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与认识武汉东湖学院思政课部高伟丽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道德教育正受到高度重视。由此可见,环境道德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有助于将环境要求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2023-12-04
武汉东湖学院思政课部 丁玉霞
国学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名称。胡适先生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简称“国学”。[1]就目前来说,人们理解的国学,包括了5000年来我国积淀下来的大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传统美德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道德为源头,同时汲取诸子百家的优秀伦理道德思想,这是国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这为我们科学地对待国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弘扬国学,挖掘国学资源,就是要以现代的价值理念指导国学的研究与发展,以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对待传统文化,立足于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并与现代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和新现象,这一方面为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追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带来了冲击,人生理想迷茫、信仰缺失、道德失范、责任感淡薄。这些新情况越来越引起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反思。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国学中有大量的“德”教的资源。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通过引导大学生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帮助他们铺垫一生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道德水平,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千百年来,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骨肉同胞和灿烂文化的眷恋和热爱,中华民族才能够经历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如今,民族精神更是中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得以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一种复杂的世界性社会思潮,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一些学生迷失在众多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产生质疑。鼓舞和激励大学生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需要培育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是在中华文化传统之中孕育和发展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培育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又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本特质与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既表现了作者关心祖国、民族的命运,忧国忧民,也表现了他们在自觉地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民族效力。这些丰厚的优质资源都可以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使学生对国学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民族气节,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有心怀天下、情系国家的博大胸襟,并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二、国学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
国学说到底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如何成就人、造就人、培养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也最大。宗法伦理是儒家理论的主干,而“人”则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对人的重视和对人伦关系的强调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两重性格。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3]仁的含义就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仁为人之最根本的德性。
当前,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挣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自私、做事极端化、没责任感、好逸恶劳等不健康的人格倾向。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洒脱”,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有个性”。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
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是当务之急。《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作为社会未来之栋梁的大学生就应该树立端正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正视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断地去超越自身,从而获得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亟需加强这些中华文化精粹的渗透和补给。
三、国学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大学》篇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而言,高尚的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就社会而言,社会的每一成员都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国家也就得到治理了。人的品德修养是最根本的。荀子也讲“君子易物,小人易于物”。所以我们要警惕物欲的膨胀,注重精神的修炼,达到最高的善。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勤奋好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乐学,即以学习为人生的快乐。孔子是 “快乐学习”的倡导者。以兴趣为导向,以快乐为原则是快乐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还有许多治学格言,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7],表露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针对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以为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了的学习态度,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国学还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而无论治“小学”、“史学”,还是“经学”,又都必须讲求实事求是。我们要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培养扎实打基础、老实做学问的治学态度。(www.chuimin.cn)
其次,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孔子就曾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8]。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9]诚,即诚实无伪,真实客观。思诚,就是指人类追求诚实,而追求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要求,是为人的根本之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名言更是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使用。诚实、诚信,这是当今社会普遍缺失的美德与品质。部分大学生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诚信观念淡薄,如出现上课旷课、剽窃论文、考试作弊、个人简历掺水、恶意拖欠助学贷款、违法乱纪等现象。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诚信”思想,能够让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创造一种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理应具有的道德基础,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具备公民意识。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教室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走廊及自习室里大声喧哗、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学生对社会公德、规范意识认识不足,内化不深,心中没有一个明晰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做事基本上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学习国学,就是要明确一个道德准则,用道德的力量来约束自己,并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道德意识,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成为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楷模。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国学精粹,按照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要求,阐发先贤圣哲的思想精髓,熏陶和教育大学生,让他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更感受到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学术知识之余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注释】
[1]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M].上海:光明书局,1934:19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33.
[3]论语·雍也[M].论语.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84.
[4]周易[M].郭彧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3,11.
[5]论语·学而[M]//论语.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2.
[6]论语·雍也[M]//论语.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79.
[7][唐]韩愈.进学解[A].茅坤.唐宋八大家[C].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19.
[8]论语·为政[M]//论语.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22.
[9]孟子·离娄上[M]//孟子.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57.
有关武汉东湖学院论文集的文章
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与认识武汉东湖学院思政课部高伟丽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道德教育正受到高度重视。由此可见,环境道德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有助于将环境要求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2023-12-04
社教节目娱乐化研究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李婷在现代社会里,提供文化娱乐是大众传播中必不可少,同时也是最为显露的一项功能。本文以《职来职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教节目的涵义和特点的阐释,肯定了电视娱乐化出现和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本文主要以《职来职往》为例,研究社教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现象。......
2023-12-04
大学生入伍后的适应问题归根结底是对自身角色的适应。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实现新旧角色的转变应引起部队和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当前,随着大学生新兵中独生子女、“90后”所占比例的增加,这个群体的角色适应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挑战。......
2023-12-04
小议中部崛起与湖北经济的发展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何丽丽“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是很多人用来形容中部省份的。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由于湖北地处我国中部,中部塌陷也就意味着湖北的塌陷,为此,湖北省必须励精图治、奋起直追,实现中部崛起、湖北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3-12-04
二、微分中值定理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证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三个微分中值定理之间有如下关系:Rolle中值定理 Lagrange中值定理 Cauchy中值定理。......
2023-12-04
理工院系“两课”教学困境原因刍议武汉东湖学院工学院侯贵文“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它是国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几乎都开设了“两课”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023-12-04
船艇上排自动定位控制系统研究武汉东湖学院电信学院何锡武我们应用PLC控制和组态软件,设计完成了一种用于船艇上排作业的控制系统。针对目前船艇上排定位仅靠经验操作方式,进一步研究船艇上排自动定位系统,开发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便于掌握和推广应用的新型船艇维修设备就成为船艇部队的迫切需求。船艇上排自动定位系统分为岸上控制站、随船轨道车车体、随船轨道车上的液压系统和下位控制四部分。......
2023-12-04
2011年上半年,武汉东湖学院花巨资建立了两个现代化大棚,占地面积约两亩地,现作为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实验实习基地的配套设施,已投入使用,并展开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本人觉得,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我校大棚建设的真正方向。根据目前在大棚种植过程中的发现,本地害虫较多,危害较严重。目前,经过全院师生的积极讨论,我们初步规划采取以下措施。......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