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上,归纳推理获得科学认识,再由演绎推理应用这些认识。由复合判断作出的推理称为复合判断演绎推理,简称为复合判断推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通过归纳推理获得一般性的科学结论。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对事物具有的综合特征或属性的判断,很多都使用联言判断推理。......
2023-11-20
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提出太阳系起源于原始的炽热星云的假说,从而否定了上帝的“第一次推动”说。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曾当面质问他:“为什么在你的天体宇宙学说中没有创造世界的上帝?”拉普拉斯坦率地回答:“我不需要这个假设。”这一响亮的声音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科学中客观主义的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
出于对客观性的坚定信仰,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幅“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的世界图景。在这幅图景中,牛顿力学是万能的,大千世界按照牛顿力学毫厘不差地运行,不存在丝毫的不确定性。于是科学等于确定性,不确定性等于无知,似乎也成了不容置疑的公式。
就在拉普拉斯这位确定性大师去世的1827年,“布朗运动”被发现了。随之,那种确定不移的科学观开始悄然塌陷。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首先注意到,漂浮在水中的植物花粉不是静止的,而是无规则地跳来跳去,又仿佛不断地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踢来踢去似的。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布郎运动”。这种运动无论如何在“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图景中是找不到的。这些植物花粉虽然颗粒微小,但第一次向宏大的决定论世界图景挑战,其结果就导致了一个概率性世界的出现(后来,法国物理学家皮兰解释“布朗运动”是植物花粉受到热运动中的水分子无数次碰撞的结果)。
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热力学,向“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下了第一道战书。热力学是研究大量热分子无规则运动的。
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茨曼用统计学的思想出色地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热分子运动遵循一种统计性规律,并提出了几率的理论,为概率在科学中争得一席合法地位,开辟了一条通向概率性世界的光明之路。但玻尔茨曼本人却受到了当时欧洲一些科学家的误解、非难和攻击,发生了他最后以自杀作为解脱的悲剧。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物理学家吉布斯在玻尔茨曼受非难时,却独具慧眼,顽强地坚持统计学的思想,用统计方法研究由大量微观粒子作无规则运动的涨落现象,对玻尔茨曼的理论进行拓展和完善,从而对玻尔茨曼的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评论:“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末,牛顿物理学一直独霸天下,几乎无人反对。它把宇宙写成一切都是按某种定律精确地发生的,宇宙是一个结构严密的组织,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现在这种观点已经不再在物理学中占统治地位了。为摧毁这种观点的垄断地位而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德国的玻尔茨曼和美国的吉布斯。”(www.chuimin.cn)
其实,赌博中赌徒希望赢的机会就是一个概率性问题,因为输赢取决于许多随机因素的偶然机遇,不可能准确地预言输赢,而只能依据一定的环境或条件推算其概率。当然,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所研究的,是由大量元素组成的有无穷多自由度的系统,比掷骰子等复杂得多。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创立光量子假说并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等。20世纪科学革命的一声声春雷在科学界上空鸣响,伴随而来的便是概率性世界的一块崭新的天地——量子力学呈现于人类面前。一大批科学巨星灿然升起——玻尔、德布洛依、薛定谔、玻恩、海森堡、狄拉克……其中“测不准关系”的发现和建立不仅揭示了微观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更重要的它是对热力学统计规律的一次超越。它向人们宣称,我们之所以不能预言和确定个别粒子的运动,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不可能准确地测定和知道其初始条件。
维纳一再强调他创立控制论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吉布斯的统计理论,指出控制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是随机的,具有统计性特征。普里高津等人也宣称,耗散结构理论是探索复杂性、随机性及不可逆性。
从上面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中,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概率性世界向人类展示了一幅更为新奇的、更加广阔而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
概率是数学概率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是用以表示一个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一个量,因此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为1,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概率为0。而一般随机事件的概率为介于0与1之间的一个数。概率又称为“或然率”、“几率。
概率性在科学王国中与确定性、必然性一样是普遍的、客观的。概率性规律或统计性规律与牛顿式机械决定性规律不同:前者是通过对同类随机现象进行大量观察而发现的,并且只适用于同类现象的总体而不能适用于个体;它描述这种随机现象总体上的相对确定性状态,而不能确定地描述随机现象总体中某个体的状态。
机械决定性规律或动力学规律的逻辑表达式为:“A→B”。即在有A的条件下,B必然和完全确定地出现。而概率统计性规律的逻辑表达式为:“如果有A,那么B以百分之几的概率出现”。即在A出现的条件下,B出现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不可能的,而是具有百分之几的可能性,即概率。
统计概括是获取概率性结论的方式。它的完成既可运用完全归纳法,也可以应用不完全归纳法。运用完全归纳法是理想性的,只是在有限范围内或一定条件下才能完成。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应用完全归纳法。对概率性世界的把握只能运用不完全归纳法。
有关浅谈哲学的文章
在科学上,归纳推理获得科学认识,再由演绎推理应用这些认识。由复合判断作出的推理称为复合判断演绎推理,简称为复合判断推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通过归纳推理获得一般性的科学结论。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对事物具有的综合特征或属性的判断,很多都使用联言判断推理。......
2023-11-20
◇科学发现中的创造性思维在科学认识和创造中,科学家从事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的同时,贯穿着非逻辑的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如灵感、直觉、想象等。凯库勒在睡梦中获得灵感从而导致科学发现,成为科学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从这些思想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具有高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成为他做出许多重大科学发现的关键性因素。科学的创新必须通过创造性思维来实现。......
2023-12-04
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作者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二遍读完时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推理”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的目的是让读者对科学方法有一个基本了解,如果想了解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就把凯尔文文集中的科学论文精读两遍,便可以对科学方法有一个基本了解。不论结论怎样,我们要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正如凯尔文的光和潮汐的论文所说,由“推论事实”构成,不单纯是观测事实。......
2023-08-09
在科学史上,的确有不少类比推理的结论被之后的实践所证实,然而被实践推翻的更多。类比推理则不受同类中一般与个别关系的严格限制,现实中那些差别极大的殊异对象,都有可能运用类比推理加以推论。(三)类比推理的普遍性在生活中,人们经常进行类比推理,作出判断。在刑侦破案中经常使用比较谨慎的类比推理。依据归纳方法进行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依据演绎方法进行的推理称为演绎推理;依据类比方法进行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
2023-11-20
为了使教师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其层次级别,教学表现阐述将结合小学生不同阶段的重要表现来展开说明。这是重视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一个明显信号。......
2023-08-07
表2-1国内科学数据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将48个高频关键词两两组合,统计其在582篇文献中共现的次数,形成48×48的共词矩阵,如表2-2所示。由于科学数据共享本身出现的频次远远高于其他关键词,因此,科学数据共享与其他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共现的概率也是最高的。例如,在因子3中的“关联规则”是负值,这表明关于科学数据监护与服务的研究可能涉及关联规则方面的问题,但还是比较少。......
2023-11-22
太阳内部我们更是无法直接看到,而所谓的太阳振荡即日震,它的发现无异于为科学家们送来了一具可“窃听”太阳内部深处的听诊器,各国科学家立即对之表现出巨大的兴趣。不过,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有人怀疑太阳的160分钟振荡是否与地球大气抖动有关。以160分钟为周期的太阳整体振荡得到确认,它确实来自于太阳本身。有意思的是,另一批美国科学家从水星的运动中,也发现了太阳的振荡现象。......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