定性。但同时,他又放宽了标准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界定的条件,把行政区经济纳入与经济区并列的区域经济类型,这反倒模糊了行政区经济的聚焦点,损害了其应有的学术价值。为了凸显出“行政区经济”概念的独特价值,笔者选择第四种界定取向。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刘小康提出了自己对“行政区经济”的看法,即:“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因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行政分割,而产生的一种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区域经济分割现象,典型地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并进一步强调了以下要点:
第一,行政区经济是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空间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在传统计划经济下不存在,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亦不存在,是转轨时期的过渡现象。
第二,行政区经济是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行政分割。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分割是行政分割,分割的对象是区域经济,分割的形式是行政区划,但分割的实质是行政分割,即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区域经济的分割。
第三,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空间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行政区经济是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行政分割,因此,行政区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阻碍,是通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对象。
第四,行政区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分割现象,而且是区域经济行政分割现象。区域经济是市场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市场一体化,因此,行政区经济是市场的行政分割,不是自然经济下非市场的封闭型分割,也不是由运输费用、风俗习惯等非行政因素形成的自然市场分割。
第五,行政区经济的典型表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这种冲突,实质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冲突,进一步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行政区与行政区的冲突。因此,行政区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行政区间经济现象,而不是行政区内经济现象,是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内行政区与行政区之间区域经济分割现象。[18]
刘小康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全面,对我们准确认识“行政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内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有关行政区划体制与城乡统筹发展:以浙江省当代改革 实践为例的文章
周振鹤先生曾经根据对中国行政区划史的研究心得,提出使用“县级政区”、“统县政区”与“高层政区”来表述中国的政区层级状况[9]。关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层级的不同变迁状况,可参见表2-1。......
2023-12-04
进入近代,随着市镇制度的创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城市、农村、民族自治地方三大行政区划体系,若加上特别行政区等特殊类型的行政区划体系,则共四大行政区划体系。如在这种分法及其相关表述中,往往将地域型政区视为农村地区,城市型政区视作城市地区。......
2023-12-04
笔者从对城市起源、发展以及城市化道路的研究与行政区划自身发展演进过程的分析中,提出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具有一种互动关系。并进而认为,将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相互观照,这是把握城市本质、城市化道路以及认识行政区划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城市体系与政区体系也是同源的。但1949年后,国家权力再次消解了城市权力,中国城市发展又开始回归二者的同构状态。......
2023-12-04
所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是行政区划的前提;但并不必然有行政区划。这是行政区划和政区外在必备的条件。即“行政区划”包含有:第一,指行政区域的空间格局及其调整、变更的动态过程;即可包含两个方面:静态:一般称为“行政区划”,或简称“政区”。行政区划调整,又称行政区划变更,包括行政区划管辖范围变化、区域界限更替、行政管理机构驻地迁移及行政区域置废与分合等。在中国,一般称为“行政区划体制”。......
2023-12-04
第1章“导论”,指出当代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行政区划体制的关系,进而提出行政区划的“浙江模式”之存在和借鉴价值,以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和第三章共同作为本书立论的理论基础。第6章选附了两个案例研究,内容均着重研究县级政区与县辖政区的相互关系。......
2023-12-04
前面已经概要述及,对于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相应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前提下,本书以浙江省为案例来加以剖析,试图以微观的实证分析来验证和应用前述有关的论述与结论。......
2023-12-04
适应城市化发展需求与中国的特殊现实,国内学术界对行政区划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和城市发展与行政区划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有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同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中行政区划体制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所存在的问题,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12-04
如前所述,1979年以来,浙江省行政区划的体制和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浙江省也离不开这一大的背景与宏观的体制制约。就浙江省而言,在30余年的改革过程中,不论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还是行政区划的业务主管机关,以至学术界与社会各界,都对探索适应该省城市化发展的行政区划体制和各种改革调整举措给予了很多关注并给以大力推动。浙江由此全面进入新一轮扩权改革阶段。......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