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意识的本质的到底是什么

意识的本质的到底是什么

【摘要】:◇意识的本质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看过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可是假如一个人真的没有“头脑”,那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已经知道,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头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或者说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意识,只有在人脑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时,它同这些影响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意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理解。经过了4年的训练,卡玛拉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仅学会了6个词。

◇意识的本质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都看过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由于剧中的“没头脑”做事经常粗心大意不动脑子,人们就管他叫“没头脑”。可是假如一个人真的没有“头脑”,那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人们已经多次发现过先天无大脑的畸形儿,在脑腔里只有一腔浆液,这样的婴儿别说有意识,就连维持生命都极为困难,出生后几天就死了。一些由于事故“大脑死亡”的人,尽管由体外维持生命的机械系统仍维持心脏跳动,但他只能是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植物人”。在这里人体仍独立存在,而精神却由于失去了所依附的物质——大脑,而消失了。精神必须依附于大脑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精神活动没有一件不是具体的人所发生的活动。

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人有意识,而其他动物都没有呢?假如我们要从人和动物的身体构造的差别上寻找答案的话,那么除了神经系统,特别是脑方面的差别以外,恐怕找不出其他的根据。动物身体的构造有不少地方值得人羡慕。猛兽的心脏能支持剧烈的运动而不会衰弱;骆驼的消化器官可以预储大量饮料,十天半月不喝水都没有关系;许多动物的胃肠都能够消化人所不能消化的食物。若以肌肉的力量而论,人不但不能和虎、豹、牛、马相比,就是和那渺小的蚊虫比起来,要是考虑到身体的体积和肌肉力量的比例,人也是望尘莫及的!

可是,精神系统方面的情形,却明显地表现出人的优越性。特别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脑,更表现出人和动物的巨大差别。

人脑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物质。的确,在天地万物中,最奥妙的东西莫过于人的大脑。人的大脑论重量不过1000多克。可是拥有的脑细胞数量却高达1000亿,可以和银河系的群星相媲美。有人羡慕电子计算机的能力,其实,即使是当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和人的大脑相比,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孜孜探求这一神奇物质的奥秘,而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单就脑的重量来看,人脑的重量约1400克,远远超过了除象和鲸外的任何动物脑的重量。当然,动物智慧的高低并非单纯由脑的重量所决定。比如,鲸的脑重9200克,象的脑重4000克。如果智慧的高低单纯由脑的重量所决定,那么人将成为它们的奴隶,鲸将牵着人的脖子跑。如果把脑的重量、脑重与体重之比和脑的结构联系起来考察,则可以更明显地看到人在动物里所处的优势地位。

就脑重与体重的比例来看,人脑约为体重的1/50,其比例之高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动物。象和鲸虽然有更重的脑,但象脑只占全身重量的1/500,鲸脑只占全身重量的万分之一。一般来说,动物智慧的发展水平越高,脑重在体重中所占比例就越大。如狗脑重约占体重的1/250,大猩猩的脑重占体重的1/100,人脑约占1/50。因此,人可以牵着狗的脖子,训练猩猩玩把戏。

脑的比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脑的内部结构和机能。人的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如同砖是墙的建筑材料一样,神经细胞是脑的建筑材料。每一个神经细胞从功能上看都像一架小型电子计算机,可以输入信息,也可以输出信息。

说起人的大脑的功能,仅就记忆功能来看,据推测,一个人的脑子一生可储存1000万亿信息单位,相当于世界图书馆藏书的信息总量。每个典型的神经细胞都有一个细胞体,从细胞体上发出一条较长的纤维,叫“轴突”,它负责输出信息;还有许多较短的纤维,叫“树突”,它负责接受信息。“轴突”和“树突”与相邻的神经细胞形成一对对“接触”,叫“突触”。一个突触如同一个开关,开亮或关闭一盏盏大脑功能之灯。这1000亿个神经元的“树突”、“轴突”和“胞体”构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www.chuimin.cn)

大脑皮层上有沟回和皱褶,使皮层的面积展开可达2600平方厘米,相当于一张大报纸的版面。这么大的面积折叠容纳在有限的人脑脑壳里。可以想象,其构造是多么合理和巧妙!

人脑还有200多个功能区,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如果在人脑后部受到破坏,人就会失明。如果在耳朵上部的脑区受到损伤,人就会失去听觉变成聋子。

上述事实说明,人脑确实是一个组织高度严密,高度复杂的物质体系和机能体系。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世界上除了人脑这块特殊物质外,任何东西都不能产生意识。

我们已经知道,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头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或者说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意识,只有在人脑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时,它同这些影响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意识。如果只从脑的本身去寻找意识的根源,那就很可能犯不必要的错误,很容易滑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因此要想正确完整地把握意识的本质,必须把意识看成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理解。这一理解的正确性已得到了无数活生生的事例的证明。

我国明代中叶,明成祖朱棣在夺取惠帝的皇位时,也曾把惠帝不满2岁的少子朱文圭囚禁起来,与世隔绝。经过55个春秋,当他被救出来时,虽已年近花甲,却竟“牛马不能识,兄长皆不认”。

文献记载,自18世纪以来,世界上已经发现被野兽抚养大的小孩约有30多个,其中有羊孩、猪孩,还有熊孩、豹孩,但是发现最多的还是由狼养大的狼孩。1930年9月,在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公里的丛林中,发现的两个女孩卡玛拉(8岁)和阿玛拉(1岁半)。据推测,她们俩大概是在半岁左右被狼叼走的,不知何故狼非但没有吃她俩,反而把她俩喂养起来。救回来后,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完全和狼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嚎叫,不会说话,只会像狼那样嚎叫和发声;爬着走路,用手抓食,惧怕人类,一旦有人接近便露出牙齿作防卫状态,而对于猫、狗等动物并不惧怕,似乎还有一种亲近感。总之她俩没有人的社会行为和意识。经过了4年的训练,卡玛拉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仅学会了6个词。17岁那年,智力只相当于4岁的小孩。

上述实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有了健全的大脑、正常的机体,还只是心理发展和产生意识的前提,如果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缺少人的交往,心理仍然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人的意识之花便不能放出应有的光彩。

即使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一时被剥夺了必要的刺激,也会出现意识异常现象。加拿大心理学家柏克森与他的同事曾作了剥夺正常人感觉的实验研究。他们征求了十几个志愿的大学生,让他们分别单独居住在隔离室中,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甚至包括光线、声音和触摸的感觉。他们穿戴了特别的衣服、手套和鞋帽,室内的空气流动和温度也保持不变,尽量使对他们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刺激降低到最低限度。尽管食物供应极好,而且在隔室中呆的每个小时都有很高的报酬,而那些大学生时间不长就变得烦躁不安,心神不定,无法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幻觉也开始产生,出现了一些异常的意识活动,一个个都无法坚持继续实验下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不仅人的意识的发展,即从出生时没有意识,到成熟时具有成人的意识,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作用,人的正常的意识活动也是不能离开环境的不断作用而存在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