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湖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意义和方法

东湖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意义和方法

【摘要】:在东湖学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张艳华在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绝对的实用主义观点日益盛行。要帮助学生脱胎换骨,抛弃这种绝对实用的想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东湖学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 张艳华

在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绝对的实用主义观点日益盛行。武汉东湖学院的许多学生因没有身在名校而自卑,因所学专业是否对找工作有用而困惑。学生如果完全丧失了“学以致知”的情趣和超功利的目的意识,学习就会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求知活动就蜕变为求职活动,无法从求知活动中获得乐趣。试想,学生们放下功利目的,如饥似渴的追求知识、陶冶性灵,获得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刻的哲学睿智和盎然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还有什么学不好的专业、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这种素养的培育,必须依赖人文素质教育。因而,在我校加强人文教育,增设通识课程和开展课外经典读书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期待我们的学生虽未身在名校,但却有和名校生一样甚至还超越名校生的视野和素养。

一、大学教育的性质:博雅教育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约翰·纽曼说过:“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纽曼还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健全的达到博雅的高度,即具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灵性。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专门的职业训练,而是通过几门基本知识,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大学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把培育有健全的理性精神和道德情怀的人作为最终目标的博雅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本质。这里说的博雅教育,是真正的博雅,不是某些机构和个人为谋取商业利益而忽悠大众的漂亮空话。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也不例外,也应和传统大学一样把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学校应该深知,有着宽广胸怀、高尚情操、良好审美情趣的学生更容易在社会的各种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更有信心学好专业知识。据了解,作为我们东湖学院这样的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普遍比较自卑,认为自己的专业基础不如所谓的名牌大学学生,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觉得人生困难重重,没有意义。这种自卑情绪和“学以致用”的态度密不可分。专业不如人,学校名气不如人,就找不到好工作,这是学生中流行的想法,也是高等教育日益商业化的表现。学生如果完全丧失了“学以致知”的情趣和超功利的目的意识,学习就会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求知活动就蜕变为求职活动,他们只关注大学学习是否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准备,无法从求知活动中获得乐趣。试想,学生们放下功利目的,如饥似渴的追求知识,陶冶性灵,获得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刻的哲学睿智和盎然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还有什么学不好的专业、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有必要追究学校名气么?还会哀叹学习没有用、人生无意义么?因此,只有博雅教育能使学生脱胎换骨,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自信的自由人。

二、教育的天职:培育人文精神

谈到博雅教育,有一个概念无法逾越,那就是人文学。从学科分类上来讲,中国的学术界通常把学术领域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人文学则从属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这些超越功利性的学科为博雅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本内容。

在现代社会里,大学除了担负传授专业知识这个重要职能之外,仍应该像传统的大学那样承担起一个神圣的天职,即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应该培育人。陶冶人的性灵,使之有健全的人格,在任何时候都比造就专家更重要。我并不是反对专门的职业教育,只是深深感到专业教育应该有宽大的自由教育做根柢。朱光潜先生就说过:“倘若先没有多方面的宽大自由教育做根柢,则职业教育的流弊,在个人方面,常使生活单调乏味,在社会方面,常使文化浮浅褊狭。” 当代大学生不应成为社会的机械,完全为迎合社会的需要而学习,只为求职而学习,也应多多的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学会享受、领略人生,在这种状态下,专业技能的学习效率反而会更高,工作也找的更好。

一所卓越的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博雅的环境,多开设人文通识课程,引导他们如何发掘自己的兴趣,如何领略人生。现代的西方大学无疑造就了大批杰出的专业人才,但是迄今为止,它仍然以塑造睿智灵魂和培育健全人格为基本宗旨。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不等于人文学科没有“用”。人文学科的功用最主要的就是“教化”。教化学生成人,这就是人文学科无用之大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学生问到,我们这个专业的学习究竟有何用,对就业有没有直接的帮助,或问到怎样才能学到更有用的东西。要帮助学生脱胎换骨,抛弃这种绝对实用的想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人文素质教育实施初探(www.chuimin.cn)

在我们东湖学院这样的民办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显得格外紧迫。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学生却在担忧学不到东西找不到工作,这是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对专业技能和个人价值都缺乏信心。那我们何不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多开设人文课程,如文学、历史和哲学,这些传统的人文学科往往都是一些“无用”的知识,他们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一批学有专长的律师、会计师和工程师等,而在于培育有健全的理性精神和道德情怀的人。人文教育直接关涉到“人”这个终极目的,而目的本身是没用的,它超越了一切功利性。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了解到无用之大用,不成人,如何成才?

事实证明,在我校开设人文通识课程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因为学生对此类课程是充满期待的。在外语学院的一次学生座谈会上,学生提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包括希望增设诸如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化等人文课程。在我们所教授的英美文学课上,我们也亲身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无用”的智慧和美是真心向往的,更让我们深感惊异的是,深受当代快餐文化和功利主义影响的大学生们,他们对于以美为目的的文学仍怀有敬意,虽然他们所接触的经典并不多。这给我们在学校开设更多的人文学科、进一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了信心。具体而言,可开设的人文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从而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美国大学之所以在世界如此闻名,其高素质的毕业生是主要因素,而高素质的毕业生,是通过高质量的经典原著的学习而做到的。考虑到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一些概述性、赏析性的中外经典课程,比如代表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代表西方精神的西方宗教文化概论、英美文学赏析等。许多学生过分重视英语这种形式,而对西方文化的内容一窍不通。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愿意带领学生深入到陌生的西方文化,并从中体验到一种熟悉的、全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和人生启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身,重新发掘自身的人生价值,如此一来,就没有什么工作是不能胜任的。

除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外,学校还可开办课外读书会和相关的竞赛活动,比如每个专业每个班每周找一固定时间地点相互推荐好书,交流读书心得,鼓励学生在课外结合自己的兴趣接受文化熏陶。虽然学生读课本、念讲义也是读书,但有可能规定的课本根本不合口味,读起来味同嚼蜡,如能自己或在读书会上和同学老师交流,在课外发现一些好书,兴趣就会在逍遥自在中不受拘束的发展起来了。如果学生们能通过这种方式,在读书、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的话,那做别的事情也不必担心做不好了。学生们抱着“学以致知”的态度尽情的遨游书海,人文情怀得以培育,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专业学习,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发展,更加坚定地踏上人生道路,虽未身在名校,但却有和名校生一样甚至还超越名校生的视野和素养,这不正是学校和广大老师想看到的情景?学生更健康的成长,教育更好的发展,怎能离开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爱尔兰]弗拉纳银.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卢立涛,安传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胥青山.高等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赵林.在天国和尘世之间:赵林讲演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M].长沙岳麓书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