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及反思

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及反思

【摘要】:第三题通过对坚持客观性的悖论来考查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认知。这些考题集中反映了新闻界对新闻客观性的重视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可见,学界承认新闻客观性在新闻学中的地位,新闻工作者用“客观性”表明其报道的可信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由此可见,新闻的客观性主要是针对新闻的失实而提出的职业规范。

对新闻客观性的反思——兼论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问题

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姚 娟

坚持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然而,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倾向却一直存在在新闻报道中。因此,我们既要承认新闻记者与媒体的主观倾向的存在,同时也不能放弃对新闻客观性的追求,即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新闻事件。

新闻的客观性,简单的说来,就是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避免在新闻中出现个人偏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要如何对待新闻工作者主观性倾向的渗入。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很难避开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认识。首先,新闻事件发生之后,要通过记者的观察、思考,然后形成文字与受众见面,者整个过程中,记者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价值观念决定了其对新闻事件的理解程度;其次,新闻编辑是否采用新闻作品,也有主观选择过程。可见,新闻事实不可能真正还原。

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问题一直为新闻界所困惑。这一现象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考研试题可见一斑。例如:2003年辨析题第三题,新闻的客观性就是报道上的主观完全符合客观;2004年辨析题第一题,客观性往往导致轻率肤浅的报道,成为媒体逃脱责任、寻求平衡的手段,因此,对于公众而言,它往往表现出负价值;2007年讨论题第一题,人无法做到完全客观,所以客观性原则就没有必要坚持。客观性原则是人理性精神的要求,体现了人的一般道德价值。这三题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问题。第一题通过对主观是否完全符合客观的辨析,考查了学生对新闻工作者主观性在新闻报道中地位的认识。第二题则考查了新闻客观性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舆论监督就是媒体主观倾向的反映。第三题通过对坚持客观性的悖论来考查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认知。这些考题集中反映了新闻界对新闻客观性的重视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新闻客观性是否存在,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黄旦教授在《新闻客观性三题》中说到,客观性是指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从而要求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一种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彭菊华则进一步指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指的是新闻报道按照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反映的特性。”可见,学界承认新闻客观性在新闻学中的地位,新闻工作者用“客观性”表明其报道的可信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规定:“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否认新闻客观性。传媒学者黄平曾谈到:“报纸呈现的世界,往往只是编采人员‘拙劣主观’采集的‘客观切片’。所以只谈客观,不能保证新闻的品质和风格;必须要以健全的主观条件来准确掌握客观。”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说:“的确,做到客观性是很难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来,人们报道什么事情,这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智力的介入,因而也就必然包含个人的系数在内。”

新闻的客观性是否存在?要弄清这个问题,逻辑起点在于追溯新闻客观性的历史溯源。新闻客观性这一概念为西方新闻界提出,1900年,美国联合通讯社提出“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

1923年,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在《新闻规范》中对新闻的客观性作出规定。其中第五条是:“中立——清楚区分新闻与意见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绝对不应掺杂任何形式的意见或偏颇。”

新闻客观性的提出与美国新闻史上“党派报纸的黑暗年代”相关,这个时期,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由早先的反封建武器变成政党之间相互攻讦的武器,新闻的真实性被践踏。比如,托马斯·杰弗逊上台后,《里奇蒙记录报》就制造谣言,对他的私生活进行诽谤,以致这位总统悲叹:“现在报上所刊登的全不足信,真理一旦落到这些肮脏的机关报上,也就成了可疑的东西。”由此可见,新闻的客观性主要是针对新闻的失实而提出的职业规范。对于新闻客观性内涵的理解。美国著名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解释最为准确。他的论述是:“当媒体或新闻工作声称他们是客观时,他们或多或少都意味着下列诸项情形:(1)他们在搜集和呈现(报道)新闻成品时,概以事实为主展开的是正确、真实的报道;(2)对于新闻事件,平衡、平均地处理一个论题的各方面是不变的原则。”结合新闻客观性的提出背景和丹尼斯·麦奎尔的解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点在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两个方面,也就是记者要以事实为主,展现正确真实的报道,对于新闻事件,要平衡平均地处理各方面意见。(www.chuimin.cn)

可见,如何看待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要以新闻记者是否能够公正、真实的报道新闻事实为准绳。

首先,从新闻的真实性来看,新闻记者的主观性对新闻真实性影响的程度也不同,最要警惕的是新闻记者故意造假的虚假新闻。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很多虚假新闻,这类新闻五要素都全为虚构,混淆了公众的视听,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如2010年评出的“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等十大假新闻,都属此类。这些假新闻毫无事实根据,为记者主观造假,与新闻客观性原则相违背。其次,新闻记者的主观性表现在自己生活经历、知识背景、价值观念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杨保军在《新闻真实论》中指出:“新闻真实的核心是指新闻与其反映的事实对象的符合性及符合程度,是实与真的统一。”但是,符合程度到底如何,并没有确切的标准。例如,曾有美国学者教授过一节丰富生动的新闻课:他让警察突然冲进正在上课的教室,然后让学生描述刚刚发生的场景,结果发现面对同一件事情,学生的描述竟然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也正说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真实地描述客观世界。

从新闻的公正性来看,新闻记者与媒体的倾向难以避免。例如在“李刚事件”中,CCTV播放了主角李刚痛悔流泪向受害者及全国人民道歉的画面;面对药家鑫杀人案,在“新闻1+1”节目中,李玫瑾教授分析了药家鑫杀害张妙女士的行为,最终得出“弹钢琴强迫性杀人”的结论,并指出药家鑫的杀人行为有深刻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心理抚养缺失的背景,使CCTV背负了为药家鑫开脱之嫌。在这两件备受舆论关注的热点事件中,CCTV因其表现出的不公正的主观倾向而遭到诟病。又如2009年的“邓玉娇事件”,在湖北省巴东县野山关镇雄风宾馆梦幻城工作的邓玉娇受到了当地官员邓贵大和黄德智的性侵犯,在情急之下邓玉娇刺死邓贵大、刺伤黄德智,此事一发生便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和网民的声讨热议,舆论几乎呈一边倒——纷纷攻击淫官黄德智、邓贵大。由于此事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秘密组成了调查小组。这件事情明显是防卫过当,邓玉娇应该为自己的做法承担责任,可是由于媒体的不明事实的过分渲染,邓玉娇被封为烈女,网络上甚至出现《烈女邓玉娇传》、《侠女邓玉娇传》、《生女当如邓玉娇》等赞美文章。媒体的态度造成了不公平的正义。

以上分析可见,由于新闻记者与媒体主观倾向的存在,新闻的真实性与公正性都会受到影响。新闻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似乎很复杂,但实际上,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是不能归于客观性与主观性关系之中的。比如记者在写新闻过程中的采访、观察、思考,以及记者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价值观念对新闻的影响。至于新闻的倾向性也要有所区分,像“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邓玉娇事件”,媒体的倾向确实导致了不公正。

因此,不要因为一些新闻报道中必然存在的主观倾向而放弃对新闻客观性的追求。只要新闻报道能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新闻事件,不能为了某种需要而给客观事物附加一些东西,歪曲甚至改造事实,新闻的客观性就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74.

[2]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36.

[3] 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