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底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本义到底如何?笔者认为,这是正确理解发展以及制定正确的发展方略的前提。理想状态下,这一“群体性”的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与构成该群体的大多数个体所希求的状态相一致的。区域发展的核心目标发展的群体性,以及政府的主导作用,便构成了区域发展这一命题提出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必然性。......
2023-12-04
由于日常使用和有关法律规定等缘故,“行政区划”这一词汇在中国而言,是一个各界最为熟悉、使用也最为频繁的用语。目前中国行政区划研究的主要学者,都对此问题展开过讨论,可以浦善新、刘君德、周振鹤等的有关论述为代表[2]。
笔者也曾就相关概念做过系统梳理和辨析,并认为,就行政区划或政区等的实质来看,可以概括为是“国家(公共)权力在其主权范围内(国土范围内)不同地域空间的划分和配置的过程和状况”,简单一句话:行政区划就是“权力的空间配置”。它是国家结构在地理(空间)上的反映,是国家内部次级的地理单位与权力单位的统一。其核心含义,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1)独立的主权国家
行政区划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地域性的分权现象,故只有在出现国家之后,才可能出现。国家有大有小。一般而言,国家出现之初,地域范围局限在聚落周围(城市周围),人口稀少,管理事项有限,故没有必要将公共管理权力划分得很细,更不会进行权力的地域分配,则尚没有行政区划;随着国家的扩大,在管理需要的情况下,才可能将权力再进行地域的分配,则出现行政区划。即使是当代的一些小国,权力只在不同机构之间分配,而不进行地域的分配,则也没有行政区划。所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是行政区划的前提;但并不必然有行政区划。
2)国家(公共)权力在不同地域或空间的划分和配置
只有当国家将公共权力进行不同地域或空间的划分和配置时,才会出现行政区划。所以,这一点是行政区划出现和形成的关键。但什么权力进行地域的划分和配置,如何划分和配置,情况也很复杂,也是引起各种争执的焦点所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方面,国家的公共权力有多种,举其大者,可分为对外和对内。对外的权力一般由中央独享(由某一机构行使或几个机构分别行使);进行地域分配的权力主要是对内的权力。其中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指挥的权力也多由中央行使,故进行地域分配的对内的权力主要是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的日常管理活动,即各级政区的权力相对国家的主权而言都是不完全的。但即使是这些不完全的权力,也有多种:按照西方的三权分立之说,国家的权力可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按照孙中山先生的五权之说,还有考试和监察两种。古代中国各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但往下(地域)分配也不得不予以划分(既包括机构分权,也包括地域分权;地域也存在次一级的机构和地域的分权);西方既倡“三权分立”之说,各权更要进行机构和地域的分配。虽然一般而言,多数国家都以行政权所划分的区域为基础,且各权的管辖范围甚至管理机构都是重合的,但也不排除相互不同、互有出入的时候。同时,各国历史文化有别,权力配置方式不一,也很难截然区分哪些是行政权所划分成的区域,哪些又不是。因此,笔者倾向于稍微广泛一些的理解,即只要是国家公共权力的地域配置,在各权混杂、划分未清的情况下,只要具有一般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含义,都可以认为是行政区划和政区。这样理解,对于认识如古代时期,或若干国家在权力划分不很清晰的状况下的行政区划格局,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当然,与各级行政权相对应的行政区划及其各级地方政府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是最活跃也是最直接的;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和研究中,对行政区划的研究主要针对行政权力的分配,即各级政区的地方政府及其职能、构成和管治方式,而不再专门涉及立法权和司法权等的分配和行使。
另一方面,国家公共权力的地域划分和配置,现实中,又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式,即自上而下的划分(重新划分或调整)与自下而上的认可(对原来政治上相对独立的区域的权力及管辖范围加以承认)。前者当然是一般状态(如绝大多数单一制国家,以及单一制国家内部的绝大多数政区),但后者也在历史上、现实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治理方式,近代以来的一些联邦制国家等,甚至如中国1997年后所设立的特别行政区)。笔者认为,既然形成统一的主权国家,即使是认可原先的权力配置方式(但多少会发生变化,即重新进行了配置,如联邦制国家中各组成单位将部分权力转交给联邦政府)和管辖范围,也是一种国家行为,应该承认是行政区划,当然更是政区了。与是否单一制国家、是否中央集权等,没有直接关系。(www.chuimin.cn)
3)若干基本的、必须具备的组成要素
这些基本的、必须具备的组成要素,包括政治组织、人口和地理区域等。这是行政区划和政区外在必备的条件。其中,对于“政治组织”的理解,也应相对广义,即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法定的行政层级所形成的行政机关(即一般类型的行政区划),也包括特殊情况下具有一般公共管理(公共行政)职能的机构,如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数权合一行使的准政府机构或民间自发组成而得到国家或法律承认的机构等。[3]
总体来看,学术界目前对行政区划的理解是类似的,均包括有形式与实质两个方面的含义。即“行政区划”包含有:
第一,指行政区域的空间格局(某一时点的静态状况)及其调整、变更的动态过程;即可包含两个方面:
静态:一般称为“行政区划”,或简称“政区”。
动态:一般称为“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又称行政区划变更,包括行政区划管辖范围变化、区域界限更替、行政管理机构驻地迁移及行政区域置废与分合等。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地方一次行政区划变更,可能涉及建制变更、行政区域界线变更、行政机关驻地迁移、隶属关系变更、行政等级变更、更名和命名等六类,也可能只涉及上述六类中的一项或几项[4]。
第二,指行政区域的管理体制,即地方政府的运作、行政方式,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等公共管理权力的制度化安排。也即行政区划的权力的空间配置的含义。这是更重要的行政区划的内涵,较之其外在的空间格局,对区域发展更具决定性影响。在中国,一般称为“行政区划体制”。
有关行政区划体制与城乡统筹发展:以浙江省当代改革 实践为例的文章
但是,到底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本义到底如何?笔者认为,这是正确理解发展以及制定正确的发展方略的前提。理想状态下,这一“群体性”的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与构成该群体的大多数个体所希求的状态相一致的。区域发展的核心目标发展的群体性,以及政府的主导作用,便构成了区域发展这一命题提出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必然性。......
2023-12-04
适应城市化发展需求与中国的特殊现实,国内学术界对行政区划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和城市发展与行政区划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有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同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中行政区划体制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所存在的问题,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12-04
如前所述,1979年以来,浙江省行政区划的体制和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浙江省也离不开这一大的背景与宏观的体制制约。就浙江省而言,在30余年的改革过程中,不论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还是行政区划的业务主管机关,以至学术界与社会各界,都对探索适应该省城市化发展的行政区划体制和各种改革调整举措给予了很多关注并给以大力推动。浙江由此全面进入新一轮扩权改革阶段。......
2023-12-04
前面已经概要述及,对于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相应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前提下,本书以浙江省为案例来加以剖析,试图以微观的实证分析来验证和应用前述有关的论述与结论。......
2023-12-04
第1章“导论”,指出当代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行政区划体制的关系,进而提出行政区划的“浙江模式”之存在和借鉴价值,以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和第三章共同作为本书立论的理论基础。第6章选附了两个案例研究,内容均着重研究县级政区与县辖政区的相互关系。......
2023-12-04
笔者从对城市起源、发展以及城市化道路的研究与行政区划自身发展演进过程的分析中,提出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具有一种互动关系。并进而认为,将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相互观照,这是把握城市本质、城市化道路以及认识行政区划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城市体系与政区体系也是同源的。但1949年后,国家权力再次消解了城市权力,中国城市发展又开始回归二者的同构状态。......
2023-12-04
周振鹤先生曾经根据对中国行政区划史的研究心得,提出使用“县级政区”、“统县政区”与“高层政区”来表述中国的政区层级状况[9]。关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层级的不同变迁状况,可参见表2-1。......
2023-12-04
因而笔者认为,就行政区划体制而言,也可以认为其变迁特征既成为“浙江模式”的重要部分,而在全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过程中,其自身亦成为一种独特的、卓有成效的“模式”,即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中的“浙江模式”,并且对全国产生了若干积极的影响。这充分说明,行政区划领域的“浙江模式”,也得到中央的认可、支持与推广。近期,浙江省内各地仍然不断推出与行政区划改革有关的举措并引发热议。......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