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前言

《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前言

【摘要】:《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前言《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俞国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个判断同样适用于社会心理学。为了使人们对社会心理学近百年来的学科史、代表作及其原著有直接的了解,对社会心理学前辈大师们的滔滔宏论和经典著述及其来龙去脉有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接受了历史赋予的挑战,这是我编撰《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的首要缘由。

社会理学经典导读》前言

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

俞国良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个判断同样适用于社会心理学。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后,法国的民族心理学和德国的群体心理学为社会心理学做好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而现代社会心理学则诞生于20世纪初,是在心理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彼此接近、渗透、影响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特别是20世纪初,麦独孤作为心理学研究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其本能论社会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而1924年,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一书的出版,则被认为是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科学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到目前在美国仍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尽管从20世纪初到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史只有短短百年,但这一学科的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繁荣景象。不仅理论学说迭出,名人名论皇皇,各类论文研究报告和教科书如恒河沙数,而且出现了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名篇鸿著。为了使人们对社会心理学近百年来的学科史、代表作及其原著有直接的了解,对社会心理学前辈大师们的滔滔宏论和经典著述及其来龙去脉有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接受了历史赋予的挑战,这是我编撰《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的首要缘由。(www.chuimin.cn)

其二是拙著《社会心理学》于2006年出版,并有幸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后,又荣获了“朱智贤心理学奖”,同时,我们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把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著作及其学说、思想进行介绍,作为《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姐妹篇以抛砖引玉。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资助下,本书得以出版。本书可供全日制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和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管理、新闻传播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及党政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参考。

有鉴于国内以往出版过的几本社会心理学的名篇选读有着篇幅小、范围窄的缺憾,以及只选原著没有导读的局限,《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希望从更全面系统、读导结合的视野来译介、评析社会心理学大师的著述和思想。然而,要从社会心理学卷帙浩瀚的文献中撷取最能充分反映和代表这门学科的思想精粹,显然不是件轻松的事。为此,我们几经酝酿及全面考虑,列出了20世纪以来,亦即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出现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及其代表性论著,并以此为线索来建构全书的框架体系。内容以名家名著的选择和评析为主,年代以20世纪上半叶为主。对每位社会心理学大师的介绍均包含“印象小记”、“名著选译”和“思想评价”三部分,其中评价部分分别由时代背景、理论评述和思想评价,以及目前我们的认识和理解等几个方面组成。对每位入选的社会心理学家及其代表作,我们既考虑其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也考虑其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例如冯特作为心理学之父,对社会心理学有独到的见解,麦独孤和罗斯分别作为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创始人,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奥尔波特为实验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其余各位入选者,均依据美国广受欢迎的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评选出的“20世纪一百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的评选结果(含4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被定位为社会心理学家的16名大师选出,并根据排名次序在本书中顺列。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班杜拉(第4名)、费斯汀格(第5名)、马斯洛(第10名)、勒温(第18名)、琼斯(第39名)、阿希(第41名)、凯利(第43名)、米尔格兰姆(第46名)、纽康姆(第57名)和罗森塔尔(第84名)等,也有我们并不熟悉的沙赫特(第7名)、扎荣茨(第35名)、多伊奇(第63名)、伯克威茨(第76名)、阿伦森(第78名)和罗克奇(第85名)。选择上面20名大师及其著作作为我们译、评的对象,主要是基于其全面性、经典性和权威性,以便于人们能系统把握社会心理学问世百年来各派名家的经典实验和理论思想,也希望为社会心理学近百年历史留下一道“足迹”和“画外音”。

本书由我确定编写原则、结构、内容、体例和样章,并负责最后的修改和定稿,其中我的博士后郝芳博士协助我做了许多具体的协调工作,责任编辑周雪梅女士也是鼎力相助。同时,本书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既凝聚了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指导,也包含了年轻一代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劳动和辛勤工作。书中的大部分译著和全部评价文章均是原创性成果,且在课题组的每周读书报告例会上进行了报告和讨论。各部分译、评作者按序为张宝山、俞国良、姜兆萍、戴斌荣、赵军燕、郝芳、曾盼盼、邢淑芬、金东贤、池丽萍、刘聪慧、文书峰、王拥军、董妍、侯瑞鹤、樊召锋、王永丽、张雅明、闫嵘和黄峥。他们既是我已毕业或在读的博士、博士后,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真正体会到了后生可畏。因此,书中任何有创意的观点、有新意的成果,应归功于他们的殚精竭虑、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至于书中的纰漏和错误,虽说作者文责自负,但作为他们的导师,则应当由我负责检讨。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未能及时联系上部分原著的译者,敬请他们见谅并与我们或出版社联系。对于书中的缺点和错误,真诚地祈望同行专家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