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前言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前言“高校扩招”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开启了新一轮高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讨论,也引发了又一轮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热潮。《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文书锋、胡邓、俞国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我们认为,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同时也应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

大学心理健康通识》前言

“高校扩招”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开启了新一轮高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讨论,也引发了又一轮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热潮。通识教育便是这种讨论和研究热潮的新产物。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知识广度,培养人格健全的创新型和自我提升型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创造型人才是以心理健康或心理正常为基础和支撑点的,毫无疑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教育是不完整的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依托。有鉴于此,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10所高校院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编撰了这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教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

文书锋、胡邓、俞国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www.chuimin.cn)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同时也应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全体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通识既非一门专业性或学术性课程,不是要把大学生引向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殿堂,也不是一门纯知识性或应试性课程,不只是要向大学生传授一般的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旨在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着重帮助大学生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消除心理困扰、优化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而提升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关注自我认识、情绪调节、挫折承受、人格发展、学习管理、人际交往、婚恋态度、潜能开发、适应发展、求职就业创业立业,进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理健康通识是一门以塑造人的心灵为目的的课程。本书共分10个教学单元,包括自我、情绪、学习与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爱情、生涯规划和生命教育7个与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专题,以及为其中的自我、人际交往和爱情3个专题配套设置的训练营单元。每个单元又划分为2~3个教学主题。在体例安排上,设置了“小故事”、“知识链接”、“成长链接”、“小测验”、“开心坊”、“阅读推荐”等栏目,力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文字优美、启迪智慧。各单元伊始都有“本课要点”,各单元最后还附有思考题,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和把握重点。

基于如此重任,本书在编写中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色:一是知识学习与调适方法的传授相结合,更强调心理调适方法的训练。与一般的人文知识不同,心理健康通识教育不只是要向大学生提供识记性的知识,更是要向大学生传授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其目的是将知识和方法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提升个体的心理品质。二是课堂讲授与团体训练相结合,更强调参与式体验教学。本书在安排各个教学专题的同时,还设置了若干团体训练的项目。训练项目通过体验式的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和教学的趣味性,克服枯燥的课堂讲授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案例教学。本书在各个教学主题部分都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小故事、知识链接或心灵体验等栏目。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小故事。案例式教学通过课堂的讨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同时通过真实场景的呈现启发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本书既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教育的教材,同时也适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以及所有关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读者阅读、参考。

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是全国10所高校院所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研究工作的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具体分工如下:第一课,中国人民大学侯瑞鹤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罗晓路博士、副教授;第二课,中央民族大学张阳阳;第三课,中国人民大学董妍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黄峥博士后;第四课,中国人民大学周莉副教授;第五课,中国人民大学胡邓副教授;第六课,电子科技大学李媛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刘荃副教授;第七课,北京大学刘海骅;第八课,中国人民大学文书锋博士、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赵军燕博士;第九课,东北师范大学魏义梅博士、副教授。本书还特邀著名美籍华人心理学家、生涯规划与生命教育专家、美国库克大学副校长黄天中教授负责了第十课的撰写,特致谢意。初稿完成后,文书锋负责第一、三、六、八、九、十课的统稿,胡邓负责第二、四、五、七课的统稿,全书最后由俞国良教授审定。因此可以说,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在编撰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特别是国内外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向上述作者和研究者等前辈谨表谢意。同时,对策划编辑陈红艳女士的鼓励鞭策和辛勤工作,也一并表示敬佩。由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缺点与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同行和读者朋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