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哲学思想互不排斥为真

哲学思想互不排斥为真

【摘要】:◇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唐朝武则天做皇帝时,有一个名叫苏味道的宰相,此人虽然颇有文才,但做官不行。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假的,二者必有一真。矛盾律指出两个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而排中律则说明两个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因此,排中律可以说是矛盾律的扩展。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假的

唐朝武则天做皇帝时,有一个名叫苏味道的宰相,此人虽然颇有文才,但做官不行。他做了几年宰相,为了保住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任何事情总是含含糊糊,这样办也行,那样做也可,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他有自己的一套为官之道。他说:处理事情不能作出明确的决断,否则,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职的责任。只要“模棱”以持两端就行了。

根据苏味道的这个特点,当时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苏模棱”。

排中律要求我们的思想和言论具有明确性。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假的,二者必有一真。就是说,两个相矛盾的思想之外,没有第三种供选择的情况。

古代某国在处决死囚之前要抽签请神做最后的判决。方法是:法官在两张纸片上分别写上“生”和“死”两个字,如果抽到生就可得到赦免。

有一次,一位大臣受到官府中的仇人诬告,被判死刑。仇人为了不让他得赦免,买通法官把“生”签换成了“死”签,这样,无论这位大臣抽到哪一张都会是死。但仇人的诡计被大臣的朋友得知,这位朋友连忙以探监为名告诉了他。大臣要求朋友不要把事情泄露出去,说他自有办法死里逃生。

第二天,当法官让他抽签的时候,他抓起一个签就把它吞了进去。根据所剩的“死”签,只能把他赦免,这是因为,既然两个签中一个是“生”,一个是“死”,这就形成两个相矛盾的判断。按照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而剩下的不是“生”签,那么,大臣抓的就是“生”签。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须承认其中之一为真,不能两个都否定,不能闪烁其词,模棱两可。

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它要求在做出判断或发表意见时断然抉择,对是非不能同时否定,含糊其词。也就是说,排中律要求在表态时对“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选择其一。

但是,排中律并不要求人们对任何是非问题都必须明确表态。当人们还分辨不清是非,区别不开真假,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时,对问题不做出回答,不轻易表态是允许的,这与在两个矛盾的思想不承认其中必有一真是迥然不同的。(www.chuimin.cn)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对某些问题不宜表态或不愿表态,而采取回避、迂回的态度也不能算违反排中律。

在1892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安德莱·E·史蒂文森是这一年当选美国总统的克利夫兰的竞选伙伴。那年,在西北的主要热点问题是:华盛顿州的一座大山该命名为雷尼尔山,还是塔科马山?

史蒂文森到西北地区时,他在车厢里所做的每次演讲,总是先花大量的篇幅大谈这座山的美丽,然后总免不了这样结尾:“我要人们都知道,我是坚决支持将这座山命名为……”说到这,列车出站的汽笛预期地拉响了,他后面的话总淹没在鸣响的汽笛声中。

史蒂文森当然知道这座山要么命名为雷尼尔山,要么命名为塔科马山,无论他同意命名为哪个名字,总会得罪一部分人。于是,他巧妙地将此问题避开,不进行表态,这样就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既然不表态,当然谈不上违反排中律。

运用排中律时还应注意“复杂问语”。所谓“复杂问语”,就是包含某种假定的问语,对此无论简单地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其结果都将承认其中的假定。

例如,有人问:“你的期末考试及格了吗?”这一问语本身包含了这样的假定:你参加了期末考试。无论你回答“及格了”还是“没及格”,都承认了这一假定。如果你没有参加期末考试,那么,这种回答就是错误的。

因此,当遇到复杂问语时,我们要认真分析,如果它包含了错误的假定,就不能简单回答“是”或“不是”,这种回答并不违反排中律。

矛盾律指出两个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而排中律则说明两个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因此,排中律可以说是矛盾律的扩展。排中律与矛盾律一样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但它不适用于反对关系的判断,因为它们之间有中间的可能性,这时不能要求在两者之中承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