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是人类应对巨大困境的一种手段:对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的理解今天上研究生课时,彭景涛提出一个从新角度理解解构主义的观点,很有意思。就以佛家来说,佛学在传统社会也是人们面对巨大人生困境所产生的应对之道。其次,解构主义产生的前提还包括,作为主体的个人的文化无力感与绝望感。在我看来,解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023-07-20
对现代西方哲学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当然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必须看到,如果现代西方哲学仅仅是胡话的堆积,他们的理论就不可能找到市场,也就不可能流传至今。实际上,他们提出和研究的某些问题,往往是社会历史领域内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审慎地研究、分析现代西方哲学各种流派的来龙去脉,了解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把他的哲学说成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哲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宣扬人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作“自由的人生哲学”或“自由哲学”。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主张的一个基本原则。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以通俗的形式说明了这一原则。
萨特与有神论者和18世纪法国无神论者不同,认为人不同于物(如裁纸刀):在人那里,是“存在先于本质”,这里的“存在”,是意识或主观性的存在;这里的“本质”,不是指人的类本质、普遍的人性、人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个别的人的“本质”(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即“现象”),也就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人的一系列事业。整个命题的意思就是:人首先是作为一种意识——欲望、愿望、计划、设计图等等而存在着,然后通过行动,把自己造就或塑造成某样的人,或做出作为某样的人的一部分的某种事业。萨特说: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造成他自身。例如,一个人,他首先想成为一个作家,经过努力,后来他才真的成了一个作家。在萨特看来,人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空无所有的(即未变为现实的)意识,他每时每刻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就着自身(他的本质)。主观意识总是走在他的现实的人(本质)的前头。正因为如此,人才不是一个像物那样永远“是其所是”的存在物,而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创造、永远不断超越自己的存在物。这是人与物的根本区别之点,也是人的尊严之所在。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原则,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缺陷,但它强调人与物的区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具有合理意义的。
萨特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所谓选择,是指人每一时刻都面临着许多可能性,就是说,他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也可以成为另一样的人,人必须从众多的可能性中选择一种,并通过行动使之变为现实。
选择首先是一种意识活动。这就是在思想上从人所面临的诸可能性中选取一种,并选取使之实现的恰当途径。也就是设计或筹划自己的本质。选择,还应当包括行动。行动是一个人实现其本质的根本条件。萨特说,人不外是人所计划的蓝图,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因此,他,就只是他的行动的总体。他,就只是他的生活。除行动外,无所谓现实。总之,萨特特别强调行动在人实现其本质中的作用。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作“行动哲学”。
萨特指出,人所选择的不是他的普遍本质或类本质。因为这种本质在不经选择时就已定了:我们是人。我们无需在黄瓜、老鹰和人之间进行选择。
萨特承认选择是受到条件限制的。这些限制可能是属于个人的,如一个人的体力、智力等等,也可能是属于社会历史的,如人的出身等等。但是,既使选择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仍需进行选择,并用选择仍有很大的余地。(www.chuimin.cn)
一个残废的人,他虽不能选择他身体不残废,但他可以选择他对待残废的态度。如把残废看作是“无法忍受的”、“丢人现眼的”、“应加以掩盖的”、“应向所有的人展示的”等等。如果一个残废的人不自暴自弃,勇于同命运抗争,顽强拼搏,他可以成为一个强者——
不残废的人。
萨特宣称,人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萨特认为上帝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人不可能从上帝那里得到创造自己的本质可资依恃的原则,如“人类本性”之类。人世间也没有可供每个人创造自己的本质使用的现成原则,如人性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戒律等等。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其意义也需人自己去选择(赋予)。因为它们是一般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恰当地指导每个人的个别行动。人的身体的某些情况(如残废等)也不能成为人选择自己本质的决定因素。总之,无论天上或地上,身内或身外,都找不到选择自己的本质可资依恃的东西。人是在孤立无援的境况下进行选择、创造的。在这种意义上,萨特说人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他有一句名言:“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是人降世后被加到身上的一种“重负”。它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一种“最荒谬又最严酷的义务”。
一方面,萨特承认人的选择是有条件的。这里他又说自由是绝对的。萨特如何自圆其说呢?我们应如何理解他的“绝对自由”概念呢?原来,萨特说的绝对自由,不是指选择的无条件性,而是说选择的自由、自主的普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存在着萨特选择的余地,总需要进行自由、自主地选择。
例如,一个人身陷囹圄,他的自由受到很大限制,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自由仍是“无限的”,因为他可以选择逃跑、自杀等等。又如一个登山者,假如从北路攀受阻,他可以改从南路。若仍受阻,他可选择西路或东路。若所有的路都受阻,他可以选择不登山。自由的“绝对性”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一切必然性、道德戒律、他人的意志等等,对一个人的选择会构成限制,但它们不能完全剥夺这个人选择的自主权。因为他可以完全自主地、自由地解释它们的意义。如一个军官接到一个命令:组织一个敢死队担任进攻。这个命令对他的选择是一种限制,然而他对这个命令的具体意义以及执行它的方式却可以自由地选择。
萨特的自由观的特色在于,他把自由说成是人本身,人的存在。在他看来,人,就是他的生活,他的一系列事业。而人的生活、事业,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人就是自由”。自由,不是人的一种属性,而是人本身。
自由具有本体论意义。这种自由观是独树一帜的。萨特的自由哲学不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它有把必然与自由割裂开来,忽视客观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片面夸大主观因素的作用的倾向。但是,我们不妨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这种哲学的意义:它鼓励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不利因素的束缚,努力拼搏,以实现美好的人生。这样我们也许能从这种非科学的哲学中获得一定的教益。
既然人的选择、行动是完全自由的、自主的,那么,人就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萨特说,人“一投入世界,就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要负责任”。萨特不仅要求人要为他能选择的范围内的事情负责,还要求人对那些根本不是他所选择的事情负责。他说:“我要对战争负全部责任,就像是我本人发动了这场战争一样。”因为在萨特看来,“我”选择了某种对战争的态度:参与、支持、反对等等。他还谈到,人要对他的出生负责。这是因为,虽然一个人的出生不是他所能选择的,但可以选择他对他出生的态度:为之骄傲、感到羞耻、对之持乐观主义或非乐观主义态度等等。萨特甚至还要求每个人都要对全人类负责。这是因为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形象时也就选择了全人类的形象。
萨特强调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思想是合理的,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他把人所应负的责任无限地夸大了,这使他的责任观陷入了荒谬。他的责任观的价值也因此而大受损害。
有关浅谈哲学的文章
解构主义是人类应对巨大困境的一种手段:对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的理解今天上研究生课时,彭景涛提出一个从新角度理解解构主义的观点,很有意思。就以佛家来说,佛学在传统社会也是人们面对巨大人生困境所产生的应对之道。其次,解构主义产生的前提还包括,作为主体的个人的文化无力感与绝望感。在我看来,解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023-07-20
图2-25 陶瓷膜用激光切割自由成形机粘接、切割陶瓷膜而成的工件为陶瓷生坯件,它的强度很低,需进行后处理,即去除粘结剂和烧结致密化。表2-4 抗弯强度比较图2-27 激光切割自由成形的陶瓷件图2-27是激光切割自由成形的陶瓷件。单相陶瓷件强度为400MPa,复合陶瓷件为500MPa。采用Al2O3制作了三种零件:法兰盘、三层结构的陶瓷片和液流增幅器,并得到实用。......
2023-06-15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给海地带来极大冲击,1791年数十万黑人奴隶奋起造反大肆杀戮白种人,1804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独立二百多年来今天的海地,不幸却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2024-07-27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熹语),“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同人欲似乎水火不容、绝难二立!人类个体生命的自然伸展,便是其机体本能中潜在的各种欲望,不断被外在环境多方诱因生动激发的过程。......
2024-07-26
1842年1月,莱茵省的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们康普豪森、汉泽曼等人在科伦创办了《莱茵报》。从1842年5月起,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写稿。他发表的首篇文章是《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关于出版社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根据各个等级代表在莱茵省议会上的发言材料,马克思卓越地分析了诸侯、贵族、市民和农民代表对出版自由的不同态度。诸侯等级坚决反对出版自由,热烈欢迎书报检查制度。......
2023-07-29
第三章 自由人及其命运的主题,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首先是自由的主题。圣奥古斯丁是第二种自由,libertas major的辩护士,并最终走向了神意论。精神自由的最高成就是第二种自由。基督给予人最终的自由,但人应当自由地接纳基督。基督教信仰的内容本身要求承认信仰的自由、良心的自由,不仅承认第二个,还承认第一个自由。基督教是对自由悲剧和必然性悲剧的克服。基督的恩赐是自由,是不会被恶扼......
2023-11-29
历史上凡有作为的帝王们皆“爱民如子”,并具所谓的“民本”思想,即荀子提出的“平政爱民”、“富民”、“教民”。“对于中国历代中央皇权来说,抑制土地兼并,保护中小自耕农的利益,防止出现大规模流民与社会动荡,正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历史理性选择。”......
2024-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