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经常听说: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这种反映是消极的、静止的、表面的、机械的反映,它只能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人脑具有反映能力,使人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的这种能力,任何高等动物都是比不上的。由此可见,人类通过实践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
2023-12-04
◇人的正确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认为,有几种不同的回答——
第一种回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叫做“客观唯心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说法也不完全相同,例如,19世纪德国的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绝对观念”那里来的。中国宋朝时代,有个学派叫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他们认为“理在事先”,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理”那里来的。所谓“绝对观念”,所谓“理”,就是宗教所说的“上帝”、“玉皇大帝”之类的迷信妄说。因此,这种回答是错误的。
第二种回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种观点,叫做主观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主张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花样繁多。18世纪的英国大主教、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物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者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意思是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都是他的感觉产生的,有了他的感觉才有客观世界。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宋朝的陆象山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朝的王守仁进一步发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说到底,必然导致“唯我主义”,即有了“我”的感觉、“我”的心,才有客观世界,反之便没有一切。这种观点,当然是非常荒谬的。
第三种回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观点,叫做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中外哲学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详细地论证了这种观点。
通俗地说,这种观点把人的认识比做照镜子或照相,外界存在的客观事物照在镜子中,才有这个事物的映像。用照镜子或照相作比喻,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这一点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照镜子或照相只能反映事物的外表,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又是它的不正确的地方。
所以,人们把这种观点叫做旧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认识论叫做直观反映论。这种观点或认识论,既有正确的一面,又存在严重的缺陷。
上述三种看法或观点,都没有也不可能正确或完全正确地回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问题。那么,正确的回答是什么呢?毛泽东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简而言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也是唯一正确的观点。
毛泽东认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就得进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www.chuimin.cn)
当然,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在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实,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为什么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呢?这是因为:“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可见,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来源,是因为实践起到联系主、客观桥梁的作用。通过这座桥梁,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沟通起来,才产生认识。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途径。
毛泽东认为,来源于实践的认识,必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量。“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人类的认识史表明,实践不断向人们提出新课题、新任务,促使人们去思索、去研究、去解决;实践又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经验,供人们去吸取、去总结;实践还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供人们去使用,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弥补生理感官的不足,推动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古代,适应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天文学、气象学和数学。近代,适应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需要,建立了真正的自然科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只限于片面的了解,原因之一,就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才出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而马克思、恩格斯也受实践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可见,认识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实践这个基础,它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认识不仅有“从哪里来”,而且有“到哪里去”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观点。毛泽东认为,认识对实践的依赖,不仅表现在认识来自实践、随实践发展、并受其检验,还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来自实践的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他还说,“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而认识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东西,要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就要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物质力量。从实现认识的目的上说,实践又是认识的归宿。
就理论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总之,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有关浅谈哲学的文章
◇人类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经常听说: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这种反映是消极的、静止的、表面的、机械的反映,它只能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人脑具有反映能力,使人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的这种能力,任何高等动物都是比不上的。由此可见,人类通过实践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
2023-12-04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评看其哲学思想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下面我们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部分著作和书评中,来看看其哲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评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黑格尔不仅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实践”的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
2023-12-04
◇逻辑就是教人如何思考的一门工具性的学问很多人都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电影和推理小说。这些影片、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仅因为它们情节惊险曲折,悬念迭起,更重要的是人们为其中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推理所折服。《福尔摩斯探案集》一开始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华生医生第一次见到福尔摩斯时,福尔摩斯一开口就说:“我看得出,你到过阿富汗。”华生医生很惊异,后来他对福尔摩斯说:“没问题,一定有人告诉过你。”......
2023-12-04
◇孔子的大同与小康时代论孔子在鲁国祭祀祖宗和百神时做助祭者,祭祀完毕,登上庙门前的望楼,突然发出长叹。孔子说,他没有能够赶上上古那非常美好的时代,但心里对那个时代向往极了。孔子描述那个时代说,那是一个伟大而美好的原则通行的时代。这就是大同时代。后来的儒者以此为标准,把上古的大同时代作为他们理想的时代,但认为那样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他们又往往认为,孔子以后的时代,连小康也很难达到。......
2023-12-04
◇哲学家不是用复杂的方式去解决简单问题的疯子哲学作为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令人望而却步,视为高深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用复杂无比的方式去解决简单至极问题的疯子。康德不赞成上述关于哲学的种种见解。与此相应,康德认为,哲学家不是别的,而是有德之人,哲学家的职责不是传播使用理性的技巧,而是去做智慧的导师,利用自己的才智,推动人类德性的进展,启示人类勇敢地去承担自己的全部责任。......
2023-12-04
◇哲学是思考和“讲道理”的艺术意大利的伟大学者维科曾说:“诗人可以说是人类的感官,而哲学家就是人类的理智。诗人凭凡俗的智慧来感觉,哲学家凭玄奥的智慧去理解。”每个哲学家面对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才有那么多的哲学流派,如果要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讲道理”。哲学家讲出来的东西,要想称得上是“道理”,那就得是有条不紊、合乎理性的。......
2023-12-04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二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原因总是在先,结果总是在后,原因和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白天与黑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因为它们之间并不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原因和结果也是对立的统一。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2023-12-04
◇直接推理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偏差星期天是陈雷的生日,他邀请了四位同班好友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到家里做客。由已知的判断推出一新的判断称为推理。张三和李四的推理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共同之处,即它们的前提只有一个,这种推理称为直接推理。这里所讲的直接推理是通过改变前提主谓项或联项而得出结论的,所以也叫做判断变形直接推理。悲剧大师的一生却以悲剧告终,这场悲剧是由于这只飞鹰的一个“推理”造成的。......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