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理学探微: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成果

心理学探微: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成果

【摘要】:《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后记书名犹如一部书的“眼睛”,人们如是说。给这部书起名,我确实颇费了一番思考,最后决意定名为《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既是一场课堂上的革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革命,更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我的本意是希望该书能成为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参考读本。

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后记

书名犹如一部书的“眼睛”,人们如是说。给这部书起名,我确实颇费了一番思考,最后决意定名为《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其中的一些理由,须向读者交代几句。

《创造力与创新能力》

俞国良著

华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其一,创造、创新、能力、创造力,这些概念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都包含有创造、生产、革新、造就、出新、开发、产生、发明、才艺、才能等意思,属于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由此形成的成果是人类成就的巅峰,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创造力是存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维果茨基语)。从本质上看,这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的本性的伸张,也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全面展现。

其二,就我的理解,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是一回事。从历史上考察,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这些事物不仅包括了精神领域,也包括了创造性思维的物质实现。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人们的出发点不同,就把它归结为恰好与我们具备的研究手段相适应的东西。因此,在心理学家眼里的创造力,也就变成了教育家视野里的创新能力。实际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窃以为仅略有出入而已。(www.chuimin.cn)

其三,从目标和效果来看,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们的目标是“新颖”、“独特”,效果是“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惟其如此,人类的文明史才成为一部灿烂的创造史、创新史。谁能否认,爱因斯坦相对论E=mc2、米开朗琪罗的裸体雕像《大卫》、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诸如此类,是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和产品吗?

理由还可以举出许多,根据一位伟人“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遗训,我这里想说,概念上的全面澄清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完成的,目前我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做些基础工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江泽民,1998年5月4日),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咨询与服务。因为即将来临的21世纪将是一个高竞争性的社会,要在新世纪站住脚,基础工作便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使儿童青少年具有高度发展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把儿童青少年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普遍开展“创造教育”,我们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奋起直追。

正是出于上述动机,我在1995年年底从美国进修回来后,便在我的导师——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林崇德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着手《创造力心理学》一书的写作,该书已于1996年11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读者对此有所褒奖,台湾地区出版商也来函寻求出版。该书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国家图书奖(1998)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这对我不啻是一种鞭策。目前,时逢举国上下一片创造和创新之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20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和教育科研人员,我有幸参加了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主持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重大课题研究,我觉得有必要为此做些事,把自己的粗浅认识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于是应邀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工作。

《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心理学》(已出版)一书的姐妹篇,我力求避免《创造力心理学》中学术味、理论性给读者带来的困难,把通俗性和可读性摆在第一位,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读者的定位明确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们,希望对他们的观念与实践工作具有启发、参考价值。同时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试图用生动活泼的事例来加以阐释,体现基层感、现实感和实践感,特别是重视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导。对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论、概念和相关研究,尽量少用专业词汇或模糊性,有寓意、歧义的词句,希望读者能理解与接受。另外,强调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环境等创造性“软件”在书中的渗透,也注意了观念上的渗透。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既是一场课堂上的革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革命,更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借此机会,希望能给读者以观念上的武装。该书分为六章,主要是介绍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概念、结构、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逻辑思路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概念到思路。至于操作层次上的内容,已在丛书的其他各册中有专论。我的本意是希望该书能成为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参考读本。

上面是我希望实现的或在书中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虽然我已尽力,甚至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的假期里仍埋首书堆,伏案书桌,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上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可能在许多方面尚不尽如人意。至于书稿究竟如何,诚惶诚恐地奉上答卷,留待各位读者和专家学者评判。

诚如我在《创造力心理学》一书的后记中所言:涉足创造力(创新能力)研究领域,纯属偶然……当策马走完这段历程,才发现对创造力的研究却似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这蹒跚学步中,手杖便是大量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研究文献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实践。这一步虽走得艰难且殚精竭虑,但毕竟是跨出来了。后面将有无限风光,任人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