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类比法的奇幻效果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类比法的奇幻效果

【摘要】:◇用类比法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曾对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了如下的对比:声现象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属性,光现象也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属性;而声音的本质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一种波动,因此,惠更斯认为,光也具有波的属性,从而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惠更斯所用的这种方法叫做类比法。基于这些相似点,卢瑟福认为原子可能具有与太阳系相同的结构。

◇用类比法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曾对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了如下的对比:声现象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属性,光现象也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属性;而声音的本质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一种波动,因此,惠更斯认为,光也具有波的属性,从而创立了光的波动说。

惠更斯所用的这种方法叫做类比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而推出它们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惠更斯正是依据光和声有多种相同的属性,推出光也可能和声一样是一种波。在这里,光和声的某些属性是已知的,声的本质也是已被认识了的;但是光的本质却是未知的。通过对这两种现象的类比,就可以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在科学研究中,类比方法是经常被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这正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那样:“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学生通过进行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发现在原子的中心部分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核,而核外电子的质量却很小。(www.chuimin.cn)

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的这些情况和太阳系的结构很相似。因为,在太阳系中,太阳仅占整个太阳系空间的极小部分。但却占有太阳系的绝大部分质量。此外,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库仑力又与太阳与行星之间的万有引力具有相同的形式。基于这些相似点,卢瑟福认为原子可能具有与太阳系相同的结构。于是,他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与围绕其运转的电子构成的,从而使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尽管类比在科学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由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很可靠。黑格尔就曾说过:“类比可能很肤浅,也可能很深刻。”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类比的不可靠性。

地球是一个星球,并且有人居住;月球也是一个星球,所以月球上很可能也有人居住。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类比。因为地球上之所以有人居住,并不基于它是一个星球,而是建立在别的条件上,如空气、水等等,而这些条件是月球上所没有的。

由此可见,类比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由类比方法得出的结论,必须用实践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