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姆嘉通就发现了另一个共同的东西,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倾向于使用感性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鲍姆嘉通把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而不是“美的科学”。鲍姆嘉通区分了两种认识形式,一种是明确的理性认识,一种是明晰的感性认识。鲍姆嘉通还将感性认识区分为与感官相关的外在感性和与心灵相关的内在感性。因此,美学研究不仅有自身的必要,而且有完善、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最终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的必要。......
2023-11-17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已经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然而,人的认识又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认识的产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比方说,人们对地球引力的认识就是这样。很早,人们就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没有飞到天上去,一块石头被抛向天空,它又必然降落到地面上。若干世纪以来,人们无数次地看到这种现象。然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人们是看不到的。于是人们就开始探索、研究。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验和艰苦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地球引力的结果。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这样发现的。
可见,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开始是观察到事物的种种现象,产生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然后对这种种现象进行研究、摸索,终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叫做感性认识,而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叫做理性认识。人们的认识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逐步形成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总要不断接触一些新人和新事,通过直接接触和交往对他们产生认识。一般说来,这个认识过程是这样的:如我们同一个陌生人打交道,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说话声调等印象的认识,这种初步的对其外部特征的了解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以后我们同他接触多了,了解到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各种印象越积越多,经过头脑思考,对这个人的思想品质、知识才能、生活态度、性格特点、为人处世等方面产生一些看法,这种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就是对这个人的理性认识。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这样,由实践到认识,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思考,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就是由实践到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www.chuimin.cn)
那么,人的认识为什么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呢?如果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行不行呢?回答是否定的。下面的故事或许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30年的时间,观察行星运动,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对行星运动的感性认识,可以说很丰富了,可终究也没有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后来他的助手开普勒,对他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类加工、概括、总结,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爱因斯坦就这件事发表过一条很中肯的意见。他说:“开普勒的惊人成就,则证实了下面这条真理的一个美妙的例子,这条真理是: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第谷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尽管用了很长时间,材料也很丰富,但他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没有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则在他的基础上前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因而发现了事物的规律性。
这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感性认识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才能说真正认识了某某事物。
有关浅谈哲学的文章
鲍姆嘉通就发现了另一个共同的东西,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倾向于使用感性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鲍姆嘉通把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而不是“美的科学”。鲍姆嘉通区分了两种认识形式,一种是明确的理性认识,一种是明晰的感性认识。鲍姆嘉通还将感性认识区分为与感官相关的外在感性和与心灵相关的内在感性。因此,美学研究不仅有自身的必要,而且有完善、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最终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的必要。......
2023-11-17
◇逻辑就是教人如何思考的一门工具性的学问很多人都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电影和推理小说。这些影片、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仅因为它们情节惊险曲折,悬念迭起,更重要的是人们为其中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推理所折服。《福尔摩斯探案集》一开始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华生医生第一次见到福尔摩斯时,福尔摩斯一开口就说:“我看得出,你到过阿富汗。”华生医生很惊异,后来他对福尔摩斯说:“没问题,一定有人告诉过你。”......
2023-12-04
◇直接推理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偏差星期天是陈雷的生日,他邀请了四位同班好友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到家里做客。由已知的判断推出一新的判断称为推理。张三和李四的推理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共同之处,即它们的前提只有一个,这种推理称为直接推理。这里所讲的直接推理是通过改变前提主谓项或联项而得出结论的,所以也叫做判断变形直接推理。悲剧大师的一生却以悲剧告终,这场悲剧是由于这只飞鹰的一个“推理”造成的。......
2023-12-04
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世界”不是指外在于我们的、与我们的生活或活动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人的生活世界,同时也就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本身。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辟地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2023-11-20
◇孔子的大同与小康时代论孔子在鲁国祭祀祖宗和百神时做助祭者,祭祀完毕,登上庙门前的望楼,突然发出长叹。孔子说,他没有能够赶上上古那非常美好的时代,但心里对那个时代向往极了。孔子描述那个时代说,那是一个伟大而美好的原则通行的时代。这就是大同时代。后来的儒者以此为标准,把上古的大同时代作为他们理想的时代,但认为那样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他们又往往认为,孔子以后的时代,连小康也很难达到。......
2023-12-04
◇中国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中华民族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史,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发展史。中国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七个阶段:先秦哲学。明清之际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总结,对近代中国哲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2023-12-04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许多人都持有这样的看法:既然理论已经受到了实践的检验,那么,它们就是绝对正确的真理了。其实不然,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上述实例说明了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任何真理都反映了一定的客观内容,不可抹杀,所以说,它是绝对的;任何真理又都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说,它是相对的。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
2023-12-04
◇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儒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天人合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阐发。这是天人合一说的正式提出。这样的天人合一说,又叫“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范型。这是更加彻底的天人合一说。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