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北七姊妹山夏季鸟类多样性研究及生境分析

湖北七姊妹山夏季鸟类多样性研究及生境分析

【摘要】:湖北省七姊妹山夏季鸟类多样性研究及生境分析武汉东湖学院生化学院杨书香,吴昊2008年及2009年的6月至9月,我们对湖北省七姊妹山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3种,隶属于8目22科。有关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七姊妹山的降水多集中于5—9月。另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6种,湖北省省级保护动物16种。

湖北省七姊妹山夏季鸟类多样性研究及生境分析

武汉东湖学院生化学院 杨书香,吴 昊

2008年及2009年的6月至9月,我们对湖北省七姊妹山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3种,隶属于8目22科。其中,古北界鸟类20种(31.7%),东洋界鸟类21种(33.3%),广布型鸟类22种(34.9%)。南北鸟类区系组成十分混杂,且地理型分布不明显。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6种,湖北省省级保护动物16种。结合保护区现状,我们分别对鸟类资源的保护与保护区的管理提出建议。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属于鄂西南山区,地处武陵山余脉,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的东部,由七姊妹山、秦家大公山和八大公山3个大的山脊构成,是中国境内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的地区之一。此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地形崎岖、山体突兀、山峰巍峨、峡谷幽深,非常适合南北候鸟常年生活,加之亚高山泥炭藓湿地与贡水支流的良好水资源环境,更为鸟类摄食饮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其鸟类资源十分丰富。

有关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中,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于2001年对保护区进行了调查,考察发现鸟类89种;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等单位对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发现鸟类67种,记录到鸟类新记录19种。

一、自然概况

七姊妹山地理位置为东经109º41′30″—109º46′00″,北纬30º02′30″—30º05′15″,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境内地势表现为北东高而西南低,由于地表长期侵蚀风化,碳酸盐岩石广布,使得喀斯特地貌发育,其中盆地、丘陵、岗地、平坝星罗棋布,地貌类型丰富多彩。七姊妹山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并且随着海拔的变化,气候呈现明显的垂直差异。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而海拔1200m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冷凉、雨热多变。七姊妹山的降水多集中于5—9月。

二、调查及研究方法

2008年及2009年的6月至9月,根据鸟类的生活习性,我们采取彭宗林同志对七姊妹山鸟类习性的了解,制定出以下观测方案:以持续性调查(从清晨6:00—8:00,下午5:00—7:00)为主,夜晚聆听鸣叫声为辅;采用样线调查为主,定位观测为辅;望远镜(双目)观察为主,肉眼观测为辅的方法,记录鸟的种类、数量,以及对其生境进行描述。对相应的鸟类分类等级、种名及亚种名主要通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野鸟》、《中国鸟类图鉴》等一一查阅;对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主要参考《中国动物地理》;对其居留型的确定主要参照《中国野鸟》、《湖南八大公山夏季鸟类名录及其多样性》、《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等。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种类及区系分析

此次调查中共记录鸟类63种,分别属于8目22科(表1),其中记录到鸟类新记录9种,分别是:雉科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cus humiae)、鹰科的黒翅鸢(Elanus caeruleus)、鸱鸮科的短耳鸮(Asio fl ammeus)、百灵科的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云雀(Alauda arvensis)、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鹟科的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es)、鸦科的大嘴乌鸦 (Corvus macrorhynchos)。另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6种,湖北省省级保护动物16种。

所记录的63种鸟类当中,古北界鸟类20种(31.7%),东洋界鸟类21种(33.3%),广布型鸟类22种(34.9%)。区系组成南北鸟类十分混杂,且地理型分布不明显。根据鸟类的居留情况看来,记录的留鸟40种(63.5%),冬候鸟9种(14.3%),夏候鸟10种(15.9%),旅鸟3种(4.8%)。由此可见,留鸟是构成本区域鸟类组成的主体部分。

经调查发现,此次考察中并未发现涉禽与游禽,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该区域群山峻岭连绵起伏,加之河流湍急且细小,无法为以鱼类为主食的鸟类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此地绝壁颇多,诸如珙桐大型群落、水青冈群落以及枫香群落十分丰富,灌丛部分也十分密集,所以大量的陆禽、猛禽、鸣禽与攀禽栖息于此,包括鸡形目、隼形目、鸮形目、雀形目等鸟类,而雀形目的鸟类更是独占此次调查种类的首位。

(二)鸟类群落与生境分析

根据山势水流与植被和鸟类的分布情况,可以将鸟类栖息地划分为乔木、灌木、林地、灌丛、村庄、山崖6种类型。

表1 湖北省七姊妹山鸟类名录

img71

续表

img72

注:*:此地鸟类新记录①数量:+++++—数量极多,++++—数量多,优势种;+++—数量一般,为普通种;++—数量少,+—数量极少,为稀有种;②居留型:留—留鸟;冬—冬候鸟;夏—夏候鸟;旅—旅鸟;③分布型:古—古北界;东—东洋界;广—广布型,④I—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I—国家二级保护动物。(www.chuimin.cn)

(三)亟待解决的生境保护与保护区管理问题

1.保护区管理现状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鄂西南偏僻山区,交通阻塞,信息封闭,人类长期活动较之其他保护区颇弱,因此该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较之其他保护区更加容易开展。相对地,正是因为交通阻塞与信息封闭,使得当地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够。但是在宣恩县林业局的大力宣传下,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村民的保护意识提高的效果十分显著,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也得以维持。由于专项经费、人员配置与技术力量的不足,这也使得保护区的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2.保护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探索新方式。提高当地人民保护意识与责任心是进行保护的最根本途径。保护知识宣传是长期以来采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经济可行的保护方法之一。但是目前传统的宣传方式也暴露出实际群众影响力低、目标受众分散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对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场合分开进行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如当地中小学可进行课堂教育;餐饮业从业者进行定期集中学习与考核;对于普通居民,发放宣传手册到每一户等。

(2)加强野生动物管理机构的建设,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规范野生动物的经营管理,取缔无证经营,科学有效地控制经营规模,在不破坏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完善执法网络、增强执法力度,并通过对交易市场严格的监管,从根源上有效地遏制偷猎盗猎等不法行为;设立专项基金,为有效保护鸟类资源提供条件,并且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汇报给政府决策部门,使其点对点式逐个击破。

(3)加强科学研究力度,增进对保护区动物生活习性等的研究,为进一步保护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提供足够的科学依据。同时,对定期对保护区物种数量进行科学统计,掌握物种数量变化情况,并对濒危物种进行适当的人工培育,以遏制其数目的进一步减少。

参考文献

[1] 高武,崔爽,高云杉,王彩华.野外观鸟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 马敬能.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 郑光美,张词祖.中国野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钱燕文.中国鸟类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 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 王德良,辜娇峰,谷祺等.湖南八大公山夏季鸟类名录及其多样性[J].动物学研究2005,26(2):190—196.

[7] 于天宝,禹苗.后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3):34—42.

[8] 邓学建.壶瓶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分析[J].生态科学,1996,15(2):43—46.

[9] 陈炜,宋卓彦,国辉等.武汉城市湖泊与城市湿地冬季鸟类资源及生境分析[J].2007,32(5):46—50.

[10] 冉江洪,刘少英,孙治宇等.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及区系[J].动物学杂志,2004,39(5):51—59.

[11] 刘胜祥,瞿建平.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研究报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 王德良,田连成,龚家林.高望界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研究和资源评价[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