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膀胱解剖:逼尿肌的结构和功能

膀胱解剖:逼尿肌的结构和功能

【摘要】:从结构学的观点看,逼尿肌是平滑肌肌束交叉聚集的整体单位,平滑肌肌束的自由交叉移动,调整膀胱腔内容积压力变化,实现尿液储存和排出功能。可以看出,两层三角区肌肉与逼尿肌来源明显不同,均直接由输尿管下段不间断延续而来,输尿管从管状结构变成了扁平结构,可以说输尿管并不是终止于输尿管开口,而是形成了扁平结构代替管状结构并赋予了三角区特定的功能。

(一)解剖概要

膀胱上连输尿管,下接尿道。位于小骨盆腔内,前为耻骨联合,后方在男性有精囊腺、输精管和直肠,在女性有子宫和阴道。

膀胱空虚时呈锥形,分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在膀胱底面有膀胱三角。三角的3个顶角分别是尿道内口和左、右输尿管开口。在左、右输尿管口之间有输尿管间嵴。

(二)膀胱的肌肉结构(www.chuimin.cn)

膀胱的肌肉结构与排尿密切相关,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直接关系着排尿功能,了解膀胱、尿道的肌肉结构,对正确理解排尿生理和判断排尿功能障碍十分重要。

1.逼尿肌 膀胱逼尿肌通常被描述为3层肌肉,但实际上逼尿肌肌束是富含胶原纤维的网状结构,只在膀胱出口处才不太规则地分为3层,其他部位无明显肌肉分层。逼尿肌是由直径较大的平滑肌细胞交织排列成相对紧密的肌肉束,各束之间自由地交叉,没有固定的方向,可以是纵行或环形;也没有明显的肌肉层,肌肉束可以从一个平面到另一个平面,如从膀胱内层起源,走向中层,出现在外层,又回到膀胱内层,完成肌束波浪网状的行程。除膀胱颈外,整个膀胱壁犹如肌束所编织的复杂网状物。从结构学的观点看,逼尿肌是平滑肌肌束交叉聚集的整体单位,平滑肌肌束的自由交叉移动,调整膀胱腔内容积压力变化,实现尿液储存和排出功能。在膀胱的下半部,肌纤维逐渐集中成由外向内的外纵行肌、中环形肌及内纵行肌,与输尿管肌肉层次大致相同。

2.三角区肌 三角区肌肌束较细且富有致密的胶原纤维。三角区肌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层是膀胱壁间段输尿管内纵行肌向膀胱延续而来的,在输尿管口处分出,并向膀胱扇形展开到膀胱基底,形成浅三角,由较小直径的肌纤维束组成。两侧输尿管肌纤维向对侧输尿管口相互发散、交叉汇集,左右两侧肌束增强融合在一起形成输尿管间嵴即三角区的上界;另一些肌纤维呈扇形分布聚集于尿道内口,这些肌纤维形成三角区的两侧缘,汇合并越过膀胱颈后唇,向下延伸到尿道后壁中线,男性止于精阜并可能融入射精管肌肉组织,女性止于尿道远端1/3或尿道外口处。浅层肌之下是三角区肌深层,起源于输尿管的Waldeyer鞘的肌纤维。输尿管周围的肌肉变平、肌纤维更加紧密绞合在一起,呈扇形不间断的连续下行至膀胱底部形成深三角。其中上部的肌纤维向中线靠拢与对侧融合,参与输尿管间嵴的形成。下部的肌纤维斜行与对侧融合,与浅层肌肉排列方向一致。最后其尖端以致密的肌肉纤维胶原结构中止于尿道内口,构成膀胱颈后唇,不向尿道内延伸。深浅三角两层肌肉互不交叉,解剖上可以清楚地分离。浅三角与其上面的黏膜层紧密粘连,深三角的上部分很容易从位于其后的逼尿肌上面分离出来,但深三角下部分逐渐与其下面的逼尿肌紧密粘连。可以看出,两层三角区肌肉与逼尿肌来源明显不同,均直接由输尿管下段不间断延续而来,输尿管从管状结构变成了扁平结构,可以说输尿管并不是终止于输尿管开口,而是形成了扁平结构代替管状结构并赋予了三角区特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