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揭示真相!墨子哲学警示过度信赖感觉经验

揭示真相!墨子哲学警示过度信赖感觉经验

【摘要】:◇过分相信感觉经验的墨子哲学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理智的经验主义反对儒家的情感先验主义,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经验主义的哲学家。“三表法”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三个标准,墨子在认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他首次提出了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这就是“三表法”。当然,过分重视耳目之实难免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

◇过分相信感觉经验的墨子哲学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认识论方面的造诣颇深,贡献颇大。他以理智的经验主义反对儒家的情感先验主义,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经验主义的哲学家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在认识论方面,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

(1)去情就理。

墨子在认识论问题上是一位理智的经验主义者。他坚决反对认识过程中的先人之见,主张排除一切情感因素的干扰,以客观、理智的心态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去情就理”。

墨子说:“必去六辟。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墨子此话是说,一定要排除认识过程中的六种偏颇之倾向,做到沉默时能思考,说话时能教诲人,行动时能成事,用这三种行为代替了认识中的一切偏见,就会成为一个心智完美的贤人。墨子所说的“辟”就是认识过程中的感情因素。因为任何情感作用都极易造成认识上的偏颇和失误。因此他说:“必去喜,去怒,去哀、去乐,去悲,去爱,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从事于义,必为圣人。”这是说一定要排除认识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悲、爱等情感因素,使人的手、足、口、鼻、耳等感觉器官服从于理性的原则,这样就会成为大智之圣人。

墨子主张人们的一切言行都应有一个客观标准,即“言必有仪”。这个标准对一切人都一视同仁。在社会领域,墨子认为这个客观标准就是“用”。他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学说没有实际价值,那么即使是我自己的学说,我也要反对它,哪有一个好的学说而不实用的道理?在墨子看来,外在的、客观的、最高的标准就是“天志”。我有天志,就像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用它来量度天下的一切善恶、是非、曲直,才是最正确无误的。“天志”对天下任何人都具有规范作用。

墨子去情就理的认识论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这种客观的认识取向使之注重思维规律和辩论法则——逻辑学的研究,使后期墨家在自然科

(2)取实予名。

“取实予名”是墨子认识思想的重要命题。所谓“取实予名”,就是根据事物的客观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名称。他说:现在有一个盲人说,银是白的,黔是黑的。那么即使是眼睛明亮的人也不能更改。但若把白的东西和黑的东西放在一起,让盲人分辩,他就不可能知道了。所以,盲人不知黑白,不是因为他不能说出黑白的名称,而是因为他无法分辨实际物体哪是黑的、哪是白的。现在天下的君子都会称说“仁”之名,即使禹、汤也无法更改它。但把真正的仁之事和不仁之事放在一起,让天下君子们无法分辨取舍,他们就不知道了。所以说:天下的君子不了解仁,不是因为他们不会使用“仁”这个概念,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取舍仁与不仁之实。这就像盲人不能区别黑与白的颜色,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说黑白的“名”,而是因为他们不会区别黑和白之“实”一样。

所以,墨子认为名是根据实作出的一种判断,是实决定名,而不是名决定实,是客观实际决定意识形态,而不是意识形态决定客观实际,这实质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名实论。

(3)察类明故。

“察类明故”是墨子提出的又一个重要命题。“察”是考察、分析;“类”是种类、物类;“明”是了解、明白;“故”是原因、根由。“察类明故”就是说我们认识任何事情都应先考察分析事物的实际情况和类别,从而明了事物所产生的原因。这个命题的意义是重视类比和推理,直接开辟了后期墨家重视逻辑思维的先河。

墨子的察类与明故是紧密相联的。他要求人们“依类明故”、“推类察故”。

墨子的“察类明故”之说,明确指出人是有预见性的,即人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而“以往知来,以见知隐”。(www.chuimin.cn)

有位叫鼓轻生子的人对墨子说“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意指过去的事情可以知道,但未来的事情则不可预测。

墨子反问他:“假若你的父母在百里之外,遇上了不幸的事,限你一日内赶到,赶到则你父母就能活命,赶不到你的父母就可能没命,现在这里有骏马和坚固的车,同时也有驽马与破车,你将选择哪一种呢?”鼓轻生子回答说:“乘坐骏马拉的坚固的车子,可以尽快到达。”墨子说:“这怎能说是来者不可知呢?”墨子十分善于雄辩,他一步步地将鼓轻生子引向自我矛盾,使之心悦诚服地相信未来的事情能够预见。

墨子就许多认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后人把他称为经验主义的哲学家,是针对其主要理论倾向而言的。说他重经验并不等于说他排斥理性。事实上,他对类比、归纳、推理等理性认识也作了较全面的探讨。他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从逻辑学的角度使用“类”、“故”、“理”等范畴,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言必立仪。

墨子所谓的“言必立仪”是说我们言谈和辩论必须订立一个准则。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三表法”中。“三表法”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三个标准,墨子在认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他首次提出了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这就是“三表法”。

墨子认为,我们言谈或者争论都应订立一个标准。如果没有这个标准,那就像将测量日影的工具放在运转的轮子上不可能测准,争论也就不会辨明是非利害。由此,墨子提出了自己的检验标准,即“三表法”。他指出,言论有三个标准,哪三个标准呢?墨子认为,有本原的标准,有现实的标准,有应用的标准。本原的标准就是上本于古代圣王的先例事迹,现实的标准就是向下考察老百姓的所见所闻,应用的标准就是把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看它对国家百姓的事业是否有利。可见,墨子的三表既是检验认识或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评判一个理论是否有效的客观依据。

墨子认为,有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就是有,就存在,没有见、没有闻的事情就不能说有,就不存在。

墨子的可贵之处是他以百姓的耳目之实为依据,而不是片面地以某个人的见闻为根据。由此他认为,古者圣王虽然知道的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什么超人或神人,只不过善于运用他人的耳目来帮助自己的耳目而已,帮助自己的耳目多了,其所见所闻也自然就广博而久远了。

当然,过分重视耳目之实难免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而狭隘的经验主义极易产生谬误。如墨子就曾经用幻见幻闻来证明鬼神的存在,即为谬见。

墨子是一位实效主义者,他十分强调理论的实际效用,认为任何好的理论都应有实际用途。如果一个理论没有实用价值,就是自己的理论也要反对它。

墨子的“三表法”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客观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用这三者作为评判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排斥了人们的情感因素的主观臆想对认识的干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一种朴素的、直观的然而却是十分可贵的真理观,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墨子关于理智的经验主义的理论,可见墨子之用心良苦。他试图超越情感,排除成见,克服主观臆想的干扰,从而建立一个冷峻客观的理论范式,用以衡量一切言论之正误及利弊之得失。他的规范和准则建立起来了,这就是“三表法”,不过这个“三表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仍有很多弊端,这又是墨子所始料未及的。但我们认为,墨子认识论学说的潜在或真正的意义也许并不是某个理论或规范本身,而是他所提出的新的问题,即他所暗示于后人的关于真理及真理的检验标准的问题。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评论墨子的认识论时指出:“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彰明,犹为失实。”他指出,墨子认识论的缺失是在于“不开心意”而“苟信闻见”,即过分相信感觉经验,而忽视了心智的作用。这是十分中肯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