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宗羲探索宇宙奥秘!

黄宗羲探索宇宙奥秘!

【摘要】:◇黄宗羲对宇宙奥秘的探索面对神奇的宇宙世界,人类的祖先早就在思考:宇宙最初是如何产生的?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享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的黄宗羲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正是从这一问题入手,从而一步澄清了以程朱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理学家在这一问题上所造成的混乱。黄宗羲反对陆王学派把人心作为世界的本原。黄宗羲反对一切把宇宙天地神秘化的思想观点,指出天并不神秘,天也只是一团物质性的气。

黄宗羲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面对神奇的宇宙世界,人类的祖先早就在思考:宇宙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宇宙究竟有没有开始和终结?如果有,这个开始和终结的点在哪里?……

围绕这些问题,一代又一代的睿士哲人进行了不倦的探索。

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屈原在他的《天问》中曾苦苦追索宇宙生成的奥秘,他说:“在天地浑沌未分、宇宙万物还没有产生之前,我们如何推知它们是什么样的呢?天有九重,它最初又是如何建造成的呢?”实际上,无论是在屈原之前,还是在他之后,中外的许多哲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明确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命题,认为天地宇宙源于“气”,宇宙的本质就是“气”。“气”的聚散和运行,导致了宇宙间万物的生和灭。但是,“气”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气就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存在,这种无形的物质存在物通过自身的运行和聚散又可以生成有形的物质形态。同时,气在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中,又必然遵循一定的法则、规律和原理,我们的祖先把这些法则、规律和原理简称为“理”。

有了“气”和“理”这两个概念后,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过程中,“气”和“理”各起什么作用?这两者究竟谁更根本,谁是世界的最终本原?这也就是“气”和“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宋明时代哲学家所关注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享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的黄宗羲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正是从这一问题入手,从而一步澄清了以程朱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理学家在这一问题上所造成的混乱。

我们今天所说的宋明理学包括两个大的流派,即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理学派,和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理学派。唯心主义理学又可分为以程朱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和以陆王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前者把宇宙的本质归结为“天理”,后者把宇宙的本质归结为“人心”。黄宗羲对宇宙之谜的破解,就是从清理、批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入手的,他既反对程朱理学把“理”作为世界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又反对陆王学派把“心”作为世界本原的主观唯心主义。

从思想渊源上看,黄宗羲的启蒙哲学显然受到了王守仁心学的一些影响。但是,他并不是简单地承袭了王守仁。相反,他反对王守仁“以心为本”的主观唯心论。黄宗羲曾以鄙夷的口吻指斥当时的心学家只知空谈性理,不去读书求理。他说:“现在讲心学的人,不知读书学理,平日里只知坐而论道,高谈性理。即使是天崩地解,也落然无与己事。还口口声声说什么不能与道相违背。这些自称为道学的人,实际上不过是在用巧妙的方式逃避现实。”(www.chuimin.cn)

黄宗羲反对陆王学派把人心作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在黄宗羲看来,宇宙的谜底是什么呢?

针对程朱学派的“理本论”和陆王学派的心本论,黄宗羲开宗明义地提出了“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的宇宙论命题,认为充塞宇宙天地、贯通历史古今的,都是“气”。“理”是“气”之“理”,“心”也是“气”之“心”。“理”和“心”都统一于“气”。

黄宗羲反对一切把宇宙天地神秘化的思想观点,指出天并不神秘,天也只是一团物质性的气。他说:“四时的运行,万物的产生,都是由天来主宰着。但天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纯粹是一团虚灵之气,是一团运动、变化和流行着的物质性的气。”

宋明时期,各种不同派别的哲学家都承认宇宙的本源是“太极”。但是,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王廷相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以气解太极,认为太极不是独立于气之外的思想存在,它就存在于气之中,并与气直接相统一。但为什么不直接称呼为气,而又另立太极之名呢?关于这一点,黄宗羲解释说:“这是因为作为宇宙本源的气,从时间上看,无始无终;从空间上看,无边无际。因此,气是极至的、无限的。以其极至而言,谓之太极。”由此看来,太极的本质是气,太极也就是气。

在确立了宇宙来源于物质。宇宙的谜底是气、太极也是气这一系列的唯物主义前提之后,黄宗羲还必须进一步回答“气”同“理”的关系这一宋明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因为“气”和“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气”自身的运行,“气”产生世界万物,都遵循一定的法则和原理(“理”)。唯心主义者说,这个法则、原理(“理”)是在先的、第一性的东西,它先于物质性的“气”而存在。唯物主义者则说,法则和原理(“理”)都是由“气”而生、由“气”决定的,它要依附于“气”。

黄宗羲明确提出,“气”是天地宇宙和人间万物的唯一本源,而“理”和“道”不但不是高居于“气”之上的某种实体,反而为“气”所决定。离开了“气”,就不存在什么“理”或“道”。他指出:“道、理都是依赖于有形的气而存在的,离开有形的具体事物,无所谓道;离开物质性的气,无所谓理。”在这里,黄宗羲实际上是把“理”理解为“气”在运行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所以,他又说:“气的运行虽然千条万绪,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条理和规律可循。这个条理和规律就是理。或者说,气流行而不失其序,这就是理。”由此看来,从根本上讲,“理”和“气”并不是两个东西,只是由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世界进行审视,便有了这两个不同的名称。从事物运动变化的主体(或称载体)来说,就叫做“气”;从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和原理来说,则叫做“理”。可见,“理”与“气”是“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

“理”、“气”关系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我们依据哲学家对“理”和“气”谁先谁后、谁主谁从的不同回答,来确定他们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阵营。显然,黄宗羲当属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