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校园魔方:揭开校园文化热点的历史轨迹

校园魔方:揭开校园文化热点的历史轨迹

【摘要】:校园文化热点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块“魔方”,看似变幻无常,令人目不暇接,其实,它的变化也是有规可循的:不同时期流行于校园的不同文化热点,不仅体现着校园的时行风尚,折射着大学生的心灵轨迹,更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思潮校园思潮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近几年来,校园文化热点此起彼落,可谓热浪滚滚,从反思学潮到检讨自我

校园魔方:校园文化热点历史轨迹[1]

处在世纪夹缝中的当代大学生,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面壁生涯中,睁开疲惫的眼睛时,视线立刻被校园内外色彩斑斓的文化热浪所包围:西方哲学热、影视观评热、社会交际热、演讲口才热、服饰美容热、旅游观光热、知识竞赛热、流行歌曲热、摇滚音乐热、围棋足球热、人体艺术热……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风起云涌的“情场”、“赌场”和“市场”,在狭窄的“红道”、“黑道”和“绿道”上疾步行走,希冀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

《大学校园里的热点流变》

戈骆(俞国良)、许强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所有这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典型表现形式,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特点和内容。

校园文化热点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块“魔方”,看似变幻无常,令人目不暇接,其实,它的变化也是有规可循的:不同时期流行于校园的不同文化热点,不仅体现着校园的时行风尚,折射着大学生的心灵轨迹,更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分析和考察了十多年来校园文化的“热点”,无论从审视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正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脉搏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这里,我们简要地来考察校园思潮、校园书潮和校园歌潮等发展的历史轨迹,作为本书的开场白。

校园思潮

校园思潮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1977年,经历过“十年炼狱”的大龄青年精英进入大学,此时,校园内学习空气浓厚,“夺回损失的时间,发奋读书,努力成才”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思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校园思潮也转向反思过去的历史,反思个人的成长过程,许多大学生感到个人的青春被耽误了,一股不满情绪在校园中开始萌芽。1978年,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和全民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校园思潮由反思转向批评,不少大学生在批判中盲目地把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社会思想、思想信仰和价值标准全部都否定了,因此,大学生出现了思想空白,校园思潮偏激。1980年,社会上弥漫着一股不信任马克思主义、怀疑社会主义、否定党的领导的倾向,校园思潮表现为“精神危机”,包括信仰危机、信任危机和人生价值危机。《中国青年》杂志曾就此发表了署名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千万名大学生卷入这种情绪之中,校园思潮特征表现为迷惘、逃避、怀疑和逆反。1980年,随着社会思潮由批判转向建设(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校园思潮的内容表现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个性解放,进行自我设计,追求自我奋斗,渴望自我实现等。一方面,校园中出现了刻苦攻读、广泛交际,重视“第二课堂”,热衷于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过分强调自我的个人主义偏激情绪。1982年,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张华为抢救老农牺牲、张海迪事迹等的积极引导,校园思潮由个人转向关注社会,由以往对历史的指责、怨恨和对未来的惶惑转向面对现实,追求改革,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增强。1983年,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普遍回升,校园中出现了自发组织的“马列兴趣小组”、“党章学习小组”等,大学生的兴趣也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化,许多青少年毕业后志愿去边疆、海岛、山区。当时,“好男儿志在四方”、“争创三好”成为校园思潮的主流。1984年,大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校园思潮表现为“考研热”、“社团热”、“勤工助学热”、“社会调查热”。校园思潮向务实方面发展。1985年,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校园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中西文化讨论热”、“西方思潮热”、“《河殇》热”、“忧思热”成为校园思潮的主流,萨特尼采弗洛伊德叔本华马斯洛的著作和介绍他们思想的各种书刊挤进了宿舍,走进了教室和图书馆,成为校园的时髦品,大学生对此津津乐道。各种讲座、沙龙和报告会、学术讨论会充斥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当时的校园文化思潮表现为偏离社会主导文化,离开中国国情等“全盘西化”的混乱状态。参与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精英意识、忧患意识成为学生课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校园中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也在悄悄增长。1986年,社会大环境没有明显好转,校园思潮也越来越偏激,并汇聚成一股激流,以汹涌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当时的校园思潮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绪不断增长,很多大学生都由于自己是“丑陋的中国人”而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化则是顶礼膜拜,照搬照抄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校园变成了西方的自由世界。与此同时,学生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急剧上升,出现了以议论时弊、抨击时弊为荣的“意见领袖”。沙龙、讲座、专题讨论成为校园的一大时尚。1987年,受“学潮”(1986年年底)影响,校园开始进入“沉默”状态,大学生的心态也出现了沉闷、悲观的特点,政治失落感和人生失落感死死地困扰着他们。许多大学生以“莫谈国事”、“难得糊涂”、“没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出现了厌学、逃学等不良现象,校园生活开始出现松松垮垮、暗淡无光的局面。有的大学生甚至向社会发出了“我们到底出了什么毛病”的诘问。1988年,经过“冬眠”后的校园又开始活跃起来,表层表现为“四场”(市场、舞场、情场、赌场),一些大学生把学习、恋爱、社交、人生统统看成游戏,表面上看起来活得轻松自如,但校园思潮的深层内容仍然是关注社会。他们对腐败现象、物价上涨、脑体倒挂、前途无望既感到忧虑,又感到不满,处在彷徨阶段,感到压抑和束缚。1989年,校园封闭、禁锢的局面很快变为开放、宣泄的场面,大学生热衷于在宿舍、教室、饭厅等公开场合议论时弊,各种形形色色的论坛、沙龙、讨论会又悄悄地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每个宿舍临睡前的“卧谈会”,更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小环境。这些看似无意实则必然的校园思潮,对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沟通、信息传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终于酿成了又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1989年“学潮”。近几年来,校园文化热点此起彼落,可谓热浪滚滚,从反思学潮到检讨自我,从推销自我到社会的互动,从分数无用到争戴博士帽,从怀念、追忆老一辈革命家的“红太阳颂”到阅读马列原著……校园思潮由单一向多维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均由一条红线贯穿,这便是“务实主义”。(www.chuimin.cn)

校园书潮

书潮作为新生代心灵历程的晴雨表,十多年来一直拍打着当代大学生灵魂的堤岸,折射出校园的时代精神和风貌。新时期第一部在校园里引起巨大反响的小说是《班主任》,许多大学生对之争睹为快,此后,“伤痕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1976-1980年中,校园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交错进行的现实主义书潮被广为传播与认同,成为当时青年认识人生与历史的主要教材。1980年5月开始的“人生观”大讨论是新生代彻底否定极左思想后的思想探求运动。与此同时,“振兴中华”读书热席卷中华大地,它主要以探求人生价值,发奋补偿“失去的时光”为目的,校园中青少年读物大为走俏,成为学生们案头的必备书。1983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思潮渗入校园,一股西方哲学热开始兴起,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马斯洛的《成长心理学》、普里高津的《无序到有序》等风靡校园,成为大学生精神漂流中的“安全岛”。以后不久,哲学热推广而至文化热。一场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大比较、大争鸣如劲风天降,波及校园的各个角落。这是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的标志,也是大学生谋求中华民族振兴之路的体现,应当加以肯定。当然,由于导向的原因,也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和自由化思潮。几乎在高雅抽象的“理性主义”书潮充斥校园的时候,“通俗文学”也在校园开始悄然兴起,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琼瑶和三毛的作品。“武侠小说”也有不少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哲学书潮退去了,理论书潮也退去了……取而代之让大学生着魔的是经济管理公共关系、外贸商务等书籍和艾科卡、哈默、松下幸之助等实业巨子的发迹史,图书馆中此类书籍“大为看涨”,新华书店也是书到售完。这股思潮当然也与“经商热”不无关系,与当时大学生中开始出现的“务实精神”也有联系。随后,大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注目日益具体化、实用化,反映在文学倾向上,通俗小说、纪实小说、报告文学成为他们的“主食”,此类书籍大为走俏。目前,校园书潮从大力购买《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从借阅革命领袖传记《毛泽东传》发展到抢购《求职指南》、《股票知识大全》等实用书籍……各种书籍热点争相涌现,呈现出一派“遍地开花”的热闹景象。

校园歌潮

校园歌潮是当代大学生情绪的发泄地,与校园思潮、校园书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十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中究竟流行过哪些歌曲?恐怕很难统计,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1)1978—1980年。这是十年“文革”后的变革和调整期,校园文化也像其他方面一样,惊魂未定,百废待兴。一方面人们已经完全厌倦那种如出一辙、斩钉截铁的“语录歌”,另一方面,祖国歌坛也尚未开出诱人的奇葩。于是三种歌曲在校园自然而然地流行:苏联歌曲,如《喀秋莎》、《红梅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陕北名歌,如《绣金匾》、《南泥湾》等;港台歌曲,如一些直接从高中跨入大学校门的年龄较小的大学生沉迷于邓丽君缠绵的歌声之中,校园里不时会传来《美酒加咖啡》、《何日君再来》那特有的旋律,使春回校园的高等学府内充满了青春的躁动声。青年大学生开始在音乐中领悟生活的丰富多彩,年龄较大的知青大学生则如梦初醒,在熟悉的音乐情调中重温旧梦。(2)1981—198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打碎了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艺术家们接二连三地为人们奉献出歌唱祖国、歌唱社会主义的新歌。此时,虽然上一时期的流行曲余韵犹存,但主流却已让位于来自新生活,令唱者、听者皆倍感亲切清新的新歌。其中最受欢迎者当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选的“十首优秀广播歌曲”。那时大学生宿舍的窗户里常常飘出李谷一的《乡恋》、《洁白的羽毛寄深情》,以及《青春啊青春》、《太阳岛上》、《祝酒歌》、《杜鹃之歌》等优美抒情的歌曲。(3)1983—1985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校园歌曲迎来了它鼎盛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歌曲风格更是千种风流,万般情趣,多彩多姿。既有香港歌星张明敏一夜之间唱红的《我的中国心》,也有内地歌手程琳久唱不衰的《酒干倘卖无》;有台湾校园歌曲《龙的传人》、《童年》、《橄榄树》,也有祖国大陆歌曲《幸福不是毛毛雨》;有情系往昔、舒缓的《一条大河》,也有反映时代节奏、激越奔放的《夜色阑珊》;有苏芮独诉衷肠的《是否》、《请跟我来》,也有王洁实、谢莉斯深情和谐的《祝愿歌》。作为大学校园歌曲的一大特色,外文歌曲也十分流行,如《Countryroad》、《Nobody’schild》……如潮如涌,令人目不暇接。(4)1986—1988年。1986年春节,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烧遍整个中国,一下子把大学生的情感引入了死去活来的爱河情海中,使960万平方公里内的校园到处是“一把火”,大学生们如痴如醉而不能自制。同时,这首歌也开了这一时期校园歌曲的先河,接着,强劲威猛的《荷东》节奏风靡大学城。1987年春节后,一股强烈的“西北风”横扫中华大地,大学校园也随之传来阵阵粗豪质朴、充满野性的西部歌曲,有《心中的太阳》、《黄土高坡》、《走西口》、《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其中以电影《红高粱》中嘶哑着嗓子、撕心裂肺般喊出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歌》最为典型。大学生的情绪从孤独寂寞的失落心态被带到“跟着感觉走”的精神家园中。近几年来,蜂拥而入的港台流行音乐浪潮,加上新闻界的推波助澜,每周、每月或每季的“港台流行歌曲排行榜”,把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个个搞得兴奋不已、疲惫不堪,而这又是与一部分大学生热衷新思潮、喜新厌旧、追求刺激的心理状态相吻合的,校园内“随身听”家族日益壮大。然而,港台歌星的大部分曲目流于柔情蜜意的爱情歌曲,容易使人生腻。不久,崔健卷土重来,摇滚乐随即充塞市场,疯狂地占据了大学生们那一颗颗“不安分”的心。许多大学生宁愿天天吃青菜萝卜,再排上一晚上队,也要想方设法去买摇滚音乐会的票。指南针乐队、呼吸乐队、皇朝乐队等一批摇滚乐队成为许多大学生课前饭后的热门话题,备受学生们的青睐,他们的声音充斥着课堂和宿舍。同时,以摇滚乐为题材的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等应运而生,影视界甚至拍摄了以摇滚和霹雳舞为题材的电影《摇滚青年》。一段时间,摇滚音乐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他们时髦的“珍品”和“象征”。不过,不管是港台歌曲还是摇滚音乐,它们的流行时间越来越短,经济的发展也使音乐日新月异,接下来会流行什么,大学生们也难以预料。不同时期的校园流行歌曲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青少年的心灵轨迹,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校园各个时期的不同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可以说,校园流行歌曲的兴亡盛衰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另外,校园热潮和校园洋潮也均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一言以蔽之,当校园文化热点与社会思潮和谐统一时,校园文化蓬勃向上,符合社会文化的规范;当校园文化热点偏离社会主义主导文化时,校园文化容易出现消极的,背离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的局面。例如1981—1984年,校园文化热点(以校园思潮、校园书潮、校园歌潮为例)与社会主导文化和谐统一,随之而来的就是追随改革,注重实践,争创“三好”,有组织的社团活动,阅读健康书籍,校园歌曲积极向上,注重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等等,这些都符合社会主导文化的要求;而1985—1986年的校园文化热点是混乱的、迷惘的,随之而来的便是青少年学生的群体性行为(如“学潮”等)。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校园文化热点的历史轨迹,把握校园文化的走向,从而有效地建设校园文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注释】

[1]该文系著者为《大学校园里的热点流变》一书撰写的前言。