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的正确思想与客观世界:浅谈哲学

人的正确思想与客观世界:浅谈哲学

【摘要】: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说法也不完全相同,例如,19世纪德国的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绝对观念”那里来的。第三种回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用照镜子或照相作比喻,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这一点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也是唯一正确的观点。

◇人的正确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认为,有几种不同的回答——

第一种回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叫做“客观唯心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说法也不完全相同,例如,19世纪德国的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绝对观念”那里来的。中国宋朝时代,有个学派叫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他们认为“理在事先”,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理”那里来的。所谓“绝对观念”,所谓“理”,就是宗教所说的“上帝”、“玉皇大帝”之类的迷信妄说。因此,这种回答是错误的。

第二种回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种观点,叫做主观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主张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花样繁多。18世纪的英国大主教、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物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者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意思是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都是他的感觉产生的,有了他的感觉才有客观世界。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宋朝的陆象山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朝的王守仁进一步发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说到底,必然导致“唯我主义”,即有了“我”的感觉、“我”的心,才有客观世界,反之便没有一切。这种观点,当然是非常荒谬的。

第三种回答,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观点,叫做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中外哲学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详细地论证了这种观点。

通俗地说,这种观点把人的认识比做照镜子或照相,外界存在的客观事物照在镜子中,才有这个事物的映像。用照镜子或照相作比喻,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这一点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照镜子或照相只能反映事物的外表,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又是它的不正确的地方。

所以,人们把这种观点叫做旧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认识论叫做直观反映论。这种观点或认识论,既有正确的一面,又存在严重的缺陷。

上述三种看法或观点,都没有也不可能正确或完全正确地回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问题。那么,正确的回答是什么呢?毛泽东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简而言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也是唯一正确的观点。

毛泽东认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就得进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www.chuimin.cn)

当然,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在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实,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为什么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呢?这是因为:“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可见,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来源,是因为实践起到联系主、客观桥梁的作用。通过这座桥梁,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沟通起来,才产生认识。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途径。

毛泽东认为,来源于实践的认识,必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量。“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人类的认识史表明,实践不断向人们提出新课题、新任务,促使人们去思索、去研究、去解决;实践又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经验,供人们去吸取、去总结;实践还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供人们去使用,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弥补生理感官的不足,推动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古代,适应畜牧业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天文学、气象学和数学。近代,适应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需要,建立了真正的自然科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只限于片面的了解,原因之一,就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才出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而马克思、恩格斯也受实践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可见,认识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实践这个基础,它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认识不仅有“从哪里来”,而且有“到哪里去”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观点。毛泽东认为,认识对实践的依赖,不仅表现在认识来自实践、随实践发展、并受其检验,还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来自实践的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他还说,“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而认识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东西,要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就要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物质力量。从实现认识的目的上说,实践又是认识的归宿。

就理论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总之,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