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浙商传奇:中国富商的欲望与追求

浙商传奇:中国富商的欲望与追求

【摘要】:欲望的动力人有太多的欲望和追求,财富是人人想得到而似乎不能全部拥有的东西,不求最多而求更多。欲望是追求的动力。在浙江人眼里,要想富,就要有强烈的赚钱欲望。这种欲望的强弱完全决定了你成功欲望的大小。一旦一个人没有了梦想,也就预示着这个人失去了生活的动力,等待他的将是生命的枯竭。

欲望的动力

人有太多的欲望和追求,财富是人人想得到而似乎不能全部拥有的东西,不求最多而求更多。人有了欲望,才会有追求的力量。

古人经常这样自我激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是否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欲望,决定了他最终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1.创业野心

浙江人身上流淌着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的血液。他们不安于现状,敢于自强自立,不等不靠不要,千方百计自谋出路、自主创业。他们的理念就是:“有钱就去当老板,没钱借钱当老板,打工想着当老板,当了老板还要当大老板。”

1991年,浙江商人林立人在一次失败的生意后到深圳去打工,但是,没有学历、没有技术的他却在深圳找不到工作。

林立人后来说“:我只能做老板,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

于是,林立人就开始寻找创业的机会。不久,他就发现一个创业的机会,做租房中介,收取佣金。

当时的深圳,很少有正规的中介公司。于是,林立人在香港注册了一家立业(香港)房地产开发公司,成为深圳第一家民营租房中介公司。公司一开张,生意就非常好,公司十几个员工,忙得晕头转向。一年时间,林立人就积累了几十万元。后来他在做房地产开发的时候,又把全部的资本赔光了。

1994年,不服输的林立人开始做起了传呼机的生意,短短两年的时间,他积累了上千万的资本。

年轻而没有资本的浙江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一般不挑工作的高低与否、舒适与否,而是找一份能够学习本领的工作。有了资本和经验,浙江商人的胆子就大起来了。他们“个个想创业,人人想赚钱”。不管走到哪里,想要创业的“野心”是永远不会失去的。

2.赚钱欲望

欲望是争取财富的原始动力,动力越大,其行动就越有力,行动越有力其实现财富梦想的几率就越大。这些都是成正比的。

欲望是追求的动力。不少人的生存环境呈现出极为简单的生活方式,有班上就好,有饭吃就行,对财富的追求远远还没有触及到灵魂的深处,于是稍遇挫折即言放弃。而对财富的欲望已浸润于浙商的血液中,创业创富再富上加富,于是看到更多的浙商在路上奔波,于是,听到更多的浙商传奇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说浙江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确实有不少浙江人是天生的经商天才。有人说天才靠勤奋,浙江人确实得益于他们天生品性中的勤奋;有人说天才靠激情,浙江人对商业的热情确实是很多地区的人所不具备的。很多浙江人从小就有着强烈的金钱欲望。(www.chuimin.cn)

在浙江人眼里,要想富,就要有强烈的赚钱欲望。这种欲望的强弱完全决定了你成功欲望的大小。人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梦想的消失。一旦一个人没有了梦想,也就预示着这个人失去了生活的动力,等待他的将是生命的枯竭。

方德华5岁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金钱意识和经商才能就使家人大吃一惊,他对做买卖表现出出奇的热情。对于小德华来说,这世上最好玩的游戏不是摆弄洋娃娃和玩具火车,也不是过家家、躲猫猫,而是做买卖。他经常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标上价钱,卖给邻居家的孩子,有的东西价钱难以确定,他就把凭想象决定的价格标上。更为离谱的是,他6岁时竟将自己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标价为1万元。姐姐认为不值那么多钱,他却回答说:“这样漂亮的东西就我有,别人都没有,我想卖多少就卖多少。”除了小小年纪的他对商业的领悟,更为有趣的是他对商业的迷恋和热情,童年的德华对商业表现出来的激情,也影响他今后的生活历程。

中学后,从作业本、乒乓球自行车,方德华像个热衷于经商的精明的犹太人一样,什么都能捣腾。“客户对象”自然是班上的同学。为此老师没少责备他,结果他反倒说服了老师,把一台收音机推销给了老师,老师兴致勃勃地拿回家去听。

考上杭州师范后,方德华的心里还是盘算着自己的生意经!和经商比起来,读书反到像是一个副业。方德华在学校里摆小摊卖书、卖文具、卖邮票,为同学联系家教收取中介费。一天,他在宿舍里不小心打翻了热水瓶,瓶胆爆碎了。看着漂亮的热水瓶外壳,方德华突然来了一种商人的灵感:学校里几乎每天都会有同学撞碎瓶胆,那么多的热水瓶撞翻了,同学们都把好端端的外壳扔掉。因为校里校外没有一家商店专门卖瓶胆的,都只是卖整个热水瓶;如果能弄来瓶胆卖给打翻热水瓶的同学,肯定会受大家欢迎。这样一想,喜不自禁,说干就干,就在附近一家商店订购了50个热水瓶胆,带进了校园。白天上完课他在食堂门口摆摊,晚上就在宿舍里等客户门,当天就把50个瓶胆卖光了。有了好的开始,于是方德华接下来的两年里,找上大商店,按期大量订购热水瓶胆,然后跑遍整个杭州所有的大中专院校,委托学生代理销售瓶胆。在促销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20世纪80年代,方德华还想到一种当时比较超前的促销手段:他向买瓶胆的学生保证,两天之内如果瓶胆又碎了,他可以免费给换一个。自然,热水瓶两天就碎的可能性太小了,谁也犯不着为一只瓶胆耍赖,这一条对方德华来说有和没有区别不大,但对学生来说可就不同了,他们觉得在买热水瓶胆的同时带回去了一个保证,还有着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他们觉得很新鲜,也很放心。在校期间,方德华还成立了一个家教中心,贴出海报宣传,将宿舍作为办公室,自己做中介,为校外请家教的人找家教,为同学们找活干,业务十分繁忙。

就这样在方德华毕业的时候,他的存款已超过了1万元。别的同学都在为毕业后的出路发愁,方德华却忧烦俱无。他觉得:自己也算是有点资本了,不如索性下海去实现自己的创富梦想。

有人说方德华是名天才商人,生而知之,其实是一种天生就崇尚财富的品质在激励着方德华。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赚钱欲望,而且用金钱数字来体现自己的创造、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成就,这其实是浙商的共性。

3.奋斗不止

在浙江,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十万元是贫困户,百万元才起步,千万元才算富。”在浙商的观念中,千万元才算真正的富翁。

1989年,朱仲荣与夫人都已68岁的高龄,他们从温州一个叫三盘岛的渔村来到了纽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1992年,朱仲荣老人与女儿在缅街街头开办的“朱记锅贴”正式开张了。当时朱老先生已是70高龄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他应该休息养老,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

但几年来,老人硬是一步一步辛苦走过来了,每天从早上五点开锅,一直卖到晚上十点收摊,才坐下吃晚饭,中途几乎没有歇息的机会。而最初五年,“朱记锅贴”实际上是一个路边大排档。五度寒暑,日晒雨淋,年逾古稀的朱老先生,却能在路边站足一整天,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喊过一声累,为儿孙们做出了榜样。

由于他们朱家有20多年自制锅贴包子的经验,饺子皮是手工制成,比起市面一般机器加工制作的锅贴水饺,口感好很多,原汁原味,而且现做现卖,非常新鲜,所以在路边街头开张后很受华人欢迎,生意扶摇直上。到了1997年8月他们租下现在的四十一大道潮坊餐馆旁的店面,增加人手,扩大业务。“朱记锅贴”不再是单一的锅贴,还经营其他面食,包括饺子、馒头、包子、豆花、豆浆和葱油饼等。

随着生意的兴隆,儿女们不断移民过来,“朱记锅贴”开出了三家连锁店,两个女儿和小儿子各分管一店,自己只收银管账。每天晚上,朱老先生开心地坐在地板上整理着一大堆的零钱,看着自己用双手辛勤劳动换来的美金,心中无比地自豪。

虽然朱老先生几年前已经过世,但是他的创业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如今,“朱记锅贴”依然在红红火火地运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