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经常听说: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这种反映是消极的、静止的、表面的、机械的反映,它只能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人脑具有反映能力,使人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的这种能力,任何高等动物都是比不上的。由此可见,人类通过实践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
2023-12-04
◇事物的意义是人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赋予的
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一位大师这样说:如果说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学的桥,那么尼采则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桥。
有学者指出,尼采也和叔本华一样,歪曲理性和科学的本质,贬斥理性,蔑视科学。
尼采认为,理性以及逻辑,起源于非理性的东西,即人的本能需要。它们是非理性的东西的工具,始终受非理性的东西决定、支配。理性的认识即思想,在整个意识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坏的一部分。理性和科学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用他的说法:科学和理性有其“极限”。它们不能“深入事物的根本”,思想不能凭其逻辑手段“直达存在至深的渊源”。尼采还认为,科学既不能理解人生的意义,也不能给人指出行为、活动的目标。尼采甚至断言,尊重理性给人类带来了数不尽的灾难。尼采的这种反理性精神是与叔本华一脉相承的。
那么,尼采的认识论思想是什么样的呢?
尼采把世界的本质说成是流变不已的权力意志,他又称之为“绝对的变易”,认为它是理性无法把握的。所以,尼采的认识论没有多讨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这一问题。这与叔本华的认识论是不同的。尼采的认识论着重讨论的是对现象世界即表象世界的认识。现象世界是权力意志的外部表现,它也是变动不定的。尼采说:“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在尼采看来,世界上的事物本来没有质的规定性,相对稳定性,因而,也就没有事物间的因果必然性、规律性。对于这个世界,人们凭感觉所得到的,只是一片混乱,一些上下颠倒、里外翻身的荒唐幻觉。人们由视觉、听觉、触觉所感知的世界是“非常虚假”的。至于知性,它拥有诸如原因、结果等范畴,这些范畴是固定不变的、僵死的,它只能把握固定不变的东西。
尼采说:“知性致力于证明普遍的静止!”对于变动不已、变幻无常的现象世界,它无能为力。那么,这是不是说,在尼采那里,无论人的感官还是理性,连现象世界也不能认识,因而毫无认识作用呢?不是。尼采认为,人们通过感官、知性和理性,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现象世界的。那么,这种认识又是怎样实现的呢?(www.chuimin.cn)
原来,尼采认为人们凭愿望和意志,可以虚构出一些固定不变的存在物,这些存在物就是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象。尼采说:“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世界,似乎就必须有一个非真实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与绝对运动相矛盾的虚幻世界产生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认识某些东西……”“为了能思考和推论,必须假定事物的存在:逻辑只研究一些固定不变的形式。”假定或虚构出一些存在物,意味着给本来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以某种规定,使其具有一些有确定性、相对稳定性的东西,因而成为可感知、可思维的东西。尼采认为,虚构或假定并不是完全任意的,虚构的原则是人的“生存需要”,即人作为一种生物有机体,其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人所虚构的事物就构成这种条件。
可见,在尼采那里,世界事物不是首先现成地存在着,然后再由人们去认识它,即反映它,而是人首先虚构出世界、事物,再去“认识”他自己的那个创造物。在尼采那里,事实上,人创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认识的结果也就是认识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尼采和叔本华、康德的观点是一样的。尼采说:“认识只能是什么?——只能是‘陈述’,放进意义,——并不是‘说明’。”就是说,认识,不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反映它,“说明”它,而是根据人生存的需要,赋予“事物”以意义、价值。比如,有一个东西(石头),有人用它防御侵害者,它就是武器;另有人用它盖房,它就是建筑材料,如此等等。这个东西的意义、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取决于认识者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真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既然事物本身什么也不是,认识不是对事物本身的反映,真理也就不是判断或观念是否与事物相符合了。事物的意义、价值是人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赋予的,因此,真理的标准就在于判断或观念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自我保存、权力意志的扩张。尼采说:“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提高权力感。”凡有利于人的生存、自我保存、权力的扩张的判断或观念,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每个人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赋予“事物”以意义、价值的。所以,对于同一物,有着不同需要的人,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判断,形成不同的观念,这些不同的判断、观念对于它们各自的认识者来说都是真的。判断、观念的“真理性”完全在于认识者。
在这种意义上,尼采说:“我是真理的唯一准绳。”这样,必须是各人有各人的“真理”,即真理是主观的、相对的、多元的。尼采承认这一点,他说:“有各式各样的眼睛……因此,有各式各样的‘真理’,所以,根本没有真理。”
在尼采那里,统一的、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与尼采提出这种观点的大约同一时间,在太平洋的彼岸——美国兴起了一个名叫实用主义的哲学派别,它的创造人皮尔斯和詹姆斯也提出了同样的真理观,并对它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这种真理观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很有特色、有着广泛影响的真理观。
有关浅谈哲学的文章
◇人类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经常听说: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这种反映是消极的、静止的、表面的、机械的反映,它只能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人脑具有反映能力,使人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的这种能力,任何高等动物都是比不上的。由此可见,人类通过实践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
2023-12-04
◇要全面、准确、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一个判断虽然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局部情况,但从事物的全局、整体、全过程来看,具有片面性,这样的判断尽管真实、正确,但不够恰当。逻辑学要求我们作出的判断应是真实的、正确的和恰当的。结果扶出来的是“机不可失”四个字。这里,算命先生就是利用“机不可失”可表达不同的判断来糊弄陈济棠的。......
2023-12-04
吕祖谦的实践哲学所欲讨论的就是在道德和政治的层面把“理”实现出来的问题。吕祖谦认为人性虽然在根本上是善的,但是由于气质有偏,所以,现实的人也不免有偏,“性本善,但气质有偏,故才与情亦流而偏耳” 。对于吕祖谦来说,“仁”是目的,是与天、理、道、心等同一的范畴,求仁,也就是求“理”与“道”的实现,而“诚”与“敬”则是具体的方法。......
2023-11-20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二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原因总是在先,结果总是在后,原因和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白天与黑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因为它们之间并不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原因和结果也是对立的统一。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2023-12-04
◇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改造环境我们知道,经过训练的狗能成为人类侦破案件的有力助手。人们将马称为骏马,而把驴子叫做蠢驴。但现在某些先进国家所采用的现代化电子测谎器,用来检查罪犯,其断案原理则与“毛驴法官”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案犯“做贼心虚”的概括性认识来间接地识别罪犯。人之所以高于动物,就在于人能思维。下面这只遇难的小鸡不能获救的遭遇,则应该归咎于鸡妈妈不具备反映事物本质的能力。......
2023-12-04
◇逻辑就是教人如何思考的一门工具性的学问很多人都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电影和推理小说。这些影片、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仅因为它们情节惊险曲折,悬念迭起,更重要的是人们为其中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推理所折服。《福尔摩斯探案集》一开始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华生医生第一次见到福尔摩斯时,福尔摩斯一开口就说:“我看得出,你到过阿富汗。”华生医生很惊异,后来他对福尔摩斯说:“没问题,一定有人告诉过你。”......
2023-12-04
◇直接推理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偏差星期天是陈雷的生日,他邀请了四位同班好友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到家里做客。由已知的判断推出一新的判断称为推理。张三和李四的推理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共同之处,即它们的前提只有一个,这种推理称为直接推理。这里所讲的直接推理是通过改变前提主谓项或联项而得出结论的,所以也叫做判断变形直接推理。悲剧大师的一生却以悲剧告终,这场悲剧是由于这只飞鹰的一个“推理”造成的。......
2023-12-04
◇孔子的大同与小康时代论孔子在鲁国祭祀祖宗和百神时做助祭者,祭祀完毕,登上庙门前的望楼,突然发出长叹。孔子说,他没有能够赶上上古那非常美好的时代,但心里对那个时代向往极了。孔子描述那个时代说,那是一个伟大而美好的原则通行的时代。这就是大同时代。后来的儒者以此为标准,把上古的大同时代作为他们理想的时代,但认为那样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他们又往往认为,孔子以后的时代,连小康也很难达到。......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