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入伍后的角色适应与武汉东湖学院论文集

大学生入伍后的角色适应与武汉东湖学院论文集

【摘要】:大学生入伍后的适应问题归根结底是对自身角色的适应。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实现新旧角色的转变应引起部队和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当前,随着大学生新兵中独生子女、“90后”所占比例的增加,这个群体的角色适应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挑战。

大学生入伍后的角色适应研究

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 周 青

武汉东湖学院生命科学化学学院 成 冉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图书馆 齐岩婷

作为高文化素质和高思维能力的群体,大学生入伍对优化部队兵源素质、构建现代化国防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入伍后的适应问题归根结底是对自身角色的适应。本文从当前大学生新兵的适应现状入手,阐述了影响角色适应的因素,并对如何使大学生新兵尽快实现角色转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2008年起,我国把各类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作为征兵的主体。2009年,全国共征集大学生新兵10万多人;2010年,“大学生士兵”已作为一个年度热词,频频见诸于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与地方大学生入伍这一事件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大学生入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实现新旧角色的转变应引起部队和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一、大学生新兵的角色适应现状

有研究者分析认为,地方大学生入伍后要经历三个心理期,分别是:调整适应期、稳定成长期、成熟发展期。其中,调整适应期一般为入伍后的1—3年,这是大学生入伍后心理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是其能否顺利实现新旧角色转变的时期,也是决定其能否适应部队生活、为国建功立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新兵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调适心理状态,尽快适应自己的新角色。

(一)角色适应

角色一般被定义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大学生”和“军人”这两个明显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给大学生新兵带来了紧张与压力,也使得适应这两个角色成为大学生新兵入伍后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首要任务。这对大学生新兵而言,即正确认识自己的新角色,积极调整心态,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努力实现从“大学生”到“军人”的角色转变。

(二)大学生新兵角色适应的特殊性

入伍本身或许并不会有压力,但部队艰苦的环境、紧张的训练、严格的管理、单调的业余生活以及新的人际关系等,都可能成为压力的来源、冲突的导火索。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新兵而言,首先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有的人对别人抱一种友善心理,有的人对别人抱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同的观点常常发生冲突,行为的倾向性也有不同,争论甚至争吵都会发生。其次,跨进军营的大多数新兵,由于考学、转士官等一些利益关系,都有相互竞争的心理,或者害怕落后于别人而有一种紧张感,心理压力很大,由于机会并不给予每个人,所以嫉妒、不公平感就造成更多人际关系的紧张。另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也是新兵人际适应的一个障碍。

二、影响大学生新兵角色适应的因素

多年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经历,让大学生早已将“学生”这个角色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入伍后,大学生新兵需要学习“军人”这个新角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以军人的义务、权利、行为规范等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一)人格因素

人格的适应性定义把人格看做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人格能影响个体对应激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能力,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新兵适应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新兵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入伍动机。

1.性格特点

根据我国的征兵政策,大学生新兵入伍时年龄为18—24岁,正处于从青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按照爱利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多数新兵还处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阶段,即个体心理发展上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逐渐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从而确立自我意识,形成自我角色。只有成功地确立自我同一性,才能化解这一阶段的危机,实现成长自立,否则将会出现同一性混乱,迷失方向,与自己的角色不相适应,甚至形成退缩、自卑等不良人格特征。大学生新兵在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面临人生中的重大抉择,其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当前,随着大学生新兵中独生子女、“90后”所占比例的增加,这个群体的角色适应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挑战。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新兵心理适应能力总体上较非独生子女新兵差。“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功利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抗挫能力弱,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特点,也会导致其在角色适应中遇到困难。

2.入伍动机

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本身并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根据产生的原因,动机可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内部动机具有适应性,与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工作卷入与良好的工作绩效等有关。大学毕业生入伍后表现优秀的,可以直接提拔为军官。大学生入伍后保留入学资格或者学籍,退出现役后2年内允许复学,复学后参加国防生选拔或者毕业后申请担任军官的,优先录取。(www.chuimin.cn)

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入伍动机可分为六种:(1)圆梦军营,报效祖国(46.3%);(2)条件所迫,曲线就业(24.7%);(3)借船过河,改变现状(15.7%);(4)前程不明,入伍观望(5.7%);(5)厌学逃避,换换环境(4%);(6)随从心理(3.7%)。不难发现,尽管大学生入伍动机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部分大学生是出于优惠政策的吸引或逃避现状等外部动机而入伍,这类大学生入伍后更有可能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产生适应不良。

(二)外界因素

影响适应的外界因素很多,国内已有研究表明,新兵的一些心理应激反应是由生活事件所导致的,如人际关系不顺、期望值太高、家庭问题、个人问题和军事训练伤病等,均可引发新兵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诱发心理或心身疾病。相对较轻的负性生活事件会使大学生新兵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等重大挫折还会使人精神崩溃。尤其是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新兵,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使其对于负性生活事件缺乏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而应对不当更易加重对角色的不适应。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理论学习而不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进入军营后,有的不会收拾房间、有的不会叠被子、有的不会搞卫生,当然,这些情况一般在集体生活一段时间后就能逐渐好转。

三、大学生新兵角色调适

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在实现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了解了地方大学生新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调适,才能使其更快更好地实现对角色的适应。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大学生新兵的角色适应,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引起大学生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大学生入伍前的准备

应征入伍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会影响到个人职业发展水平,甚至会决定整个人生的方向。大学生入伍前对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对于部队生活和军人职责,大学生需要提前进行详细的了解。笔者认为,大学生入伍必须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任何出现的问题都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提前实地考察或实际体验部队的生活。部队是纪律严明、艰苦拼搏的组织,如果仅凭一时的激情冲动、外在的政策吸引,或是对避风港的渴求,这都是无法适应的。入伍的动机要端正、态度要明确,意志要坚定,既然选择入伍,就应该做好吃苦耐劳、保家卫国的准备。

(二)大学生入伍时的考查

我国现行的征兵体制中,对于应征入伍的大学生仅有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两项内容,缺乏对于个性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疾病病史等影响其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检查。因此,将心理测验纳入征兵体制,并使其成为入伍时的必需检查项目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此外,大学生新兵的角色适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在适应过程中,新兵教育者应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必要的支持,以鼓励其努力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金良.大学生入伍后不同心理期的心理特点、问题与调适[J].青年探索,2007(1):80—81.

[2] 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7:193—213.

[3] 王家华,张凤则,宋林琳等.中国新兵SCL-90常模的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28.

[4]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94.

[5] 郑丽梅,袁永贵,喻东山.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武警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9):674

[6] 张剑,郭德俊.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45—550.

[7] 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 [美]莫里斯·罗森堡,拉而夫·H·特纳 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