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对教职工及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评估无法实现量化,监督制度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独立学院制度的建设必须结合学校实际,从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活动出发,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学术水准,而且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

浅议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武汉东湖学院教务处 杨燕妮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兴事物,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点应从抓好教学基本建设、加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

独立学院是中国教育体制创新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为教育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缓解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和人民对教育需求的矛盾,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独立学院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因此,教学管理工作便成为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是独立学院生存的命脉。近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紧缺、教学管理滞后等问题也制约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强化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一、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手段缺乏创新

由于独立学院是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在办学性质和办学目标上都不同于普通高校。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和教师是较为特殊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母体高校的特点。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手段。然而,目前很多独立学院仍沿袭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要求。

(二)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管体系不完善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和教师的多元性加大了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质量评价和监管的难度。首先,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给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授课进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有时甚至会造成授课计划与实际进度脱节以及教学与考试的随意性。其次,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较少,导致授课质量效果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和改进。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对教职工及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评估无法实现量化,监督制度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教学管理队伍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首先,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业务经验较为欠缺。比如,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队伍中包含很多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较单一,缺乏对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其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稳定,流动性大。由于一些独立学院并不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缺乏对教学管理的理论认知,这就造成了教学管理队伍难以稳定而有效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四)教学管理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多数独立学院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定位,在教学目标和培养方针上盲目追求与“二本”甚至“一本”院校一致。比如,有的独立学院为了追求人才培养质量,其教学计划全盘照搬其母体高校,这样的培养方式会束缚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逐渐丧失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二、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既要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服务于教学工作;更要行使学术管理职能,规划、设计、组织好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整体提升到应有的层面上运作,由高水平的教师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由于独立学院的建校历史短,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上学校的分类差异、层次差异,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应在遵循高等学校共性的教学管理规律、内容、任务之外,还要有其独有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下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真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是独立学院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教学基本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一方面包括常规性的建设,可以参照传统高校教学要求去建设;另一方面包括以学校的定位、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建设,如教材建设——编写出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教材;实验课程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独立学院的教学基本建设应当从“应用型”教育的理论出发,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教学基本建设。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教学为指导思想,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通过各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所需的各种能力。针对学生多样化的特点和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切实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穿插的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抓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试卷及毕业设计等各项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重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关键(www.chuimin.cn)

教学管理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基本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教学进度表、课程介绍、教案等)和工作制度(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实验室管理、课程管理、档案管理等)。独立学院制度的建设必须结合学校实际,从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活动出发,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同时,深入教学管理的问题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对教学制度问题——实行学分制还是学年制;一些课程成绩的认定问题、考试收费问题、就业问题等。实践证明,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三)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核心

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逐渐趋于合理。事实证明,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就无法保证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队伍包括校长、院(系)领导、教辅人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是独立学院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教学工作的稳定运行,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学术水准,而且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独立学院要把队伍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校内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及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应用能力;同时要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和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兼职等手段,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又懂专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四)校企联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独立学院要大力开展应用型的产学研合作,利用本身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吸引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可与实践教学、“双证书”教育、就业工作有机结合。

目前,与武汉东湖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的知名企业有近20家,领域涉及该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并且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地位,如湖北众有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亚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湖北神农制药有限公司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该校力争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掌握先进实用的软件从业技能,获取权威技术认证证书,形成核心竞争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考证”,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在建设应用型大学时,要采取开放式办学。一方面是按照应用型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的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沟通社会,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的紧密联系,积极寻找新的办学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扬长避短,要重视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同时拓展境外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外教育宣传和输出的力度,提升国际化水平。

(五)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

针对独立学院缺乏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机制的现状,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和监控机制。独立学院应当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

首先,要建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强调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外,还要重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推进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减少管理层次,逐步实行学院目标管理,激发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活力,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和系统化。

其次,要建立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相结合、校内专家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的监控职能。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重行政、轻学术。随着民主意识和学术观念的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学术管理上,要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和骨干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咨询系统,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盛威,宋婧.试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2]刘运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实践[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郭麦成,孙首臣.独立学院教学过程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5]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6]袁春平,匡茜.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