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浅谈哲学

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浅谈哲学

【摘要】:◇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儒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天人合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阐发。这是天人合一说的正式提出。这样的天人合一说,又叫“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范型。这是更加彻底的天人合一说。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

儒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很多贤人志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天人合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阐发。他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命题。因为万物的本性同样由天所赋,而天性即在我心,只要向内体验到本性,也就与天、与万物之性相通,实现了天人合一这一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对人而言,再没有比这更为快乐之事了。孟子的心、性、天合一观影响深远,后来儒家的心性哲学基本上都遵循了这一思路。

孟子认为,人能完全了解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了解天。修养自己的心性,就是侍奉天。这是儒学天人合一说的基础。

汉代的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同类,所以可以互相感应。比如,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每年有360天,人的骨骼有360节;天是圆的,人的头也是圆的;天有五行,人有五脏等等。因此,天是人的曾祖父。并且说道:按照类别来考察,天与人是一类。这是天人合一说的正式提出。这样的天人合一说,又叫“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范型。

宋代的张载提出,天就是那广大的虚空,而虚空就是气,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人的精神和本性是气中固有的存在,所以“天人一物”,即天和人是一样的存在物,并且完整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二程则认为,人是由气聚合而成,气中有理,理是气的主宰,这个理,就是天理,人的本性和心灵就是天理,所以天和人本来就是一体,并没有分而为二,所以不必说什么“合”。这是更加彻底的天人合一说。董仲舒主要从形体的外部结构上论述天和人的一致,宋代儒者则主要从人的精神内容上论述天人合一或天人为一,天人一体。他们的共同点是,人是天降生的,人的本性是天赋予的。所以,王夫之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说的太极分化成阴阳,阴阳分化成五行,阴阳五行的精华聚合成为人,五行的性质构成人的本性,是彻底弄清了天人合一的本源。(www.chuimin.cn)

所谓“天人合一”,是主张自然界和人既对立又统一,两者之间的关系要不断进行调整,使之和谐协调。这主要表现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改造自然。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①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②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③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④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⑤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人合一”的要点有三:天人皆物,人效法天,人天协调。

“天人皆物”是说天和人都是物,都在运动,都遵循阴阳之道;“人效法天”,是指人要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以求得和谐的生存和发展;“人天协调”是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不是被动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主动积极地利用自然;既然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又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天人关系从而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