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老子之道:深入探究哲学内涵

老子之道:深入探究哲学内涵

【摘要】: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但是,对“道”的内涵的丰富性,人们都是首肯的。在这里,老子用“可以为天下母”,来明确表达出“道”是宇宙本源的内涵。在《老子》所出现的“道”中,这种含义是数量最多的。老子的“道”,是他哲学的中心观念。

◇老子之“道”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支配宇宙万物的法则,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从的准则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

老子的“道”指什么?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对这一涉及老子哲学的根本问题,至今人们还在努力探索,尚无定论。但是,对“道”的内涵的丰富性,人们都是首肯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它的内涵究竟是些什么呢?在《老子》中,“道”共出现70多次,主要有如下几种含义:

(1)“道”是客观存在的宇宙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以前就已存在。它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但却超越万物之上而永久不变,它无时无地不在运动而永不停止。它创造天地万物,可以说是天下一切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大”。

在这里,老子用“可以为天下母”,来明确表达出“道”是宇宙本源的内涵。同时,对作为宇宙本源的“道”的本质特点,作了精辟的论述。这就是,它“先天地生”,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这种原始物质,“寂兮寥兮”,无声无形;它超然万物之上,无一物可以与它匹敌,所以“独立”;道生万物,万物无时不在变化,而道永恒不变,所以“不改”。作为宇宙本源的道体是绝对、永恒的,道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实体。

老子在描述作为宇宙本源的“道”的特征时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微,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这段话的意思是:道,看不见它叫“夷”,听不到它叫“希”,摸不着它叫“微。”这三者是无法穷原竟委的,而是混沌一体。它上面不显光亮,下面也不显阴暗,渺渺茫茫,不可言状,只好把它归之于无物。这就叫没有固定形状的状态,不能用任一形象来比拟的形象,这就叫“恍惚”。

老子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来描述“道”的外在特征,说明它是我们感官所无从认识的,它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的作用。道无色,无音,无形,无声,无质,无量,没有明确的形体,无法加以名状。但是,它并非空无所有,而是混沌的原始物质。对此,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说:道这个东西,说它是无又似乎有,说它是实又似乎虚,它非有非无,亦虚亦实,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不可辨认的。可是,在恍惚之中,它又具备了宇宙形象;在恍惚之中,它又涵盖了天地万物。它是那么深远而昏暗,可是其中却具有一切生命物质的原理和原质。这原理和原质是非常真实的,其中有非常信验真实的东西。“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这一切说明,“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2)“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老子》所出现的“道”中,这种含义是数量最多的。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是说:“道”用言语表示出来,是淡而无味的。它没有形体,看也看不到。它没有声音,听也听不到。但是,如果遵循它的原则去运用,就永远也用之不尽。(www.chuimin.cn)

这里所说的“道”,很明显的不是宇宙本源之“道”,而是指客观规律。

对于宇宙本源之道,老子认为是不可言语的。《老子》这部书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这里所讲的“道”,是可以“出口”的,也就是“可道”的“道”。显然,它不是指宇宙本源的“道。”

同时,这里所说的“道”是“可用”的,且“用之不足既”。显然,它是指客观规律,人们只要掌握客观规律,且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然成功。

老于关于客观规律的“道”的论述,有时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规律。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有时,它又指事物发展的具体规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弥补不足的,从而和谐完满。但人有私有欲,所以人之道与天之道相反而行,它偏要剥夺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在这里,“天之道”,“人之道”,指的就是具体规律。

(3)“道”是古代社会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道德”。

在《老子》中,属于这一含义的“道”,有近10 处之多。比如:在“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后,老子接着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能体行天道,将有余的供给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得到。这里,“有道者”的“道”,显然指的是道德的意思。又如,“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一般人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轻易发动战争。这里所讲的“有道者”的“道”,指的也是道德。

道,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一个重要范畴。老子所说的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特殊贡献的。

老子的“道”,是他哲学的中心观念。老子对“道”的贡献,是他既继承了前人关于“道”的哲学抽象的成果,明确了“道”作为客观规律的内涵,而且把“道”由一个哲学概念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