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所以这样神秘,是由于他的身世已经很难被确切地考证。老子的著作也被称为《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道”的贡献在于,他把“道”进一步加以抽象,使“道”成为一个哲学形而上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宇宙论。......
2023-11-20
◇老子之“道”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支配宇宙万物的法则,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从的准则。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
老子的“道”指什么?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对这一涉及老子哲学的根本问题,至今人们还在努力探索,尚无定论。但是,对“道”的内涵的丰富性,人们都是首肯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它的内涵究竟是些什么呢?在《老子》中,“道”共出现70多次,主要有如下几种含义:
(1)“道”是客观存在的宇宙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以前就已存在。它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但却超越万物之上而永久不变,它无时无地不在运动而永不停止。它创造天地万物,可以说是天下一切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大”。
在这里,老子用“可以为天下母”,来明确表达出“道”是宇宙本源的内涵。同时,对作为宇宙本源的“道”的本质特点,作了精辟的论述。这就是,它“先天地生”,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这种原始物质,“寂兮寥兮”,无声无形;它超然万物之上,无一物可以与它匹敌,所以“独立”;道生万物,万物无时不在变化,而道永恒不变,所以“不改”。作为宇宙本源的道体是绝对、永恒的,道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实体。
老子在描述作为宇宙本源的“道”的特征时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微,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这段话的意思是:道,看不见它叫“夷”,听不到它叫“希”,摸不着它叫“微。”这三者是无法穷原竟委的,而是混沌一体。它上面不显光亮,下面也不显阴暗,渺渺茫茫,不可言状,只好把它归之于无物。这就叫没有固定形状的状态,不能用任一形象来比拟的形象,这就叫“恍惚”。
老子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来描述“道”的外在特征,说明它是我们感官所无从认识的,它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的作用。道无色,无音,无形,无声,无质,无量,没有明确的形体,无法加以名状。但是,它并非空无所有,而是混沌的原始物质。对此,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说:道这个东西,说它是无又似乎有,说它是实又似乎虚,它非有非无,亦虚亦实,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不可辨认的。可是,在恍惚之中,它又具备了宇宙形象;在恍惚之中,它又涵盖了天地万物。它是那么深远而昏暗,可是其中却具有一切生命物质的原理和原质。这原理和原质是非常真实的,其中有非常信验真实的东西。“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这一切说明,“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2)“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老子》所出现的“道”中,这种含义是数量最多的。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是说:“道”用言语表示出来,是淡而无味的。它没有形体,看也看不到。它没有声音,听也听不到。但是,如果遵循它的原则去运用,就永远也用之不尽。(www.chuimin.cn)
这里所说的“道”,很明显的不是宇宙本源之“道”,而是指客观规律。
对于宇宙本源之道,老子认为是不可言语的。《老子》这部书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这里所讲的“道”,是可以“出口”的,也就是“可道”的“道”。显然,它不是指宇宙本源的“道。”
同时,这里所说的“道”是“可用”的,且“用之不足既”。显然,它是指客观规律,人们只要掌握客观规律,且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然成功。
老于关于客观规律的“道”的论述,有时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规律。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有时,它又指事物发展的具体规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弥补不足的,从而和谐完满。但人有私有欲,所以人之道与天之道相反而行,它偏要剥夺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在这里,“天之道”,“人之道”,指的就是具体规律。
(3)“道”是古代社会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道德”。
在《老子》中,属于这一含义的“道”,有近10 处之多。比如:在“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后,老子接着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能体行天道,将有余的供给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得到。这里,“有道者”的“道”,显然指的是道德的意思。又如,“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一般人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轻易发动战争。这里所讲的“有道者”的“道”,指的也是道德。
道,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一个重要范畴。老子所说的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特殊贡献的。
老子的“道”,是他哲学的中心观念。老子对“道”的贡献,是他既继承了前人关于“道”的哲学抽象的成果,明确了“道”作为客观规律的内涵,而且把“道”由一个哲学概念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的概念。
有关浅谈哲学的文章
老子之所以这样神秘,是由于他的身世已经很难被确切地考证。老子的著作也被称为《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道”的贡献在于,他把“道”进一步加以抽象,使“道”成为一个哲学形而上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宇宙论。......
2023-11-20
“小鲜”即小鱼。治理大国就要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尧又把他的大臣一个个流放,重新换一批人来治国,照样没法把国家治好。我们这几代人念一念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人都会别有会心,默然首肯。据1988年5月8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已被载入1987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中。看来老子的这一治国之道,已逐渐为全世界的政治家所接受和运用。......
2023-10-29
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早的原始五行说见于《尚书·洪范》。[4](一)儒家作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儒家奠定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底色,成为中国哲学的“中轴”。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荀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其他各家学说,进一步丰富了早期的儒家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最高范畴是“道”。......
2023-08-30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2023-12-03
198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David Hubel、Torsten Wiesel和Roger Sperry。图7-1可视皮层分级图1958年,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瞳孔区域与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对应关系。经历了很多天反复枯燥的试验,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发现了一种被称为“方向选择性细胞”的神经元细胞。总的来说,人的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是分级的,从最低级的区提取边缘特征,再到次低级区的形状或者目标的部分等,再到更高层,直到整个目标及目标的行为等。......
2023-06-28
内核核心功能应该能满足最小系统的需求。最小系统中最核心的硬件是CPU和RAM,在系统执行期间这两个硬件是必需的。所以这两部分的管理可以说是Linux内核的重中之重,对性能等各方面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可见Linux内核在目录编排上也是有比较多的讲究的,这在后续讨论设备驱动时会有更多介绍。由于DMA在硬件中的广泛使用,内核同样需要在核心部分提供该功能。可见Linux内核核心功能需求也是逐渐发展来满足内核和驱动开发需要的。......
2023-11-22
既然是“自我”层面,那么就意味着,胡塞尔的理论最终还是回到了主体性的理论框架里,他的先验现象学仍然是偏向意识和主体的现象学。在贯彻“回到事情本身”口号的基础上[2],他还原到的不是纯粹意识和先验自我[3],而是主客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一个中性的、暧昧性的模糊领域,一个使一切意义得以发生的初始场所。总体而言,梅洛-庞蒂的哲学具有调和性和暧昧性,因而他也被称为一位暧昧的哲学家。......
2023-11-03
因为我国不曾在法律上对“采访权”下过定义,对于采访权的内涵,研究者各持看法。2007年起,采访权的内涵讨论有了精细化的趋势,采访权被分成“广义采访权”和“狭义采访权”,同时有学者认为采访权一般来说属于后者。南京大学丁柏铨认为,采访权指的是法律定下的新闻工作者为达到其传播任务,从而收集有新闻价值的对象的相关信息而不受个人或组织妨害的权利。......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