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导师制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的应用

导师制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的应用

【摘要】:导师制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的应用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任远综合英语课是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界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将对综合英语课的教学现状和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再结合导师制在我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试点性应用,提出若干改革措施。

导师制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的应用

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 任 远

综合英语课是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界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特点,然后结合本校综合英语课教学中导师制的应用,提出了若干改革措施。

综合英语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的一门传统课程,也是一门经典课程。从综合英语课被纳入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之日起,它在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等各方面都尝试进行了不少有效有益的改革,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本文将对综合英语课的教学现状和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再结合导师制在我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试点性应用,提出若干改革措施。

一、综合英语课的教学现状和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综合英语课在经历了30年的探索后,其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均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综合英语课教材种类庞杂、数量繁多,在对课程的定位和理解上仍存在分歧和差异,但大部分回归了以范文为主的选材体系

近十年来,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的更新换代受到了持续关注。北外、广外、上外等外语院校和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综合大学都全部或部分地更新了教材。随着国内有关交际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成熟,新编的许多精读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归了范文为主的选材体系。韩敏中主编的《北大英语精读》(2000)、沈黎主编的《精读英语教程》(2001)、陆培敏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002)等则更强调阅读理解。在综合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二)课文讲析仍是综合英语课主要的教学模式,综合性训练难以实施

虽然198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强化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训练,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仍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古板、机械、单调的课堂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激情。

(三)改革思路多元化,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但有待时间检验

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将综合英语更名为基础英语,在强调综合性技能训练的同时,提出要从篇章文本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国内一些知名英语教育专家纷纷提出对综合英语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性思路。邓庆玲等建议用社会构建主义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将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和辅助者。王枫林提出采用ASA即“活动—学习—运用”三阶段相互衔接的课堂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为综合英语课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很多高校开始开发网络精读课程。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呈现出思路多元化的趋势,然而由于这些想法的教学效果尚未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因而某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其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更需要我们思考。

二、我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的教学改革目标

从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听和读是输入过程,即实际上是学习者自外而内获取语言知识;而说和写则是输出过程,即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过程。在语言习得中,输入是先决条件,只有大量的语言知识输入才能有效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化,实现语言的输出,即语言的交际和使用。令人遗憾的是,在大多数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大量语言知识的输入,从而忽视了输出过程,因此,学生只学到一些孤立的语言知识。

根据对我校英语专业05级到08级本科学生的专业四、八级考试写作成绩分析,相当多学生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写作时不会灵活运用综合英语教材的课文中所学过的单词、短语和句法等语言知识。这一现象充分显示出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分散、孤立、不系统,更无法在写作这个输出过程中正确、恰当的运用所学词汇、短语和语法结构。如果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来学生走向社会,他们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就更值得担忧了。(www.chuimin.cn)

面对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并结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自身特点,我校综合英语课程在近十年的摸索和探究中,逐步确立了能与时俱进、并能发挥独立学院特色的教学改革目标。综合英语课,作为英语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课,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课程教学应该着眼于整体,将语言知识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即将听、说、读、写融为有机整体。

三、导师制在我校综合英语课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试点性应用

Jack C.Richards曾经指出“外语教学根本不存在最佳方案,教师应寻求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环境与条件。”纵观教学法的发展史,每一种教学法的产生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然产物,都独具其完整的特点和体系,所谓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教学法”并不存在。

(一) 导师制产生的时代背景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二)导师制在我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中的试点性应用

在外语教学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师生角色的合理定位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实施教学的重要因素,因为他们既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是参与者,二者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结合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特点,我院制定了完善的导师制度,明确了导师的选用及学生分配方法、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待遇与考核评估机制。

自2007年导师制开始在英语专业本科的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生中实施,即为每一个班级指定一位教学导师。原则上,导师一般由授课课时最多的综合英语课老师担任。这是因为一方面,综合英语课老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多,对各自班级的学生水平和特点了解最深入,从而有利于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辅导;另一方面,综合英语课作为训练学生综合性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课程,更需要综合英语课老师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语言知识灌输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导师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组织一系列的课外辅导活动,如定期的学习心得交流会、课后答疑、自主学习指导等。许多导师更借助互联网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们除了在课堂上传输语言知识,更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正是为了顺应语言学习的需要和迎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自2007年开始我校英语专业一直在进行相关摸索和思考,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导师制。从教学效果来看,我校近三年专业四级通过率为79.59%、75.93% 、85.90%,均高出全国普通高校平均通过率。

参考文献

[1] Brown.H.Dougla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Prentice Hail Regents,1994.

[2] Richards J.﹠ Rodgers 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2’nd edi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 关晶.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2).

[4] 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庞红梅.中国英语教育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