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浅谈哲学:简单问题的解决与疯子们

浅谈哲学:简单问题的解决与疯子们

【摘要】:◇哲学家不是用复杂的方式去解决简单问题的疯子哲学作为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令人望而却步,视为高深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用复杂无比的方式去解决简单至极问题的疯子。康德不赞成上述关于哲学的种种见解。与此相应,康德认为,哲学家不是别的,而是有德之人,哲学家的职责不是传播使用理性的技巧,而是去做智慧的导师,利用自己的才智,推动人类德性的进展,启示人类勇敢地去承担自己的全部责任。

哲学家不是用复杂的方式去解决简单问题的疯子

哲学作为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令人望而却步,视为高深的学问。千百年来,有人对哲学推崇至极,视哲学为一个深邃的、耐人寻味的和自足的精神世界,是人用自己的精神为自己建造起来的永恒家园,在这里,人们通过对智慧的爱,获得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过着理论思维的节日,分享精神的无限与伟大,追求欣赏天地最高的美与和谐。

但也有人轻贱哲学,他们或视哲学为闲暇之士的无病呻吟,杞人忧天,自轻自贱,多此一举;或视哲学为贵族修身养性之学,它所追求的那种超尘拔俗、清心解忧、甘美宁静,对忙忙碌碌的世人来说,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清风月影永远落不到实处;更有将哲学打入妄言呓语之列的人。在他们心目中,哲学就是用谁也不懂的吃语,去陈述谁都明白的道理的胡说八道。哲学家就是用复杂无比的方式去解决简单至极问题的疯子。因此,“聪明人”对哲学不屑一顾。当痴迷于哲学的“傻子”在苦苦地思索生活的意义的时候,“聪明”的“俗人”早已把生活安排得十分安逸、舒适;当沉醉于哲学的“呆子”苦苦思索火为什么燃烧和人类是否有权利吃其他动物的时候,聪明的“俗人”早已把火生得旺旺的,烤熟了斑鸠,津津有味地品尝完它们,又在火边暖洋洋地睡着了。

除了这些之外,那些生活在大学中,以哲学家自居的“哲人”们,又将哲学完全变成了一种“理性的技巧”。这些技巧包括许许多多思考的方法,许许多多迂腐而无用的老掉牙的知识,许许多多不能疑问的权威和权威的学说。哲学在他们手中地地道道变成了一种技术,一种理性游戏,哲学需要的就是技巧、灵活。哲学家则不过是运用理性的技师,只去追求知识外表的系统、完善,而不关心哲学是否与人的福祉相关联。

康德不赞成上述关于哲学的种种见解。在他眼里,哲学既不应当高高位居世人之上,也不应当敌视人,鄙视人。哲学应当从根本上关切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所以,哲学既不是精神贵族独自享用的丰盛的精神圣餐,也不是身处象牙塔尖的学问家故弄玄虚使用的思考技巧和方法,更不是精神病患者不着边际的妄言吃语。康德要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大地,从地狱请回人间。康德庄重地指出,哲学作为理性知识,必然属于人,必然与人本身相关,是一门关于人如何成为人的学问,是一门关乎于人的最高的神圣职责的学问。

所以,康德不强调哲学的求知功能,而是强调哲学的道德功能;不是从认识角度去看哲学,而是从社会道德历史角度去看哲学。在康德看来,惟其如此理解哲学,才符合哲学“爱智慧”的原本含义。然而,人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哲学的“爱智慧”就是爱知识了,认为哲学重在获得“系统的知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哲学从诞生之日起,爱智慧就不仅指爱知识,而且也包括睿智通达、见识深远、行动谨慎这样一种智慧生活含义,并且由于这种注重道德的智慧生活在实际活动中更直接地属于人的崇高责任,反倒成了爱智慧的核心问题。一切求知的问题都必须联系于这种智慧生活(人的全部责任)才有价值的意义。头脑健全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人们只要稍微深入地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www.chuimin.cn)

因为,人们获得科学知识的目的,决不是单纯为了占有科学知识,而是要利用科学知识。发现、获得科学知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人在世上生活得更好些。如果科学知识不被用来为人类造福,反而被用来祸害人类,那么,再了不起的科学成果也会成为一种罪恶。如果没有道德,如果不将科学置于道德监护之下,如果不将利用科学知识与一定道德原则联系在一起,科学本身是无法判定自己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只有服务于人,为人类造福,科学才能获得价值,科学的前景才是光明的。

由此可见,对于人来说,根本性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道德,求善远重要于求知,它才是爱智慧的根本,是哲学永久的核心。求得了善,人就有了立身之本,就有了监护能力,保证一切活动都不会伤害到人本身。所以,康德发自内心地呼唤道德,真诚地相信智慧之道在于求善,哲学将理性运用放在道德方面是高超的、优越的,它因此使自己有了神圣性,崇高了起来,获得了至上的荣誉,成为绝对价值体,高居于一切知识之上,统摄一切知识,是个“王”。

与此相应,康德认为,哲学家不是别的,而是有德之人,哲学家的职责不是传播使用理性的技巧,而是去做智慧的导师,利用自己的才智,推动人类德性的进展,启示人类勇敢地去承担自己的全部责任。由此看来,单纯的学者就不配称之为哲学家,这些人自己还不大可能更不要说指引别人走向人性崇高目标,他们不是智慧的导师,至多是能满足人的求知欲的头等技师。

此外,一般言行谨慎优于克己的人,也不是哲学家。市上一部部《处世箴言》也算不得智慧之学——那里边不是废话,就是一些不堪入耳的“指示”。哲学家应是通晓智慧的大师。哲学应有效用,但不是肤浅的效用,哲学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只有能做自己的主人并以全人类共同的善为目标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哲学家的典范。

在康德心目中,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位哲学家。正是苏格拉底首先将哲学从天上转向人世,告诉我们,玄思对实现我们人类职责毫无裨益。我们必须省察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实现我们的职责。苏格拉底不是利用哲学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或求知欲,而是教导我们以智慧。只有与人生真正目的相关联的才具有价值。苏格拉底树立了如何成为一位哲学家的典范,为一切从事爱智慧事业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践方向,他是一切人中唯一最接近智慧导师理想的不朽之人。所有立志成为哲学家的人,都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在德性的路上撒满鲜花,不仅仅让自己的天才自由驰骋,也不仅仅让自己置身于一种游荡的遐想,而是要为世人指明人生的目的,昭示人生的职责,指出走向智慧的路,使每一个人都能因深谙人生之深邃,自觉地担负在世责任,而达到神志安详,心悦情怡,以德配福这样一种永恒的幸福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