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摘要】:◇中国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中华民族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史,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发展史。中国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七个阶段:先秦哲学。明清之际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总结,对近代中国哲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中华民族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史,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发展史。中国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七个阶段:

(1)先秦哲学。

古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由于最初生产和认识能力低下,还是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他们把这一必然性归结为天神的作用,形成了上古社会的天命观。随着人类能力的提高,发现了自身在自然界和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人们开始修正传统的天命观。殷周之际出现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易经》进一步提出宇宙由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生成模式,认为世界变化不息,天地人各有其道,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给思想界带来空前的繁荣,出现中国哲学百家争鸣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其代表有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孔子以仁说礼,轻鬼神重人事;孟子尽性知天,以不忍之心倡导仁政;荀子以“天行有常”,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墨子主张“兼爱”,非命强力,提出“三表”,作为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庄子以“道”否定“天”的权威,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透露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法家对社会的治乱安危作了深入考察,提出建立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方法;名家的名辩思潮推动了古代逻辑理论的发展;阴阳家审变度势,以五行生克来解释世界提出了“五德转移”的历史观。

先秦哲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坚实基础。

(2)秦汉哲学。

随着秦汉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指导思想,秦汉哲学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秦至汉初,主要有黄老思想、陆贾贾谊等人的哲学理论。秦汉中央集权制都是在激烈的战争中建立的,它面临一个社会重建、全面复苏的任务。因此,汉初出现“黄老之学”,主张“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后来的陆贾、贾谊根据时代的发展,从“无为”的思想发展为“有为”。

第二阶段从西武帝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是中央集权制思想确立时期。经过汉初的恢复,到武帝时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无为而治已不利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哲学便成为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一时期的代表主要有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谶纬神学、经学和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第三阶段为东汉末年的批判思潮,王符、荀悦、仲长统等人的思想是其主要代表。 秦汉哲学在思维水平上,属于宇宙生成论(或构成论),关注的是宇宙如何产生和形成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3)魏晋南北朝哲学。

经学到汉末越来越僵化、繁琐,学者们一反汉儒作风,不重训诂而好玄谈,尊《老子》、《庄子》、《周易》,何晏、王弼提出“以无为本”,裴頠阐述“崇有论”,郭象申言“独化”理论,推动了哲学思辨的深入,并引起了“名教”与“自然”之争。后来玄学与汉代传入的佛学合流,产生大乘空宗般若学的各种派别。

汉朝灭亡后,直到隋朝建立,国家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在忙于争权夺利,思想领域的限制有所放松,形成了中国哲学史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的最大特点,是玄学的出现和道教哲学的完成,以及佛教哲学逐渐在与中国哲学的结合中展开。从思维水平来看,则把汉代生成论哲学发展为本体论哲学,并表现出三教合流的趋势。

(4)隋唐哲学。

隋唐时期,道教佛教学说逐渐兴盛。一批高僧以中国文化解佛教教义,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禅宗的出现更导致了佛教理论的衰落。其间各派互相争辩互相吸取,形成三教鼎立并合流的趋势。(www.chuimin.cn)

隋唐时期,形成了以一些著名寺院为核心的佛教宗派,并迅速发展起来。各宗派通过“判教”建立各自的思想体系,有各自侧重信奉的经典和传教的法统。禅宗奉《坛经》,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一时期的道教哲学,主要是继承发展传统道教以“道”(玄)为宇宙万物本体的思想。

(5)宋元明清哲学。

宋元明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内容极其丰富,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作为哲学主流的程朱理学之外,还存在着非理学与反理学的哲学,如宋代的新学、蜀学、永康、永嘉之学,佛道哲学等。这一时期的哲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为北宋时期。北宋学者继承唐朝韩愈对佛教的批判,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同时吸收了佛道二教的理论成就和思辨方法,创立了新儒学——理学。

第二为南宋时期。朱熹综合张、程的学说,使理学的体系更加精致,更具思辨性。

第三为元明时期。王守仁倡导“致良知”,以良知为宇宙的本体和自家的准则,把纲常名教从外在的绝对戒律转换为主体内在的自觉。

第四为明清鼎革时期。黄宗羲穷毕生精力,撰成《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巨著,对宋元明三代600余年的学术思想的产生、派别、承传、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并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王夫之则从哲学理论上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

明清之际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总结,对近代中国哲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6)近代哲学。

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传入中国,使传统社会与传统哲学发生重大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等人吸收西方新观念建立了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的核心和主线是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无论龚自珍、魏源、洪秀全、康有为,还是孙中山、章炳麟,他们的哲学都是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并直接诉诸实践。因此,实用性强,不好性命义理等空洞的抽象玄思。

近代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学者们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接受、理解西方文化,又转而用西方文化对传统哲学进行新的解释和规定。

(7)现代哲学。

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并未引导中国摆脱苦难,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开始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